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好的纪录片是剪出来的——纪录片《上甘岭》的剪辑风格

2024-01-06 13: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

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SMG纪录片中心特别推出三集文献纪录片《上甘岭》。摄制组以国际化的视角开启解密上甘岭战役的全球之旅,从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地寻找到许多珍贵的文字和影像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呈现。同时遍访国内仍健在的上甘岭战役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口述史。纪录片立足当下,以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和语态讲述故事,结合三维动画、沙盘推演、动作捕捉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运用电影级的音效设计,创造全新的视听体验。

在剪辑方面,两条宣传片和三集正片汇集了4位资深剪辑师参与。他们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剪辑技巧让纪录片更加生动呈现的呢?以下为宣传片和上集纪录片的剪辑师的口述,后续还将推出中集和下集剪辑师的系列文章。

一条抛砖引玉的宣传片是如何出炉的

剪辑师:施栋

宣传片的制作时间,先于正片剪辑。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除了通读三集的文稿大纲,我和剪辑师平哲斐翻看了几十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另外也查询了近几年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的片头等宣传物料,毕竟,战争的视觉元素很方便就能提炼出来,但也太容易雷同。虽然很难避开大旗一挥冲锋号一吹枪炮射击爆炸硝烟这些元素,但我希望能不一样一点,特别是开头。

剪辑师施栋(左)和平哲斐(右)

在剪辑2分30秒的宣传片时,我跳出战役本身,选用了长城作为第一个画面,毕竟长城是我们华夏的精神图腾,它的作用也是用来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和战役的内涵契合。我没有很适合的长城视频,所以用了一张图片做了分层处理,真正地做到了“开局一张图”。后面紧接着是日出时分的鸭绿江大桥,然后背景隐现五圣山,在日出的地方出现爆炸,让战争的残酷击碎眼前的美景,最终变成真实的战场画面。用没有旁白的10秒钟时间,从首都到中朝边境再到战场,用前两个熟悉的视觉元素带出战役的发生地。

后面的篇幅,主要是运用采访穿插画面的常规方式。在画面的选择上,还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实在太多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区别就是,历史类的素材是开放式、无限量的,除了当时敌我双方的战地视频资料,还有地图、电报、书信、照片等各种元素,还有实拍素材。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新旧元素的结合,突出了上甘岭战役的标志性视觉元素,例如坑道、布满弹孔的战旗、苹果、武器、英雄等,大到一座山,小到一杆枪,力求精准表达。另外,选取战场画面时,为了凸显敌我双方对峙的感觉,尽量选择作战方向一致的画面,不能志愿军一会儿向左射击一会儿向右,短时间高频次的轴向错乱,容易导致观感不适。

最后说一下遗憾,宣传片旁白里有一句话,“记录下新一代年轻人的脚步,以青春致敬青春。”一开始考虑的是,我们不能只记录志愿军老兵和后辈,也要记录一下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专长,例如上甘岭战役电脑游戏的制作、战场微缩模型的搭建、动态捕捉技术重现当年战术等新技术,让大家不忘历史。但是因为宣传片的篇幅有限,没有办法通过短短一两秒时间,直白展示那些有想法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工作场景。特别是最后20秒,画面要展现的信息量太多,要想看清画面只能暂停观看。不过没关系,宣传片就是用来抛砖引玉的,详细内容请看三集正片。

历史资料的协调统一

——纪录片《上甘岭》上集的剪辑构思

剪辑师:吴蔚琦

本片上集聚焦上甘岭战役的准备阶段和战役的第一阶段,通过 “联合国军”将领克拉克、范佛里特与中国志愿军将领邓华、秦基伟、崔建功等人的日记与回忆录,以及大量老兵的采访,讲述这场战役为何打响,以及这场战役的重要与残酷,因此包含大量历史资料。

剪辑师吴蔚琦

由于很多资料的拍摄设备、存储载体、保存环境等差异大,资料内容的画面色彩、清晰度、完整度等区别较大,给影片画面带来了不少协调性和统一性的问题。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资料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更为协调统一的视觉风格。

首先是色彩统一:考虑到虽然美方有很多彩色胶片资料、以及一部分后期参考彩色资料通过上色技术修复的资料,但是我国拍摄的资料都为黑白胶片,且不能很好地论证当时真实的色彩情况。所以影片决定志愿军资料采用高清修复、黑白画面,美军资料使用高清修复、彩色画面。

志愿军黑白资料

美方彩色资料

其次是分辨率统一:一部分黑白保存完好且已经通过数字手段存储,画面较为清晰完整,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资料由于保存不妥善、模拟信号损失等等造成画面问题。所以决定以数字高清的标准通过现代AI技术修复画面。

针对广播电视特性设置修复参数

使用开源AI软件二次高清化

然后是影调统一:由于美方在同一时间地点的资料有彩色有黑白,混合剪辑后色彩跳跃,所以决定配合现有的美方资料的彩色数据通过AI学习上色,还原黑白资料的画面。

使用在线和本地软件生成图像文字描述

使用开源AI软件通过图片和文字信息恢复颜色

最后将修复后的画面,通过调色设备统一色调,将历史资料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的问题减少到最少。各种资料的协调统一也让纪录片更具有完整性和可看性。这些细节的处理也增加了片子整体的质感。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冯迪韡、谢申照工作室

原标题:《剪辑师手记 | 好的纪录片是剪出来的——纪录片《上甘岭》的剪辑风格》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