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宋词人的苏州际遇

2024-01-05 07: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吴梦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坚强不屈、高洁淡雅的象征,作为花中的君子与隐者,被历代文人所歌颂。北宋时期,林逋以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了梅花的淡雅端庄,成就了宋诗中写梅的巅峰。到了南宋,词人姜夔和范成大饮酒赏雪之时,填写了《暗香》《疏影》二词,以清空骚雅的笔触,尽显梅花的空灵精致与高洁幽独,成就了宋词中写梅的巅峰。一诗一词,一北宋一南宋,遥相呼应,成就了两宋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历朝画幅集册 暗香疏影》马麟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世人不知道的是,姜夔的《暗香》《疏影》都是在苏州写成,他也因为这方天地的人物、环境所催动,成就了其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

淮左一曲扬州慢

姜夔才高,活着的时候名动天下,可惜一生科举失意,未能入仕。这也导致了后世关于他的记载模糊、断裂,难成体系。在王侯将相为主的《宋史》里面语焉不详,少有记载。偶有出现,也只是在他人的传记里面,陪衬出现,一鳞半爪,难窥全貌。

姜夔半身像
图源:《古圣贤像传略》道光十年刻本 顾沅辑 清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姜夔出生在江西。到他六岁,父亲姜噩高中进士,外出任官,先在江西新余担任县丞,后在湖北汉阳当县令,姜夔一路跟随。

在此期间,姜夔一直伴随在父亲左右,漂泊不定。按照当时的规矩,官员在赴任时,的确会将家属带在身边。可是家属一般都是成年人,能够受得起奔波之苦。不足十岁的姜夔本该被安置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从中可知,在姜夔小的时候,其祖父母可能已经辞世,家中无人照顾。父亲在无奈之下,只能将其带在身边。姜夔有一个姐姐,在父亲担任汉阳县令时,外嫁。自此父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更糟的是,其父在乾道四年(1168年)去世,只有十四岁的姜夔顿时没有了依靠。姜夔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在《探春慢》中说道:

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

这段回忆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距离父亲去世,已经有十八年了,因此才有“几二十年”的语句。“古沔”就是湖北汉阳,“女须”则是指姐姐。“姊弟之爱”,表明父亲去世后,姜夔在姐姐的帮助下成长。古代女子地位较低,一般在夫家没有什么话语权。姜夔在姐夫家属于寄人篱下,日子应该比较艰难。可是从“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一句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仅是夫家的人,连汉阳当地的百姓,都对姜夔心存善意。幸福的童年能帮助人一生成长,不幸的童年则要用一生来治愈。在众人的关怀之下,姜夔的才华与日俱增。

《秋庭戏婴图》局部 苏汉臣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姜夔逐渐将精力聚焦于科举上。在淳熙元年(1174年),姜夔第一次回到家乡江西,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这对才高气傲的姜夔肯定是一个打击,可是考虑到他当时只有20岁,尚属年轻,很快也就释怀。此时他已年届弱冠,再回湖北汉阳投奔姐姐可能已经不太合适,需要自己讨生计。

他在科举考试后,畅游山河,用笔墨释放心中的才情。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来到江淮一带散心。途经扬州,满目皆是萧条寂寞的景象,想到唐人杜牧笔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景色,他心中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半部分,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突出了扬州在江淮之间的地位,以及它的往日繁华。“自胡马窥江去后”,在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令扬州这座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淳熙三年距绍兴三十一年,相差了整整十五年。可惜在这十五年内,扬州还是没有恢复元气,城中满是“废池乔木”,未见多少烟火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句,表明目前的扬州是军事重地,城中以军人为主,并无多少百姓,因此才显得空空落落。“杜郎俊赏”一句,表明词的下半部,都在与杜牧眼中的扬州城进行比较。过去的二十四桥,是扬州的繁华之处,两边尽是一些亭台楼阁,多有歌女舞姬在此展现才艺,令杜牧留恋往返。可惜现在二十四桥仍在,扬州的繁华却已不在,实在有物是人非之感。

《长桥卧波图》佚名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更是全篇精华所在,文采斐然,又与上文的情绪、感受结合紧密,诗句一出,这首《扬州慢》已注定成为名篇。《扬州慢•淮左名都》成篇后,传唱天下,只有二十二岁的姜夔一举成名,变成文坛炙手可热的新秀,受到各位名家的瞩目。一时之间,陆游、杨万里等文坛前辈,都与姜夔有所往来。

