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药企出海:东南亚或成为世界医药市场增长新引擎

澎湃新闻记者 姚易琪
2024-01-04 15:56
来源:澎湃新闻
生命科学 >
字号

·总体来看,东南亚医药企业众多,每个国家都有几百家医药企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急需产业升级;当地企业如果嫁接中国资金和技术,尤其是在生物药领域,会快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投资机会。

与价格和申报门槛双高的欧美主战场相比,新兴市场中的东南亚地区正在成为国内制药企业“出海”布局的重点。

2024年1月3日,在天风证券举办的“医药产业出海专题研讨会”上,不少企业家都提到“一带一路”市场的重要性,其中,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认为,东南亚医药企业有系统性的投资机会。

据戚飞介绍,东南亚当地企业主要分为三大类:大型跨国公司,代表如诺华集团(NVS.US),是市场最主要的领导者;第二类是本土大型企业集团,这类企业思路保守、限于单一国家发展;第三类则是本土或外国的制造公司,这类企业数量众多,但盈利能力有限生产技术薄弱,除新加坡外极少有生物技术企业。

“因此,总体来看,东南亚医药企业众多,每个国家都有几百家医药企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急需产业升级;当地企业如果嫁接中国资金和技术,尤其是在生物药领域,会快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投资机会。”戚飞表示。

在产品价格方面,根据2021 IQVIA第三季度数据,比较93个肿瘤药的平均价格后得知,东南亚肿瘤药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5倍左右。在此价格基础上,具有研发和成本优势的中国创新药以及生物类似药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也能有利可图。

从市场用药规模来看,2010年IMS中国医院药品采购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只有443亿美元,2020年就成长到117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11年间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速达10.2%。且2021年东南亚市场与中国2010年市场用药结构及市场规模都基本一致,基于此,戚飞认为,东南亚医药市场有可能重复中国市场成长态势,成为世界医药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从出海形式来看,主要有产品对外授权、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产品、组建合资公司/投资本地公司、当地建立生产能力几种,其中主要以产品对外授权为主。

创新药企中出海东南亚的先行者复宏汉霖(02696.HK),早在2019年底,便将其斯鲁利单抗(PD-1单抗)在东盟十国的部分适应证及疗法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权给KG Bio(Kalbe Genexine),该企业由东南亚规模最大的上市医药公司之一Kalbe Farma同韩国生物技术研发公司Genexine Inc.合资组建,复宏汉霖获得首付款1000万美元,监管里程碑共计不超过2200万美元,销售里程碑共计不超过6.5亿美元。

2021年,信达生物(01801.HK)通过与印度尼西亚生物科技公司ETANA授权合作的方式,将达攸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出海至印尼。如今达攸同已经成为印尼第一个引进后大规模本土化生产加商业化的抗体药产品。目前,ETANA已经实现了达攸同的本地化生产,产能和商业化正在爬坡阶段。

随着“试水者”越来越多,中国医药企业掘金东南亚的模式也在改变。

2023年3月,君实生物(688180.SH)与康联达生技设立了合资公司康联达(Excellmab),在东南亚多国合作开发和商业化PD-1特瑞普利单抗。据悉,康联达以新加坡为总部,辐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的业务网络,是一个“链接医药创新与商业化”的平台。

但巨大的增长极下也存在不确定性。康哲药业东南亚业务康联达健康总经理李克英曾表示,东南亚10多个国家,拥有不同的国家文化和宗教信仰,约7亿人口,说着超10种语言;在产品注册方面,各国的注册法规差异较大,且更贴近于欧美监管审批的内容与格式要求,同时,必须关注的是,当地政府也在加强控制医保支出,政府采购的药品大多是价格相对便宜的仿制药。

    责任编辑:卢雁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