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习时报:国内大循环要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

周煜祺/学习时报
2024-01-05 07:29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党中央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和最新成果。其中在“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中强调,“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这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的规模体量使我国发展国内大循环具有坚实基础和足够底气。

综观国际经验,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一个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的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充分用好内需这个“主动力”。实践表明,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畅通经济循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扩大内需作出重要论述。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从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到《“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显示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扩大内需作用。

扩大内需不是稳增长的一时之策,而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一段时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长下滑,不少国家面临外需低迷、内需不振的难题。这一背景下,2023年前三季度,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113%,有效对冲了外需收缩的压力。但是,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堵点。应对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联动破解。在施策方向上,将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放在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大宗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方面,在激发消费潜能的同时必将释放广阔的投资空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对扩大内需起到基础支撑、牵引开拓作用。此外,财政政策适度加力和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安排,也可助力提振内需。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面对多重外部压力和诸多内部困难,强调“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意味着内需必须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更强动力引擎、对国内大循环起到更大拉动作用。唯有不断扩大内需,方能有效应对世界变局、有力促进经济循环、稳固夯实国内基本盘。

    责任编辑:张珺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