《扬州四景图 春台明月》袁耀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最认可姜夔的,当属福建诗人萧德藻,遇见姜夔之后,引为平生知己,称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他任职浙江湖州乌程令的时候,把姜夔接到了湖州,并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姜夔,每日与姜夔诗歌唱和,探讨文章,并在经济上对姜夔予以资助。乌程有千岩之胜,所以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姜夔喜爱此处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遂称他为“白石道人”。可能是未来纪念萧德藻的知遇之恩,姜夔一生以此为号,世称“姜白石”。

《十咏图》卷 张先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帮助姜夔快速积累声望,萧德藻可谓不遗余力。他将姜夔的诗文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诗坛领袖杨万里。面对如此的青年才俊,杨万里不吝溢美之词,写下《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

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

新拜南湖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

可怜公等俱痴绝,不见词人到老穷。

谢遣管城侬已晚,酒泉端欲乞移封。

这首诗意义重大,实际上是杨万里在点评当时以及未来的诗坛格局。此处的张功父,指的是张镃,原字时可,又字功父(甫),号约斋,著有《南湖集》,是当时崭露头角的诗坛新星。开头的“尤萧范陆”,特指当时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四位诗人,分别为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此处的“萧”是杨万里谦虚,实际上一般认为应该由他占据,元朝的方回曾评论道:(南宋)“中兴以来,言诗者必曰尤、杨、范、陆。”

《宋陆游书尺牍》陆游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将两个毛头小伙和四位诗坛大佬并称,并认为他们未来会成为文坛的“上将”与“先锋”,杨万里对二人的才华高度认可,也是希望后辈能够加紧努力,开创新局面。

直前不惮夜行劳

感叹于姜夔的才华,杨万里又把姜夔推荐给了自己的好朋友范成大。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南宋官员、文学家。估计杨万里在考虑,范成大除了诗文水平高外,曾经在朝堂上身居副宰相,政治影响力远超自己,更能在仕途上提携姜夔。

《宋元四家书册 宋范成大书尺牍》范成大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成大对姜夔的词曲也非常欣赏。有一年范成大在隐居的苏州石湖过生日,姜夔赶往石湖祝寿,见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题诗,便作了首《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苏台古迹册 石湖烟雨》 盛茂烨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成大与姜夔心意相通,当即做《酬姜尧章》回应:

鹅鹜声暗雪意豪,直前不惮夜行劳。

更能櫜鞬尊裴度,千古人知李愬高。

“鹅鹜”是指野鹅野鸭,此处表明,随着风雪的变大,野外的鹅鸭开始慌忙找地方躲藏,声音都变乱了。“不惮”是不要惧怕,指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也不应该慌张,而要勇往直前,战胜困难。裴度与李愬就是冒着大风雪,才能够攻破蔡州,取得胜利,走上人生巅峰。范成大在此也用了借古怀今的手法,鼓励姜夔迎难而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能够出将入相,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这次会面非常成功,两人相互之间引为知己,为下次名动历史的石湖之会打下基础。

《宋徽宗红蓼白鹅图》赵佶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绍熙二年(1191年)的冬天,姜夔冒着大雪来到苏州石湖,以实际行动作答了“直前不惮夜行劳”。当时范成大园林中的梅花,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散发出若有若无的香气。范成大留姜夔在家居住一月,相互之间赏花喝酒,自得逍遥。一日,范成大以手指梅,要求姜夔作曲,咏唱梅花。姜夔当即从林逋的诗句中各抽一词,写出了《暗香》《疏影》二曲。

在《暗香》中,姜夔写道: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一句“旧时月色”,将人的视角往前延伸,似乎看到了往日的时光,“梅边吹笛”又将人拉回到现在,回到身边的梅花跟前。在一句之间,切换了两次视角,短短的十三个字里面,包含了人生变幻,世事沧桑之情。“而今渐老”,是姜夔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更是哀叹自己身无功名,头发上却染上了点点白斑。“瑶席”是指华美的席面,表明作品产生在酒席之上。似乎世上的名作都产生在酒席上,都是作者酒后的灵感。

《跋王献之保母帖》局部 姜夔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他酒席间的应景之作。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临行饯别酒宴上的神来之笔。“江国”是指江南水乡,当时门外风雪大做,眼前白花花一片,外面没有行人,皆是萧条肃穆的景象。“长记”一词,则又将视角前伸,跳返到过去。全文紧扣一个“暗”字,展现了梅花迎风独立的姿态,以及香气淡雅,却又无处不在,以梅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不幸。

