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画说北京丨北京贡院的前世今生

2018-11-05 20: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明、清时期,顺天府乡试和京师会试的考场都设在贡院。因为全国各地举子都来京应试,如同向皇帝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故名贡院。明、清两代贡院旧址,在今天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观象台西北、建国门内大街北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

北京贡院明远楼

北京贡院最早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是在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当时全国科举会试主要在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北京顺天府乡试仅有数十人,会试也不过数百人,加之北京正开工修建紫禁城和京城城墙,财力物力有限,所以当时的贡院规模较小,只用简单的模板、苇席临时搭建完成。此后,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举子逐年增加,贡院显得拥挤不堪。

《徐显卿宦迹图·棘院秉衡》表现的明万历年间北京贡院会试场景,下方明远楼旌旗招展,两侧考棚已为砖瓦房

古代的科举考试,不像现在几十个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考试,而是一个考生在一个小隔断间(称为“号房”)中自己答卷,无人面对面监考,所以进考场前防止考生携带作弊物件就是关键。为了防止内外串联作弊,考试开始后要将号房区的大门锁起来,叫“锁围试贡”或叫“锁院”,严禁考生出号房,无关人等也不准接近号房和考生接触。这样一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难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而会试往往又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举行,考生要自备火炉取暖,容易引发火灾。

北京贡院号舍,号巷水缸闲时倒置,用时盛水,一为考生用水,二为消防用水

最惨痛的一次火灾事件发生在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起火后,贡院官员不敢立即开锁放人,考生也不敢不顾考场规定擅自跑出,结果有近百名举子被活活烧死。后都埋葬于朝阳门外,人称“天下英才冢”。这场火灾的责任是怎样被追究的,并没有文献记载。在那个时代,考场的规矩比人命还要重要,不过皇帝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下令赐予这些考生进士称号。这些考生总算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功名,然而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1880年(光绪六年),由观象台向西北拍攝,可见贡院明远楼

万历年间,由大学士张居正提议,贡院在旧址拓宽重建,改为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建筑。外建高墙,四周各建角楼以备监考瞭望之用,正门分左、中、右三路,各立牌坊三座,左面牌坊题为“虞门”,右面牌坊题为“周俊”,中间牌坊题为“天下文明”。牌坊后为贡院正门两座,每座大门两侧都配有小厅,用来稽查进出人员。靠右一侧的大门为考生进出的大门,称作“龙门”,取“鲤鱼跃龙门”典故,意为考生跃过了这道门就可以成为朝廷栋梁之才。

1875年,托马斯・查尔德在古观象台顶向西北方向拍摄的北京贡院全景。

过了龙门,由甬道直达明远楼。这座楼实际上也是用来监考之用,建得非常高,据说当时站在最高层,西山峰峦、北阙宫殿尽收眼底。故而楼柱上有联曰:“夜静文光冲北斗,秋来爽气挹西山”。在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

明远楼前文昌槐

明远楼东西两侧便是贡院内最重要的建筑——“号舍”,这里既是考生考试的地方,又是考试期间考生们吃住的场所。东西号舍以70间号房为一横排。共70横排,形如长卷,状似猪栏,旧称“号巷”。号巷门口设有水缸和号灯,供考生夜间行路和白天饮水使用。每间号房用“千字文”编列号数,考生对号入座。号房东西北三面围墙,只有朝南一面为出入之处,可以见得亮光。

北京贡院号舍

明远楼往北为至公堂,有七间房,东面三间为监视厅,分弥封、受卷、供给三所,西面三间为对读、誉录所。再往北,依次为主考官员居住的聚奎阁,胥隶工匠居住的宴喜堂,同考官员居住的会经堂。整个贡院建屋347间,号舍4800余间。

编字号的号舍

清代时,北京贡院规模又有扩大。贡院正南大门增至五楹,正中悬挂黑字匾额“贡院”,大门前三座牌坊分别更名为,东“明经取士”坊,西“为国求贤”坊,中间“天开文运”坊。贡院四周增建一道围墙,将原来的贡院全部包围,并在东西南北各开一门,称作砖门。东西砖门内分别增建点名厅、守备厅、监视厅等建筑。

北京贡院东牌楼“为国求贤”坊

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龙门、第二龙门、题有“龙门”金字匾额的第三龙门、明远楼、至公堂、内龙门、聚奎堂、宴喜堂、会经堂。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号舍也有增建。康熙十二年(1807),号舍达到9200多间,而考生人数达9700人,只得寻找空隙搭盖席棚,以充号舍。光绪初年又有扩建。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京城全图》(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中贡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德国公使克林德在此附近遇袭身亡,此处被德军管理。德军每日拆房,将建筑材料变卖,数月间变成一片断壁残垣,以致此后的会试只能安排在河南开封举行。

1900年,北京贡院明远楼,楼下号舍大多已经损坏

1905年科举废除后,清政府拟在北京贡院旧址建国会大厦。聘请“京津营画式司”的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做了一个仿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设计,但终因耗资太大而搁浅,只留下了一份设计蓝图。

1901年,北京贡院明远楼

民国初年,百废待兴,政府无暇顾及此地。至1921年,在贡院遗址上建起楼房式“模范商场”,但因生意不兴隆,商家逐渐离去,大部分改成民居。1927年,张作霖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将残存的贡院“商街”拆除拍卖物料,留下了一片空场地。1941年,日伪政府在此空地上建造“神社”,供奉亡灵。为方便进出“神社”,在东南旧城墙上开凿“启明门”,此为今长安街的发端。
北京神社

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设在这里。1953年11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批准后,北京城按功能分区进行建设。1956年,海军司令部迁入现址,贡院旧址则由学部(社科院)搬入。

俯瞰北京贡院明远楼

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建筑,明清时代的北京贡院已经看不到原貌。只留下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街巷名称,还能使人联想起贡院当年的显赫。

北京贡院明远楼,屋檐上五只吻兽可见其等级

北京贡院的兴衰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北京贡院也逐渐退出了中国读书人的视线。

2005年,贡院二条

北京贡院的兴盛,代表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贡院一度门庭若市,也是古代统治者主观意愿上公开公正选拔官吏的明证,有利于统治与社会安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袭和蒙荫的暗箱操作,开拓了普通百姓的求官之路。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于是,北京贡院和科举制度一同湮没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之中。而北京贡院的闲置和荒废,正是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有利于新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官员选拔制度的出现。

2005年,贡院头条

如今北京贡院附近的鲤鱼胡同,已成了街边的绿地和大街的一部分,再不会出现天下考生齐聚贡院,以图“鲤鱼跳龙门”的繁华景象,当然,如今到了每年六月,古有的那种热闹非凡,已经转移到了大大小小的高考考场。自古至今,选才方式变化巨大,但不变的是,北京贡院和高考考场所代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

2008年,俯瞰建国门立交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