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陈晓卿吃饭,太下饭了

2024-01-08 16: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曹乐溪

“一统饭圈”的男人陈晓卿又回来了。

在《我的美食向导》第三期,开启特种兵旅游的黑蜀黍骑着小电驴逛吃喀什,寻找馕坑烤万物的奥秘:排位480号等烤包子,叔不急,毕竟等待也是美味的一部分;逛大巴扎感慨88袋香料只能认出十分之一,“在巴扎上除了找不见爸爸妈妈,其他都能找着”。

而作为最懂美食的老饕,陈晓卿在黄抓饭上难得翻了回车,将西红柿误认为辣椒,还被编导要求给镜头展示一下,“这种丢人的(场面)都给我留着了!”

“说实在的看之前还饱餐过一顿,结果看的过程中越看越饿,”这是不少观众看节目的感受。

不知不觉间,“黑叔严选”成了大家寻觅宝藏食物的风向标。自节目开播以来,长沙篇原本已经少有人问津的双包按馆子天天排队爆满,不少网友去打卡潮汕篇陈晓卿同款美食,感慨“潮汕人,你们真的吃得太好了!”

日常烦恼皆是浮云,逛吃才是人生大事。在《我的美食向导》中,陈晓卿由美食向导陪同去搜罗最地道的美味小店,吃得满嘴流油连喊加饭。

胃满足了,精神上的灵魂碰撞才刚刚开始,聊潮汕人闯南洋,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果然饭桌才能激发天马行空与奇思妙想。

叨叨感觉自己距离美食家,只差一个有文化的饭搭子了!

看陈晓卿吃饭,太下饭了!

“这只猪的身份证肯定是山里的。”

避开人潮拥挤的网红店,寻找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还得靠陈晓卿。

黑蜀黍是懂形容的,吃剁椒时品味酸香,“就像年轻小伙血气方刚”;夹一口姜辣墨鱼放入嘴中,感慨辛辣是澎湃的,“入口生津,整个口腔波涛汹涌地去迎接它”,这种兼顾食物色香味与文化内涵的细腻描摹,既令人食指大动又颇具人情味。

在陈晓卿独特的美食感受力下,食物的鲜活极具画面感与想象力。

在汕头市场喝功夫茶,“这是潮汕的espresso”,他精准定位着饮茶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脆爽到可以弹起来的鱼丸,则被他开玩笑称是“世乒赛指定鱼丸”,而刀工精细入味的猪板筋则“像有味道的花胶”。

作为一个敢尝鲜的吃货,黑蜀黍的好奇心极重。来到汕头市场吃猪脚饭,点了一碗“灵魂伴侣”米浆蚝饮,陈晓卿夹起一粒蚝尝试沾番茄酱食用,滑嫩与酸爽的搭配让他瞬间露出痛苦面具,“啊,这是一个事故!”

很多时候,陈晓卿的生动描绘并不带有复杂的修饰和文学性,仅仅是连声赞叹的“好吃”、“太香了”,搭配着连干四碗饭、喉结抖动等诚实的身体反应,都会有种独特的魔力,让观众“大晚上看得眼泪从嘴角流出来”、“想现在就买机票奔过去打卡”。

陈晓卿分享寻找美食的方法,在坊间广为流传。此前的“餐厅3.5分理论”,“选餐厅吃饭一定是越具体越好,最好是具体到食物产地”等选店秘诀,被不少网友应用实践。

这次在《我的美食向导》里黑蜀黍也金句频出,为大家提供了寻找饭搭子的方法,比如“和有文化的人一起吃饭,没多花一分钱,除了美味还能了解历史”;又比如方言和食物是强绑定关系,“如果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人)相互说话讲得通,他们在口味上不会起争执”。

《我的美食向导》不仅美食探索的过程活色生香,由幕后走向台前的陈晓卿也展现出极强的个人魅力:

跟着厨师小马凌晨四点去衡东买菜跑到跛脚,好奇追问“窝窝馕”为何有个窝,吃苦瓜时瞎说大实话,“这个苦哪有拍片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下到田间地头发掘食材本源,掰下一节秋葵尝鲜,还自我调侃“如果这个田里是打农药的,我现在已经嗝儿了(笑)。”

网友:报告老乡,陈老师他在地里偷吃!

嘴上闲不住的陈晓卿,不时会打趣自己的美食向导。对于潮菜美食顾问张新民,他直言其“说普通话烫嘴”,见到老朋友许纪霖,黑叔殷切地上前握手,“他们让我表演一下跟你初次见面。”

来到喀什汗巴扎,向导阿兰将鸵鸟蛋口误说成骆驼蛋,陈晓卿借用当地人都懂的玩笑幽默化解,“骆驼能生蛋,鸡都能下奶了!”

