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临盆孕妇脑内现血管母细胞瘤,剖腹产3天后成功手术切除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通讯员 黄琪奥
2024-01-11 12:03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2024年1月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在5天的时间内,该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脑内出现血管母细胞瘤的临盆孕妇实施了4次手术,让患者平安产下一子的同时,也切除了脑内的病灶。

医院为患者切除脑内的血管母细胞瘤。西南医院供图

自怀孕开始,20多岁的刘欣(化名)就经常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但初次怀孕的她都以为是孕期的正常情况,并未加以重视。12月下旬,刘欣的症状突然加重,除了呕吐、恶心外,还出现了视物模糊等症状。被家人送到西南医院急诊部就诊时,她的意识都有些模糊。此时,刘欣已怀孕9个月。

考虑到刘欣腹内胎儿的安全,西南医院急诊部让她接受了普通核磁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小脑有一大块病灶,且已经出现了梗阻性脑积水。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飞教授回忆,考虑到胎儿负荷较重,如不及时手术,将会对刘欣造成生命危险。

面对这样的情况,西南医院立刻组织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输血科等科室对刘欣进行会诊。“会诊过程中,我们结合刘欣的实际情况,一度决定先让她生产,再利用增强核磁共振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灶后,再治疗。”后医护们考虑到她颅内压力较大,如先剖腹产,可能会导致脑疝,就又一次调整了这两个手术的顺序,即先让刘欣接受脑室外引流,再剖腹产。

2023年12月28日凌晨,刘欣被推进手术室,接受了脑室外引流。待颅内压力降低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她实施了剖腹产,让她成功产下一子。这两个手术完成后,刘欣在第二天上午立刻接受了增强CT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刘欣脑内的病灶是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

“说句实话,当我看到这个结果,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李飞说,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常发于小脑的良性肿瘤,由于血供极其丰富,术前如果诊断不明确,术中按照常规肿瘤行切除,将导致不可控制的大出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又被称作最凶险的肿瘤。面对这样的情况,救治团队又一次优化了救治方案。“为了减少手术切除大出血的风险,我们决定启用医院的DSA复合手术室,先对她的血管进行介入栓塞,再进行切除手术。

2023年12月31日晚,经过3天休整的刘欣再一次被推进了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神经外科陈志主任带领血管团队先行DSA检查,从众多血管中,找到了为血管母细胞瘤供血的三根血管,成功实施了介入栓塞。此时,距离手术开始,已过去了4个小时。

随后,李飞带领手术团队小心翼翼地开颅,看到了她的病灶。“显微镜下,她脑内的血管母细胞瘤就如同一个吸满血的海绵,并且为血管母细胞瘤供血的血管位于肿瘤的后部,手术难度很大。”还好,经过栓塞后,瘤体出血大大减少,经过仔细分离,找到供血动脉,小心切断,最终完整切除了整个病灶。

历经9个小时,西南医院的医护们帮助刘欣摘除了脑内的“定时炸弹”。术后,刘欣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恢复情况良好,之前头痛头晕等症状消失。目前,刘欣已经康复出院。

李飞提醒,孕妇如果在孕晚期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很多孕妇为了孩子的健康,即使不舒服也不愿接受各种检查,这种硬扛其实不好。”对于头部而言,虽然具有放射性的CT检查和核磁共振的增强剂可能担心对胎儿有影响,但普通低场强的核磁共振扫描是相对安全的,孕妇在孕晚期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不应抵制必要的安全性高的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责任编辑:汤宇兵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