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摇摇晃晃的人间”|以一本书命名2023年的生活

2024-01-03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学人君 學人Scholar

在昨天过去之后,我们就走到了日历上新的一年。相信有些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还是会“鬼使神差”地将日记的日期、签名的落款写成“2023”——像是过去的时光不甘心的“回光返照”。但很快,我们就会形成新的默认习惯。

前几天,学人Scholar公众号和阿克梅书店联合发出了一个年末读者留言征集活动,“请以一本书命名2023年的生活”,陆续征集到了一些读者的留言。在短短几行字里,人们写下了过去一年生活的零星,或是平实的记录,或是几句感慨,文采不算突出,贵在坦诚真实。从这些留言中,我们“可喜”地发现,大多数人已经开始逐渐认清生活的真相并做好迎接它的“锤炼”的准备了。

现在,我们选择了其中部分留言,汇总在此。也许你们想到了同一本书,也许你们写下了一样的愿望,又也许你的愿望与众不同。无论怎样,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们都祝福每一位!

(对个别留言有删减,并调整了其中的错别字。其余无修改)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林凡凡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这书名完美概括了我和朋友们这两年的感受!

@不知聊

《旧时代之死》

这一年,我正好大四。下半年经历了两段很不愉快的实习,第一段是无休止的加班,第二段完全是被老板利用,他根本就不想招一个长期工作的员工,只是想利用实习生给他创造价值,利用完就弃了,所以我成功在年前失业了。租的房子还有几个月才到期,马上要过年了,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至于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去尝试。

我一个人在异乡,眼看着自己的热情、信任被耗费,时间、金钱、感情这么轻易地损失掉,我真傻。 又是在这年,见证了一些人物的离开,看到了人们面对这一切时平静的面孔下的无奈和凄然,莫名感到衰世感的存在。 人和物,都要变化,时间和空间纠缠,推着一切往前走。我不知道我未来会变成怎样,但我肯定回不到过去了,里外都是。

@epic

《昨日的世界》

震荡戏剧性地把我抛入一片荒漠,在此境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不知道要奔向何方。”

@冬儿

《一日长于百年》

“这可能是一种病症,一种某个历史阶段人们患的流行病……”

@우림

Say Hi, Say Goodbye

我的2023仿佛是由割裂的三段构成的,忙碌恍惚的高考,散漫无为的假期以及闲逸愉悦的大学。过多的别离与相遇带给我的感受就是恍惚,太多,太突然。 回头看,仿佛高中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早上听着Brooklyn Baby去学校,在楼道上刻意制造的“偶遇”,站在讲台上发政治卷子,让别人帮我带红薯回教室,以及深夜在隔壁寝室聊天被大爷赶回寝室……Someday or one day, say goodbye and say hi. 愿一直在身旁的人在未来也可以并肩而行,愿对每一段不幸和每一个缘分未至的人说goodbye,愿面对未来的波澜起伏和无数相遇,我都有勇气说hi。

@睎煜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今年经历了高考,我努力振翅,终于飞往了自己学业中的下一座山。这本书不仅陪伴着我的高三,指引着我,也概括着这段时光。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铭记2023。

@赵逸轩

《碌碌有为》

2023年是我知道自己如何带着自觉生活的“元年”。这一年我历史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清末六十年的香港新界,在朝代史的条条框框中,这里没有朝局之上的大人物,但他们在各自的人生中奋力开拓,悲欢离合,碌碌一生而有为。

与之应照,我越发理解所谓“时代之山”,不过因时代之下的种种人的“碌碌”而有重量,不要看轻自己与历史,与现实的共鸣:带着自己的心体验、学习、理解……自会与看似劳碌不堪的铁幕碰撞,有所意外的回音。

十月获得了《碌碌有为》的赠书,又得到作者王笛老师的指教,自觉得想法无咎。无论是潜入叙事的水面以下,还是在街头巷尾、聚会职场之内,人人都有一颗,欲从碌碌之中被体谅与尊重而有为的心。读懂之,当头的时代之山,终归不难越。

“狗屁工作”

@Ze

《我的阴阳两界》

这一年常常加夜班,有时甚至从夜里熬到了白天,想以《我的阴阳两界》来命名2023年的生活,不想继续这样的生活,希望2024工作上能顺利一些,转行成功。

@子由

《悲惨世界》

奔波于大江南北,穿梭于大街小巷,日日披星戴月,只为碎银几两。几乎忘却归家路,双鬓明朝又一年。呜呼悲哉!

