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的颜,传统的韵,带您探寻德江傩面具的艺术之魅

2024-01-11 0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贵州省铜仁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自然风光别具一格,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在上期的介绍中,我们探寻了神秘的德江傩堂戏,本期,带您走进德江傩面具的世界,感受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德江傩面具,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脸壳”“脸壳子”或“鬼脸壳”,是表现傩堂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但这并非简单的道具,而是一个打开神秘艺术之门的魔法媒介。每一个面具都是雕刻匠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理解。

德江傩面具有50多个人物,其中常用全堂24个,半堂12个。按人物性格特征,可分为“威武凶猛、端庄秀丽、慈善祥和、丑陋诙谐”四类。

“威武凶猛”类主要是东山圣公、雷石匠、开山莽将、尖角将军、开路将军、关羽、杨泗将军、灵官、判官、牛头马面,取其威武凶猛之态驱邪除精。

“端庄秀丽”类主要是南山圣母、唐氏仙娘、红脸仙锋、幺儿媳妇、梅香、蔡娇、卖酒娘子、小山娘子、甘先生、安童,造型秀丽、亲切、纯朴。

“慈善祥和”类主要是唐氏太婆、土地、笑和尚、庞氏、胡子公公、郭老幺、幺旦旦、刘高明、铁公老师,其面容和善,独具风趣特色。

“丑陋诙谐”主要是秦仝、软仝、硬仝、秦娘、秋姑婆、李龙、柳三、放炮童子、小鬼、山鬼、周仓、蔡阳、喽罗、大王、报虎、地盘、扫地和尚、恶婆婆,其面部丑陋且充满诙谐。

这些种类角色均按其传统造型雕刻成态,并以夸张的颜色线条加以描绘以更符合人物性格神态。

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湛,面具雕刻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等5个流程,制作工序繁多,须经20多道工序,均用手工制作。

1.材料选取:

取材一般在秋后进行,看好时辰祭山神、土地,然后选取生长在德江县境内的柏杨和酸枣,柏杨分为岩柏杨和水柏杨,岩柏杨质地坚硬而细腻,水柏杨则木质较为疏松,但色泽鲜艳。酸枣因当地传说酸枣雕面具神灵而备受欢迎,也是傩面具制作中的常用材料。

2. 制坯:

在材料准备好后,工匠们将根据面具的品种和要求,修整树皮,截圆木并劈成两半。通过“上云台”固定和墨斗“放线”弹中线等工序,将材料初步制成坯料,为后续的雕刻工作打下基础。

3. 雕刻工序:

雕刻是傩面具制作的重中之重,分为粗雕和细雕两个工序。粗雕主要是根据坯料的轮廓雕刻出人物的基本形状和头饰等特征,使得各个部位的大小和形象得以确定。而细雕则需要对各部位进行精雕细琢,刻画出每一个微小的表情和细节,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等工艺,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面容。

4. 打磨工序:

雕刻完成后,工匠们将用粗砂布和细纱布对各部位进行细致打磨,使面具表面更为光滑,线条更为流畅。在乌江边,有的用粗、细沙搅拌,手搓打磨,秀丽人物面部还用稻草打磨(稻草特捆成束),最后用草灰细搓磨出光泽。

5. 上底灰和涂漆:

对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止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的鲜艳度。传统的底灰是石灰粉调牛胶水,色彩为白色。刷底灰不能太厚,厚了掩盖雕刻纹线,技巧要求做到“凸不露木、凹不堆浆、纹理显现、阴阳增光”。然后根据人物特征上底色,使颜色突显层次,增加立体感。最后,上漆工艺将面具涂上底油、面油和亮油,使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傩面具的制作过程,仿佛是一场对传统艺术的致敬,每一个工艺环节都是工匠们对文化传承的呼唤,每一张面具都是艺术的化身,传承千年的智慧在雕刻间绵延。

德江傩面具,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贵传承。它不仅是木雕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鲜活写照。在现代社会,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傩面具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