《四梅花图》卷(局部)扬无咎 宋
纸本 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暗香》姊妹篇的《疏影》,也同样出彩: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一句,既展现了梅枝的碧绿盈翠,又用翠禽立于枝头,营造出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给予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暗忆”一词,与前面的“长记”相对应,表明王昭君思念故国,一直想要从塞外返回家乡的心情。上半部分以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师,而被和亲塞外的典故,突出了梅花高洁,不与世俗合流的高贵品质。“犹记深宫旧事”则在借用梅花落在寿阳公主面额的典故。“安排金屋”则是指汉武帝建金屋,藏陈阿娇。下半部分用寿阳公主与陈阿娇不幸的身世,抒发心中的悲伤。“等恁时、重觅幽香”一句,则在惋惜梅花被风吹落,翩然而去,无处寻觅。

《梅花绣眼图》赵佶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两首词一出,范成大当即拍手叫好,立马安排家中的歌姬,现场练习演奏两首曲子,并将其中一位相貌出众的歌姬小红,赠给姜夔,同时给予对方相当多的馈赠。此时姜夔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之后他带着小红,乘船返回湖州时,路经苏州的垂虹桥。心情还未平复的他,当即写下《过垂虹》: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是姜夔写给小红的情诗。“小红低唱我吹箫”一句,展现了一幅佳人低吟浅唱,才子吹箫伴奏,两情相悦、才子佳人的绝美景象,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心灵相知、灵魂相应的境界。“松陵”是吴江的别称,诗人吹完曲子后,舟船已经离开了吴江,表明才子吹箫的时间之长,也表明两人感情之深之纯。“十四桥”在此致意杜牧的“二十四桥”,表明苏州地区繁华昌盛,十四在此处不是确数,是在表示桥很多,城市繁荣。

《垂虹秋色图》(局部)赵孟頫 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彼时的姜夔,想来是志得意满,身边有佳人相伴,萧瑟和鸣;眼前有世间奇景垂虹桥,宏大壮丽;湖州有愿意资助自己、提携自己的忘年交;远方更有杨万里、陆游、范成大等前辈为他扬名,自己的作品也传唱天下。人生至此,足矣。他幻想着自己美好的未来,登堂入室,金榜题名,门生故吏遍天下。垂虹桥下的现在,应该是自己未来辉煌人生的起点吧!谁又能想到这已是他一生的巅峰。

天工应不负才名

石湖之会后,范成大于两年后去世。姜夔的人生也好似,随着范成大的离世,而开始走下坡路。人到中年的他,在仕途上饱受磨难。庆元五年(1199年),四十五岁的姜夔最后一次参加科举,一如往常一样失利,自此绝了入仕为官的念想。

实际上,姜夔的一位好友,想为他一掷千金,捐一个官职,但一向清高的他并没有接受。他可以接受自己无缘科场的现实,却不能接受自己走旁门。他一定要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傲然生活在天地之间。宁可随风飘落,游荡在江湖之间,也不能靠他人的施舍,苟且在庙堂之上。

《雪中梅竹图》 徐禹玏 南宋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除了心中的苦闷外,现实更是给予了姜夔无情地打击。嘉泰四年(1204年),杭州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姜夔一生的房产、藏书、积蓄等都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此时,姜魁的心也许也同样被烧成了灰。无奈之下,姜夔临时找了一个客栈安身,并作诗一首:

垂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小楼寒”一句,表明姜夔家产当为灰烬,目前只能住在一个小楼里面,寒字表明小楼四面漏风,不堪居住。我平生最喜欢翻阅宋玉的作品,可是在这个天寒地冻的天气下,我又怎么有闲心想这些啊。城外的绿水青山是那么的美好,可惜没有一处能供我隐居,安度晚年。现在只好无奈的在临安落脚,像唐代那些在长安漂泊的落魄文人一样,四处拜谒,寻求帮助。这首诗是姜夔答谢朋友苏虞,感谢他在危难之中提供了帮助。

《西湖图》李嵩 南宋 上海博物馆藏

开禧二年(1206年),姜夔厌倦了杭州的景色,来到浙江丽水游玩散心。此处有一风景名胜,叫做烟雨楼。该楼是由范成大所建,并且亲自题写了匾额。姜夔在此睹物思人,惆怅良久,遂提笔写下了《虞美人》:

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搀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濛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