@将包

《赶时间的人》

今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但感觉每一天都在忙碌,甚至没有时间和女朋友心无旁骛地散散步,和朋友平静地坐在草地上晒晒太阳,似乎一切都很匆忙。散步的每一个瞬间,坐下的每一分钟,似乎都可以聆听到时间倏忽而过的呼吸。像一座压在渺小心脏上的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就像一个在时间海边赶海的渔民,但我从来打捞不住任何时间海的产物,一年过去,颗粒无收,徒留下满目疮痍和对未来的绝望。

@腾峰

《毫无意义的工作》

今年加班一整年,大部分都是无聊的重复,琐碎,无意义,工作基本填满了所有的时间,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享受生活,真是搞不懂工作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工作是为了活着?又或者活着是为了工作!

@陈曦

《毫无意义的工作》

命运的齿轮,一整年的处境,从实习到真实的教育,感觉不知道意义在哪里,我好像不是在教育一个孩子。工作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呢?和我读书时的想象很不一样。

生活以痛吻我,我不打算报之以歌

@小满爸爸

《纳瓦尔宝典》

“从长远看,承受痛苦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它可以带来两大收获:一是痛苦可以让人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二是痛苦可以大大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虽然过程非常煎熬。”

这两年属实痛苦,收入锐减,投资失利,亲人生病,奔波劳苦,自闭孤独。生活以痛吻我,我却只能承受,无心报之以歌,亦无力与之抗争。正如书中所言,这可能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亦如罗曼·罗兰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莱昂纳德·科恩也有名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希望在2024年能够迎来曙光,走出低迷。

@鹏城倦客

《活着》

如果让我用一本书来诠释2023年,我想借用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不论未来如何充满不确定性,前途如何渺茫,希望每个人都能咬紧牙关,像石缝里的小草,蓬勃,无畏,顽强地活着。

@大國民

《活着》

也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活着。哪有那么多闲暇,诗词歌赋。哪有那么多财富,任性潇洒。哪有那么多精力,为所欲为。

@鲁伯特之泪

《摇摇晃晃的人间》

在人群之中感受人世间的悲苦和姿态,真实的情感逐渐剥落。大城市的光怪陆离让人很难理解。安慰自己:伤痛可能是天赋,这么多的迷惑,难以承担,没有办法。

@佚名

《荒原狼》

你想逃离的东西可能是你刚刚想要的,但那一刻的自我已很难找到。很难真实地面对我自己。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假死——心理学的“冥想”, 人与人之间是无法完全共情的,冥想会让自己感到清醒。痛苦有时候是太纠结于自我,自己很难受的时候,就想回到原始人的状态。

故名“欣泣集”

@百夫长哥尼流

《今夜谁家月最明》

这是手头正读着的书。忽忽悠悠又是一年,年终岁尾,正宜盘点旧年、展望新岁。过去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大家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内卷也罢、躺平也好,都是自己的选择。谁家的月色最明呢?个中况味,大约只有自己知道吧。

@ 洺岸

《欣泣集》

今年的生活可谓悲欣交集,因为开书店的缘故,我的家庭生活与许多朋友的生活事件相互交织,而我们都经历了很剧烈的改变,有悲有喜,故名欣泣集。

@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阿姨

《日常的深处》

在高度技术化的今天,在互联网、高速公路、灯火通明的商场,在一切快速的或虚拟的事物面前,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布娃娃,以及在外婆清洗之后留在娃娃身上的肥皂味;想起妈妈的缝纫机在踩踏时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想起外公在日历上密密麻麻写下的待办事项,像是x月x日猪要受精,x月x日去xxx家喝喜酒。是这些物品,包括它们的声音、气味、痕迹,将我和我的家人相连。物品被使用、被磨损跟人一起老去,它们是在这样无数个日常当中成为我的家庭成员的。

