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十项合作!跨国药企为何开年频频扫货中国创新药、收购药企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2024-01-08 21:39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2024年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的跨境合作仍在继续。

1月7日,舶望制药宣布,与跨国药企诺华就RNAi(小核酸)疗法达成两项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舶望制药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达41.65亿美元的潜在期权、里程碑付款和商业销售的分级特许使用费。

上述合作是2024年以来国内医药领域发生的最大金额交易。澎湃新闻记者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1月1日至7日,国内医药行业已经官宣了9项跨境合作,涉及诺华、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罗氏、拜耳等知名跨国药企,合作内容包括产品授权、投资、收购等多种形式。

2024开年以来国内医药行业的10项中外合作 澎湃新闻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小核酸药物、ADC、CAR-T……跨国药企加码热门国产创新药

无论何种合作形式,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的合作均围绕着产品。可以看到,今年开年的9项交易中,不乏小核酸药物、抗体偶联(ADC)药物、CAR-T疗法等热门品种。

2024年医药行业第一单跨境交易就发生在“魔法子弹”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1月2日,宜联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一项关于下一代ADC的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宜联生物通过合作获得5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回顾2023年,国产ADC海外授权交易已达到10余项。国联证券研报认为,对于海外大药企而言,ADC产品与其自身管线布局战略契合度较高,能够填补产品组合空缺,通过license in(许可引进)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自身时间成本,从而以较低投入博取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小核酸药物也是开年中外药企合作的重磅,除了上述舶望制药与诺华超40亿美元的合作之外,1月3日,勃林格殷格翰也宣布,携手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瑞博国际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小核酸创新疗法,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

核酸药物主要分为mRNA类药物和小核酸药物两类,其中小核酸药物又包括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RNA适配体(Aptamer)等。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小核酸药物全球市场规模从2016年0.01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近38亿美元,呈井喷式发展。

过去两年,个性化、定制化的CAR-T疗法因为百万级别的价格而受到广泛关注,开年以来,也有两项中外药企的合作围绕这一疗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合作中,CAR-T疗法不再局限于肿瘤领域,也拓展到了自身免疫疾病,让行业看到该疗法的更大潜力。

驯鹿生物与Umoja Biopharma的合作中提到,合作双方将推进创新的即用型细胞与基因疗法的研发,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药明巨诺与2seventy bio的合作项目则直接被命名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项目(AID项目)。

为何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扫货”中国创新药?此前有跨国药企人士曾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在人才、资本、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令人惊喜,许多创新机制的药物经历了临床试验的验证,积极的数据代表着一款产品未来的商业化潜力,这也是跨国药企愿意为之买单的重要原因。

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创新药企被收购?

过去中外药企合作大多集中在产品授权,但近期的合作开始出现跨国药企收购案。

1月5日,诺华宣布就收购信瑞诺医药达成协议,为其加强在肾脏疾病领域的布局迈出坚实一步。信瑞诺医药成立于2021年,是Chinook与数家生命科学投资者共同设立的一家合资公司。诺华于2023年8月收购了Chinook,因而持有该合资公司的部分股权。根据此项协议,诺华将收购信瑞诺医药的其余股份。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此次收购有望扩大诺华在中国的肾病产品组合。

在诺华之前,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曾宣布收购国内CAR-T疗法公司亘喜生物,这是首家被跨国药企收购的中国创新药公司。诺华并未披露具体的收购金额,而根据阿斯利康披露的消息,该公司对亘喜生物的收购交易价值为1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1月6日,拜耳也与RTW投资公司宣布,分别以3500万美元和1.27亿美元对箕星药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还将加入箕星董事会。

2021年10月,商务部曾印发《“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法律、运输、金融、信息传输、教育、医疗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医法汇创始人张勇律师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医药行业关乎大众生命健康,属于强监管行业,外资投资或收购要经历一系列公正性和合法性的审查,比如根据《反垄断法》需要对外资并购进行反垄断审查等。

有业内观点指出,随着两家本土创新药企被跨国药企收购,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有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未来或出现更多被收购的本土药企。对此,张勇认为,当下出现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企的收购主要是基于市场环境以及跨国药企的战略重点调整。

张勇表示,过去,跨国药企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欧美市场,而中国医药市场发展速度较慢,规模也不大,加上医药市场政策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可能无法引起跨国药企的兴趣。现在,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在跨国药企的战略地位也逐渐提升,利好政策频出,也更加稳定。此外,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是不少跨国药企全球业绩的重要引擎,基于各种原因,跨国药企在中国进一步投资、收购并不奇怪。

张勇进一步指出,跨国药企进入中国投资、甚至收购,对于中国更多本土药企而言,将面临更加强劲的对手,这也将倒逼中国医药企业朝着合规、创新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是冬冬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