“苍龙”是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的总称,表明烟雨楼建在山的东面。“天翠”表明天气晴好,没有云彩遮挡,天空一片碧蓝景象。“蓬莱”是道家仙境,此处的小蓬莱表明,烟雨楼周边景色优美,像仙境一样。“楼烟雨、未应回”,则是在说,此楼是好友范成大所建,可惜好友已经去世,再也无法相见,只有他所留下来的烟雨楼,还存于人间。“冥濛”是指幽暗不明,表明天色已晚,很难找寻到来时的道路,也暗示了姜夔人生旅途多难,一直饱受困扰。“老仙鹤驭几时归”一句,则在怀念范成大,希望对方能死后成仙得道,可以重返人间,与自己再会。该曲《虞美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姜夔与范成大之间深厚的友情。从中可以看出,范成大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

《烟雨图》黄齐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某年,他又经过苏州,写下了一首《姑苏怀古》: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姑苏”是苏州的古称,“怀古”则是表明全诗的主题是追思古人,借古说今。诗的上半部分是景物描写。展现了月色下,姑苏的美景。“柁牙”是指舵板,表明诗人当时就在船上,饱览姑苏的夜景。“鹭眠沙”则充满着诗意,以白鹭在沙滩上安睡的景象,展现了姑苏的繁华与安宁,给人一种自然祥和,岁月静好的感觉。“苏台”是昔日的吴国宫城,与之后的“吴王”相对应。“扫落花”在此处有着世事变迁,王侯将相像飘落在地上的花朵,被人清洒一空。姜夔在此似乎是在将心中的苦闷,诉说与范成大,似乎希望对方能够劝解自己。

《楼台夜月图》马麟 南宋 上海博物馆藏

姜夔的晚年是苍凉的。文坛领路人的萧德藻早就离开人间,至交好友范成大也已去世了,那个想要为他捐官的好友也走了,他的家产也在大火中,被清零了。此时的他颇有点“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的意味。可惜生活还是要继续,人还是要往前走,他还是要负起家中的重担。他只能游走在豪门权贵之间,获取度日之资。《寄时父》中,就描绘了生活的艰难:

迟君日日数归程,到得君归我已行。

一路好山思共看,半年有酒不同倾。

吾侪正坐清贫累,各自而今白发生。

人物渺然须强饭,天工应不负才名。

“吾侪正坐清贫累”一句,表明自己与时父都因家境原因,不得不四处奔波,在江湖上游荡。“强饭”是指勉强进食,表明在常年奔波之下,姜夔的身体日渐衰老,饮食出现问题。希望老天爷能睁睁眼,看到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才华能得到施展。此诗是姜夔与时父相互劝勉激励之作,展露了底层文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结 语

比起《宋史》上的将相王侯,姜夔在正史中并不出彩,他只能蜷缩在角落,默默无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姜夔无法走上朝堂,展现自身才能,做到“兼济天下”,也并不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他是底层文人的代表,用自己的诗篇,展现了最后的骄傲。

姜夔《续书谱》,明代刻百川学海咸淳本

姜夔是不幸的,他二十来岁就名扬天下,奔波半生,却未能获取一星半点的功名。姜夔又是幸运的,他以布衣之身,跻身名士之列,受到同时代文坛前辈的认可,更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尊奉。他为南宋词坛留下一份知音的传奇,也为中国文学史上镌刻了一抹空灵高雅之美。

《白石道人歌曲》四川官书局本
图源:朱虹《翻开江西这本书》
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其实,人生得意之时少之又少,不如意才是常态。正因为不如意,杜甫才成为诗圣,正因为不如意,柳永才能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也正因为不如意,姜夔才在宋词的世界里独树一帜。

世人只知道宋代有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探讨儒家理学、心学之间的脉络。实际上,姑苏城边的“石湖之会”,同样不应该被我们忘记,这是一场前辈提携后辈,才华被高度释放与认可的盛会。希望今天的姜夔,也能得到更多范成大式的知己与伯乐,不让才华被埋没。

参考文献:

1.(宋)姜夔:《姜夔词全集》,崇文书局,2019年版。

2.(宋)姜夔:《白石诗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 林明辉:《宋姜夔词乐之研析》,复文图书出版社,1992年版。

4.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年版。

7. 贾文昭:《姜夔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1年版。

8. 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华东师范大学2001届博士论文。

9. 何惠馨:《论姜夔词》,华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论文。

10. 杜伟伟:《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河北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11. 邓乔彬:《论姜夔词的清空》,《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

12. 陈尚君:《姜夔卒年考》,《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3. 程杰:《姜夔咏物词与江西诗派咏物诗》,《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14. 孙克强:《白石词在词学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15. 谢桃坊:《南宋雅词辨原》,《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南宋词人的苏州际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