@kidult

《活着》

今年经历了小阿姨的过世,真的感觉人活着还算幸福,不管怎么样,至少还能看看可爱的花草和动物。

@佚名

《海子的诗》

我请求雨。有些东西是一辈子都无法逃离的。大地荒凉,把天空还给天空。漫长的永夜,独自在那里行走。匮乏是自己才能切身感受的。

“我要生活,我要悲哀”

@依灯

《追忆似水年华》

最先浮现脑海的是《生活在别处》,然而人生似乎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便像是重新活了一次。今年以前,那些以为会长久不衰的关于自我的期许或是关于未来的展望都随着新的际遇而变得扑朔迷离。那些文学的梦与对现实的敬而远之,也都在爱与婚姻的泪与笑里支离破碎,从而让脚踏实地、挣钱养家变成了今年或许也包括以后的主旋律。

逝去的记忆,甚至包括昨日的回忆,都逐渐变得陌生,自己在这样的生活里日新月异,就像斯万为了奥黛特而沉陷在甜蜜的烦恼中一样,生活的重心已然变成了芳心笑靥。而那些“我要生活,我要悲哀”的过往岁月,如今已被小心安放在记忆深处,并祈祷着永远都不要卷土重来。

@让风轻轻的吹

《爱与黑暗的故事》

阿摩司•奥滋在《爱与黑暗的故事》的结尾写道:“她早晨依旧没有醒来,天光明媚时也没有醒来,医院花园的榕树枝头,鸟儿爱丽丝惊异地呼唤着她,一遍又一 遍地呼唤她, 无济于事,然而它一遍又遍地尝试,现在依然时时在尝试。”

其实,很多正直、善良、勇敢的读书人亦在尝试,在尝试唤醒依然活在梦里的人!

@KIKI��

《与神对话》

我想用《与神对话》这本书来回答2023。之前常常陷入“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争论中,现在我把“神”理解为每个人内在的神明,可以说是佛教里的“自性”,道教的“道”,阳明心学的“吾自具足”等等。“神”不是塑像,不是超自然力量。假设如果有实体的“上帝”,那ta为何不在种种困难发生时现身呢?也许有人会说神会给人指示,神相信人的力量能够解决,那么此处的“神”就不是作为实相存在的“神”,而是人内心的“神”,解决问题、改变局势的是人本身,我们所能依靠的也是那些充满“神”的智慧的人本身。《与神对话》没有让我变成一个信教的教徒,反而让我更加相信作为人本身的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即是与神对话,也是与自己对话。

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样

@Wataru

《将熟悉变为陌生》

鲍曼的小册子醍醐灌顶,正如书题,这一年又何尝不是如此?跌宕起伏又充满惊喜的一年。从熟悉的环境中跳脱出来,眼睁睁地看着“熟悉”变为“陌生”,又从“陌生”演变成“熟悉”。这期间的每一步,都需要勇气。

@冻笔新诗

《局外人》

大变局时代没有谁是局外人,都在用意志力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不管经历什么,坚守本心,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正如书中那句“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欣欣然

《平凡的世界》

生活总是艰难的,纵使有如意或不如意,最终都会归于平凡,加油吧,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样。

@高坡(禹山民)

《平凡的世界》

生活、工作没有什么波澜不惊的事儿出现,日子就这样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流过。2023年再见,2024年每天的生活工作一如既往地过下去。老百姓就是过好每天的平凡生活。

@铭

《地下室手记》

王阳明讲求一个知行合一,这当然是不易的,但堕入与所知所学相反的暗处,度过了极大内耗和堕落的日子,倒是太不该了。

@��

《多余的话》

感觉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原标题:《“摇摇晃晃的人间”|以一本书命名2023年的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