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微塑料:瓶装水及饮料行业的重大ESG影响与风险机遇点

2024-01-17 17: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青悦数据 青悦ESG

备注:本文章部分内容在AI辅助下产生,但并非全部由AI产生。

一.微塑料的定义:

微塑料(Microplastics)通常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可以是工业生产中故意制造的,如用于化妆品的微珠,或者是由较大的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逐渐分解形成的。由于其广泛存在于海洋、淡水系统以及土壤中,微塑料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健康关注。

对于微塑料的权威定义来源,可以参考一些科学研究机构或环境保护组织的公开发表的资料。例如:

1.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对微塑料的定义。NOAA是美国的一个科学机构,专门研究海洋和大气,其定义被广泛认可。https://oceanservice.noaa.gov/facts/microplastics.html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也发布了关于微塑料的报告,提供了相关的定义和解释。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microplastics

二.微塑料的危害:

微塑料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和健康风险两个方面。

### 环境影响:

1. **生物摄取与生物积累**: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等)可能会误食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能在食物链中积累,最终影响更高级食肉动物,包括人类。

2. **栖息地变化**:微塑料可能会改变河流和海洋的底部沉积物的质地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生物的栖息地。

3. **物种传播**:微塑料可以作为一些海洋物种(包括入侵物种)的载体,帮助它们跨越自然的地理界限。

4. **化学污染**:由于塑料表面可以吸附有毒化学物质,微塑料可能会成为有害化学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包括多氯联苯(PCBs)、重金属和塑化剂。

### 健康风险:

1. **消化系统问题**:摄入微塑料可能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消化系统问题。

2. **化学毒性**:塑料和塑料添加剂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在生物体内释放,这可能导致激素干扰、生殖和发育问题。

3. **物理伤害**:微塑料可能会导致物理损伤,如塑料颗粒阻塞动物的消化道,影响食物摄入和营养吸收。

4. **免疫反应**:微塑料可能会触发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有研究显示微塑料可以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

5. **潜在的癌症风险**: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微塑料可以引发癌症,但是由于它们可能携带致癌物质,因此存在一定的理论风险。

### 环境与健康风险的交叉:

微塑料的环境影响和健康风险是交织在一起的。环境中的微塑料通过食物链最终可能影响人类健康。例如,海产品中的微塑料污染可能直接影响到消费这些产品的人类。

由于微塑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科学界对其长期危害的理解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能会对微塑料的危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微塑料的来源:

微塑料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来源和次要来源。

1. **主要来源(Primary Microplastics)**:

这些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制成的微小塑料颗粒。它们包括:

- **个人护理产品**:一些面部清洁剂、牙膏、磨砂膏等含有微塑料颗粒,这些颗粒被设计用来作为去角质剂。

- **工业用途**:工业过程中用于喷砂、塑料熔融和成型的小塑料颗粒。

- **合成纤维**:合成衣物(如聚酯和尼龙)在洗涤过程中释放出微小的纤维。

- **空气清洁剂和喷漆**:使用塑料作为载体或成分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微塑料。

2. **次要来源(Secondary Microplastics)**:

这些来源于较大的塑料物品随着时间在环境中的磨损和分解。一些常见的次要来源包括:

- **塑料包装和其他产品的分解**:例如塑料袋、瓶子和容器,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光照、机械磨损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成微塑料颗粒。

- **轮胎磨损**:驾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的磨擦会产生微小的塑料颗粒。

- **人造草坪**:随着使用和时间的推移,人造草坪的塑料草叶可能会碎裂成微小的颗粒。

- **海洋塑料垃圾的破碎**:大块的塑料垃圾在海洋环境中破裂成微小的碎片。

- **城市和工业废水**:废水中含有来自各种源头的微塑料,包括工业生产过程和城市污水排放。

微塑料的这些来源都对环境,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微塑料可以被水生生物摄入,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积累,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四.瓶装水及饮料中微塑料的最新研究

中国科学院网站转载的文章显示:《饮用塑料瓶装水每年或摄入近10万个微塑料》http://www.cas.ac.cn/kj/202204/t20220406_4830681.shtml。

