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通榆法院:倾心化解家庭矛盾 八旬老人老有所养

2024-01-17 16: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近日,在通榆县新华镇大有村的“百姓说事点”,一起经网格员、司法所多次调解无果的赡养纠纷案件,最终在通榆县人民法院新华人民法庭法官的悉心调解下圆满化解,不仅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也使手足之情得到维护。

调解过程

年近八旬的刘大娘与老伴共育有两子两女,老伴十多年前去世后,她一直独自一人生活。2023年年初,刘大娘突患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老人的两个女儿远嫁外地,两个儿子互相推诿,她的生活着落成了问题,为此,网格员和司法所多次调解,最终确定由大儿子王某甲和两个女儿轮流赡养老人。2023年年末,刘大娘的病情加重,子女间再次因赡养问题产生纠纷,网格员和司法所介入,多次调解无果后,今年年初,老人将两个儿子都诉至法院,要求其履行赡养义务。

新华法庭在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与老人所在村网格员联系,考虑到,本案是家庭矛盾纠纷,如果对簿公堂,不但老人不能安享晚年,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因此,决定采取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为此,案件受理的当天,承办法官便联合网格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到刘大娘的两个儿子所在村委会作调解工作,在村委会,承办法官也见到了刘大娘的小儿子王某乙。面对法官,王某乙一肚子的委屈,他表示,当初自己已经放弃了父母的财产继承,而王某甲认为,既然父母养了你一回,就应该承担赡养义务,兄弟俩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吵得不可开交,第一次调解以失败告终。

面对调解僵局,承办法官转变了工作思路,第二次,他将兄弟姐妹几人都约到了新华镇大有村的“百姓说事点”,在网格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对兄弟二人采取 “背对背”的方式进行调解,逐个谈心、分别疏导,将双方意见、想法、误会摸清。一方面承办法官向两兄弟释法明理:“百善孝为先,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赡养老人既是责任也是义务,于情于理于法,都应无条件的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善待老人”;另一方面,承办法官对兄弟姐妹几人进行劝解:“半生父母恩,一世手足情。兄弟姐妹只有和睦友爱,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

最终在承办法官、网格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调解下,兄弟二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就母亲的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根据母亲意愿,老人住进离家较近的养老院,兄弟二人每人每月支付300元赡养费,两个姐妹出于自愿也每人每月支付300元赡养费。至此,这起家庭矛盾、赡养纠纷案件圆满化解。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与情理上的问题,更是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下一步,通榆法院新华法庭将充分发挥多元调解机制作用,强化调解力量,避免“法律胜诉、亲情败诉”的现象,用心用情解决家庭纠纷,化解家事矛盾,释放司法温度,促进家庭和谐,发挥家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原标题:《通榆法院:倾心化解家庭矛盾 八旬老人老有所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