以主观视角带大家领略美食的节目在海外并不少见,《我的美食向导》甫一开播,很多观众就联想到白钟元的《街头美食斗士》以及下饭日剧《孤独的美食家》。

作为同样是依靠讲述者个人魅力的IP,在《我的美食向导》中,能够看到陈晓卿身上与众不同的人文气息,以及喜欢刨根问底、追溯现象背后本质的洞见力。

比如考察普宁的立体菜园,寻找潮汕人餐桌上的麻叶,陈晓卿在大快朵颐中也不忘观察着当地风俗,人们跳着英歌舞、在宗祠聚餐、种田如绣花,“这是飞速改变的社会里,相对静止的传统生活。这些食物以及围绕在它周围的一切,在我看来才是美食的全部。”

比起一人食的自由潇洒,幽默博学又接地气的陈晓卿,更偏爱与人互动。

行走于乡间,他会帮老乡从树上打龙眼,收获果实后还不忘给摄像老师也递过去品尝。吃饭时又兼顾逗猫大业,撸着名为“土豪”的猫咪敬称“豪哥”;哪里热闹哪里就有黑蜀黍,人潮涌动的古城,琳琅满目的菜市场,总能看到他像个本地人一样穿梭其间,打探哪里好吃的身影。

“社交悍匪”如黑叔,也有搞不定的状况。

与美食纪录片惯常的精致不同,《我的美食向导》保留了那些生涩而分外真实的时刻:陈晓卿与音乐人何力初次见面吃喀什早茶,两人尴尬到笑容僵硬,“给我弄得很紧张,”那一刻的黑蜀黍化身所有i人的嘴替,催促着何力“你快说话!”

而在长沙篇里,陈晓卿一句“网红打卡的地方就不用给我推荐了”,噎住了出租车大姐的话头,生动诠释什么叫“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湘江入夜,陈晓卿就奔去大姐推荐的网红夜市打卡,对着一碗臭豆腐真香了。

难怪社交媒体上不仅陈晓卿推荐的菜火了,真实爽朗、下饭贼香的黑叔本人也成了一道靓丽风景。前段时间叨叨就发现,微博竟然有了“陈晓卿是你们的菜么”的讨论,网友们big 胆哇,馋他吃饭还馋他身子!

螺蛳壳里做道场:

探寻美食背后的中国

在社交平台搜索“陈晓卿”,#陈晓卿推荐餐厅清单、#跟着陈晓卿吃xx美食、#陈晓卿总结的真香定律 等话题常居热门。

跟着陈晓卿寻味美食成为风潮的现象背后,不仅是“黑叔严选”可以高效避开踩雷,也有着如今大众饮食审美的意识提升:吃饭吃的不仅是菜,而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前段时间在一场对谈中,陈晓卿曾聊到《我的美食向导》的节目名由来,一方面是美食向导们带来自己探店宝藏美味,另一方面,美食本身即是开启城市地域文化探寻的向导,以味觉开启食客与烹饪者精彩纷呈的故事。

一路寻味的旅程中,陈晓卿发现“最好吃的还是人”:长沙“不吃辣椒不革命”,善追时髦的长沙人,找到了风味里的最大公约数,潮汕每块肉都有姓名,对吃最为讲究的潮汕人松弛从容,通过味觉来传递根深蒂固的宗亲情结与故土意识;

在喀什,手鼓与馕总会相遇,“美食是舌尖上的音乐,音乐是给耳朵的美食”。朴素真诚的喀什人,将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滚烫的馕坑里。

通过陈晓卿与向导们的视角,观众在节目中不止发现美食之妙,也会对美食背后的地域文化风俗、城市精神产生共情。

在全国各地citywalk并逛吃的过程中,陈晓卿说了无数次“好吃”。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与味觉,没有地方是美食荒漠,食不厌精的官府菜与烟火气十足的浏阳蒸菜,90元一碗低调奢华的粿条,与平凡却是佐餐美味的麻叶,在一方水土兼容并蓄,这大概就是令陈晓卿神往的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一些普适性的价值情感,在《我的美食向导》中通过美食被深入浅出地呈现。

比如聊到潮汕融合了南洋与在地风味的美食与华侨文化,许纪霖坦言爱国、爱家乡首先是一种生理上的渴望,“你的胃永远不会背叛你,让你知道你的根在哪儿,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陈晓卿在喀什拜会迪雅夫妇,迪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因为爱情选择定居在丈夫迪力的家乡,而她的家乡桑给巴尔与喀什一样富产香料。“从一个香气弥漫的地方,到了另一个香气弥漫的地方”,陈晓卿感慨着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爱情催化的缘分,已融汇在喀什风味的非洲烤包子里。

食物也是一种交往的语言,是将大家共享的生活情感记忆呈现出来的载体。

叨叨尤为喜欢喀什这期,陈晓卿与朋友库尔班江坐在巴扎的角落,一边品尝酸奶一边闲望市场里人头攒动,岁月静好。

儿时的回忆涌上离乡人的心头,库尔班江感慨道,如果自己不去北京,“您现在在巴扎上可能会看到我,也许是卖冰淇淋的,也许是开88袋香料摊的。”

收获了价值成就,失去了身份归属,同样离开安徽多年的陈晓卿又怎会不感同身受呢?人生在世遗憾难免,唯有活在当下,珍惜所得。一碗撒浪刀客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是观众看《我的美食向导》不仅饱眼福而且精神疗愈的原因。

接下来陈晓卿还将去到温州、云南、山西等地,继续为大家搜罗在地美食,探寻食材背后的文化溯源。2024年不用发愁美食攻略和旅行目的地了,但叨叨只想说:《我的美食向导》如果有第二季能不能让我去蹭吃,好想成为黑蜀黍的饭搭子!

(喜欢本文的话,点击顶部【AKA桃叨叨】关注,这里不缺好故事~)

原标题:《什么,陈晓卿说最好吃的是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