一个全年都喝塑料瓶装水的人,一年将喝掉9万多个塑料颗粒。一个喜欢喝自来水的人可以少摄入5万个颗粒,或者说摄入的MNP大约是塑料瓶装水消费者的一半。

本论文由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学者发表在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领域顶尖期刊《暴露与健康》上。

根据以下文章的索引,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0582121上的这篇文章介绍了用最新的技术监测瓶装水中的微塑料的进展。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925/c14739-32533473.html):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对微塑料的研究的深入,对于瓶装水及饮料中微塑料中含量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将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在近期形成突破,进而引发轰动性效应,在消费者中迅速普及这种影响,进而对瓶装水及饮料行业带来灾难性影响,已明确构成重大ESG风险。

五.各大瓶装水及饮料企业应对情况

截至2023年,国际瓶装水和饮料公司在应对微塑料问题上主要采取了以下行动:

1. **提升过滤和净化技术**:许多饮料公司投资于改进其水处理和净化过程,以减少其产品中的微塑料含量。这可能包括使用更高级别的过滤系统,比如纳米过滤或反渗透技术。

2. **改进包装材料**:一些公司正在寻求更加环保的包装解决方案,以减少微塑料的释放。这些解决方案可能包括使用生物降解材料或提高塑料回收率。

3. **参与科学研究**:部分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微塑料的来源、影响以及减少其在产品中含量的方法。

4. **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更严格的供应链管理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塑料污染。

5. **消费者教育**:一些公司通过消费者教育活动来提升公众对于塑料污染问题的意识,并鼓励消费者采取减少塑料使用和妥善回收的行为。

6. **支持回收计划**:推动和支持更有效的瓶子回收计划,以减少环境中的塑料污染,并减少新塑料的生产需求。

7. **政策倡导和合作**:参与政策制定的讨论,并与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寻找减少塑料污染的综合解决方案。

8. **透明报告**:一些公司开始在其可持续性报告中包括有关微塑料问题的信息,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透明度。

需要指出的是,各公司的实际行动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并且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所采取的措施也在不断进化。消费者和环保组织对企业的压力也是推动企业采取更多环保措施的重要因素。

同时,如果不做出相应行动的风险,已经开始暴露。

以下文章的介绍:

2023年11月15日,纽约总检察长利蒂夏·詹姆斯(Letitia James)对百事可乐公司提起诉讼,指责百事公司旗下产品包装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以及该公司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方面进行了误导性宣传。因此要求百事减少包装排入环境的数量,并就微塑料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做出赔偿。

公众号:摆脱塑缚可口可乐的ESG报告(2022 Business & Sustainability Report (coca-colacompany.com))中,在董事局主席致辞,以及后续多个章节时都提及了塑料包装的问题,包括使用生物基塑料,与环保组织等合作回收塑料等,但未见报告中明确提及饮料中可能包含的微塑料的情况。

根据青悦ESG报告数据库(https://esg.epmap.org/reports)最新收录的农夫山泉2022年ESG报告,也都是提及包装塑料问题,未提及可能的瓶装水及饮料中存在微塑料的情况。

可见,目前国内外瓶装水及饮料企业更多还是聚焦在包装塑料回收等环节,而对于自己产品中所含微塑料的含量及应对情况,还存在重大盲区。

假设国内环保组织或者研究机构,对国内几个头部品牌的瓶装水及饮料(甚至桶装水及饮料)的微塑料含量进行进行检测并发布量化数据结果,可以想象表现不好的品牌,有可能销售将面临重大危机,甚至就此退出市场。

即使不是塑料瓶装水或者饮料(如铁罐或者铝罐),也存在水源或者水处理过程中引入微塑料可能性。

青悦建议国内外瓶装水及饮料企业尽快与各个专业科研机构启动研究,调查自己产品中所含微塑料的情况(比如不同储存时长)及来源,并尽早做出战略、技术等调整,确保消费者健康,同时在后续ESG报告中做出披露。

越早行动及披露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有效缓解及规避风险,把握消费者拒绝微塑料的机遇,被动应对很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损失惨重。

原标题:《微塑料已成为瓶装水及饮料行业的重大ESG影响与风险机遇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