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伊恩·麦克尤恩的写作密码:偷盗、操纵、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8-11-02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0月31日,正在上海的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作家小白进了一场对谈。

相比于那些不着边际的、充满八卦的访谈,他们紧紧把话题聚焦在麦克尤恩小说和写作这件事上,层层剥开了这位英国“国民作家”的写作密码。

没有任何写作者能够逃开“影响”,麦克尤恩也不例外。莎士比亚、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伊斯、简·奥斯丁……这些他所钟爱的作家如同幽灵般在他的思维里游荡。

但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无意识地影响又有所区别。

“我觉得所有的作家多多少少都会有‘偷盗’行为。在写作之前,大家都是从读者这条路开始的。在成为一个作家时,你会看到在你之前有那么多作家已经发明了一千种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旧时代那些大作家留给你的财富。”

麦克尤恩觉得自己就像牛顿说的,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同时,他也意识到里面的危险,“有一个美国物理学家把牛顿这句话反过来说,他说,我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停滞不前,就是因为我肩膀上站了太多‘巨人’,反而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压得我看不到一些事实。”

初出道时,麦克尤恩自然而然地从这些前辈作家那里“盗取”了很多资源,但同时他也在努力把他们的影响从自己的写作中祛除,把从他人处习得的知识和技术内化为独特的“麦克尤恩”。

《赎罪》电影

操纵

对于主持人略显粗暴地要求他“用三个关键词形容你这15本书和所有的创作风格”时, “麦老师”有点不情愿一下子和盘托出——“要完全说清楚小说的秘密,我也不是太乐意啦!我就先分享自己的一个观点。”

他深信,优秀的小说家一定得掌握操纵的技艺。

“所有的信息不能一开始就给出,你要一步一步来,找准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在某一个节点或者瞬间,把信息一步一步释放出来。”

在《赎罪》里,读者会看到故事以第三人称也即是上帝视角展开,布里奥妮因对罗比抱有误解而武断地认定他是罪犯,提供假证词,导致他入狱,拆散了他和姐姐。多年以后,她在二战中与他们重逢,道歉并得到原谅。

但当读到故事快结尾时,看到有布里奥妮名字缩写“BT”,还署了“1999年”这个日期,读者才会意识到原来至此不过是她美化后的小说。

《赎罪》的终点转换为布里奥妮的视角,描写她如何反思当初犯下的巨大错误,如何以写作来“赎罪”。由此读者才得窥真相:姐姐和罗比分别在二战中身亡,俩人再也没有见到过彼此,而布里奥妮也没有再见过他们,原谅也就无从谈起。

麦克尤恩希望通过《赎罪》中扭曲了事实的小说,给那对恋人和作者布里奥妮带来一点安慰。

“要写好一本小说,你就得找到信息释放的节奏和恰当的节点,而不能一上来就统统剧透给大家,这样就没意思了。”

这种对叙事的控制、对制造悬念的偏爱,被英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所批评。但在麦克尤恩看来,所有的艺术都是操纵,“操控读者的期待、恐惧和欲望,是艺术和小说内在的整体要求。”

《甜牙》

对话

但是“操纵术”,并不是通往麦克尤恩写作世界的核心密码。

“麦克尤恩先生非常机智,说他小说秘诀是信息的隐藏,其实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全世界一致认为他是魔术师,最善于把关键信息在时间上做一点延宕。”在小白看来,要发现麦克尤恩小说的秘诀需要完整观察他的创作生涯。

麦克尤恩的早期写作有些“概念先行”的意味,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乱伦、娈童、溺尸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要素为他所偏爱,以致于为他赢得了“恐怖伊恩”的名头。

但即便如此,这些要素的使用也不是为了博人眼球——那有更加便利的呈现方式——而是成长经验和写作观念作用下的自然而然。

麦克尤恩的家庭有些复杂,父母的婚姻始于一场“婚外情”。前夫在二战阵亡后,麦克尤恩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嫁给了老麦克尤恩,并于次年生下了伊恩·麦克尤恩。由于父亲不喜欢与继子继女一起生活,两个孩子一个由奶奶抚养长大,一个则在一所收容战争孤儿的寄宿学校中成人。这个有些晦暗的“家庭秘密”使得父母毕生“自我放逐”于海外,他的童年也就随之在利比亚、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家辗转。

不仅如此,他的父亲酒瘾很大,男权思想严重,还有暴力倾向,而母亲永远忧心忡忡。这让他甚至梦想着:“某一天我的父母没有任何痛苦地融化掉,不是说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我不是希望他们死,我只是希望打扫干净场地,你知道,那样我才可以单独面对这个世界。”

11岁时,他被送回英国一所寄宿学校,本以为可以享受渴望已久的自由,但学校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工人子弟,普遍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害羞而敏感的麦克尤恩经过了一个心理震荡期。

显然,这种“震惊”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着冗长的余波。用他自己的话就是,“那是一段有些痛楚的旅程,有时恰恰是那些未经审视的痛楚对作家来说是十分有用的。”

为什么早年偏爱写那些性格上有点缺陷的人,不管心理还是身体,因为他“看到”并且相信即使那些幸福的人,生活中也一定有各种矛盾。

“我希望通过一些情节、人物反映出生活的不完美,而性格有缺陷者更方便我去进一步探索人性。”

但麦克尤恩的可贵在于他并没有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验,即使在最早期的写作也是简单的创伤抒情。英国诗人W.H.奥登在判定大诗人标准中的两个,在麦克尤恩那里也是适用的:题材和处理手法必须宽泛;尽管作品早已经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过程要一直持续到老。

在他写作的中后期,读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麦克尤恩的改变。

“当然我对生活中的不完美、缺陷的性格依然感兴趣,但我现在渐渐会让更多光透进来。”所谓的光,麦克尤恩是指各种话题,包括爱情、政治、科技、音乐、法律各方面的元素。

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少作,甚至进行二次创作,《甜牙》就是重读《床笫之间》的产物。“在《甜牙》和《床笫之间》之间,我其实打开了一个时间通道,我可以和当时的我(更年轻的自我)进行一种对话。”

无论是消化“影响的焦虑”,操纵叙事节奏,还是主题的拓展,都不过是抵达探索人性这个“所有艺术形态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拥有了“对话”能力的的麦克尤恩,他的文学世界更加开放和辽阔。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