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繁花》落幕,王家卫发文:十年一瞬,江湖再见

2024-01-19 1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名人传记月刊 名人传记月刊

根据金宇澄先生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周已完美收官。自开播以来,该剧便以极高关注度占据影视热搜榜。从主创阵容、剧本故事到服化道设计、镜头美学,甚至上海话的在线讲解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背景科普,无一不是热议内容。

电影导演涉足电视剧,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但王家卫导演十年磨一剑的这部《繁花》,被网友称赞成功实现了“降维打击”。

王家卫出身于上海家庭,从小家中长辈讲的就是上海话,也会说起一些上海的往事,所以对于完全用沪语书写的《繁花》,他如见故人。此次,他用自己对镜头的极致追求为观众带来了繁花似锦的上海风情,献上了绝美的城市影集。

《繁花》落幕,角色依次退场,王家卫也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十年一瞬,江湖再见”,对剧集进行告别。

王家卫

《旺角卡门》,一鸣惊人

1958年盛夏时节的7月17日,王家卫出生在上海的一户普通百姓家里。1963年,父母举家南迁,来到了日后王家卫走上从影之路的地方——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除去五年的上海时光,王家卫的童年都是在香港度过的。

从上海到香港,一家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学习粤语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刚到香港时,不懂粤语的一家人生活闭塞了很多。王家卫的父母在香港没有什么朋友,社交方面的活动几乎没有,但王家卫的母亲很喜欢看电影,于是,每天做完家务,她几乎都要带上才几岁大的王家卫去附近的戏院看电影。那时候,电影还是很新奇的东西,而王家卫的童年几乎是在香港的戏院里度过的。每一次看电影,对小王家卫来说,就是走进电影院里的黑暗中,坐下来做了一个梦。这个感觉让他喜欢上了电影,或许是命中注定,日后,他真的踏上了拍电影的旅途。

1976年,王家卫在大学联考中考取了香港理工大学美术设计系。1980年,他从学校毕业,进入香港TVB(无线电视台)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工作。

进入电视台后,王家卫在制作节目之余时常为电视节目撰写解说词。后来,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电视剧本。渐渐地,他在文字方面所表现出的才能被电视台的编导们发现,他进而得以改做编剧,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自1980年起的八年时间里,王家卫共创作了十三部电影剧本。终于,1988年,王家卫等到了担任导演的机会,执导自己创作的电影《旺角卡门》。

这一天,是1988年6月8日,对王家卫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他第一次担任导演,第一天去片场开工……

在电影处女作《旺角卡门》里,王家卫显现出了他对影像运用的天赋,镜头语言清晰流畅,情节紧凑,拍得异常煽情。《旺角卡门》在香港上映后获得了优异的票房收入,这个结果是王家卫先前所没有想到的。观众们并不知道王家卫的名字,但《旺角卡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在随后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中,王家卫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十多项提名,后来,虽然王家卫仅仅是被提名而没有最终获奖,但那段时间,他一直兴奋不已,毕竟对于初为导演的王家卫来说,这个成绩已经太难得了。

《旺角卡门》剧照

《阿飞正传》,转向艺术电影

王家卫后来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与著名摄影师杜可风密不可分。

对于这个头发泛黄,浓眉大眼,在香港已经生活多年,会讲中、英、法三国语言的澳大利亚人,王家卫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杜可风与王家卫常常聚在一起谈论电影,因为对这位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旺角卡门》深爱不已,两个人逐渐成为一对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徘徊许久之后,王家卫开始实质性地构思他的第一部艺术氛围浓郁的电影了。其实,王家卫一直对自己的电影将要探讨或表现的主题很明确,正如电影处女作《旺角卡门》展示拒绝与逃避一样,他要在新电影里将这一主题讲述得更为深刻、更有意义。王家卫相信,无根的命运、孤独感、忘记、拒绝以及被拒绝的恐惧等,是人类最为朴素的感情,以电影的形式将这些主题讲述给观众,是很有价值的。

于是很快,王家卫就把这部新电影的轮廓搞出来了,片名叫做《阿飞正传》。

1990年,在电影《阿飞正传》正式开机前,主要演员都已经定了下来。其中,有在上一部电影《旺角卡门》中与王家卫合作过的刘德华、张学友和张曼玉三人,新加盟的演员除了正当红的张国荣、刘嘉玲之外,还有王家卫从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中所认识的梁朝伟。应该说,能够汇聚六位在香港影坛声势与日俱增的青年演员,这部《阿飞正传》已经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阿飞正传》剧照

开机那天,王家卫是戴着墨镜出现在片场的。而戴墨镜的原因只有他本人清楚,那是他多年积累下的“顽疾”所致。原来,创作剧本是件很辛苦的差事,又累手又累眼,长期下来,王家卫的眼睛变得越来越怕光,所以,无奈之中,他只好每天都戴着墨镜工作。从这部影片开始,王家卫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墨镜,墨镜也成了他的标志。

电影《阿飞正传》的拍摄工作还是很顺利的,只用了短短四十三天,这在影史上算得上是拍得比较快的一部作品了。但电影的后期制作却很慢,因为王家卫要在拍摄出的所有胶片中选择出他所需要的画面,再按照他构建的故事结构组合成影片,这是很困难的。毕竟,要让电影给人们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空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0年年底,《阿飞正传》如期在香港公映。上映短短十几天,电影就已经取得了极佳的票房。1991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电影《阿飞正传》成了金像奖的大赢家,一举囊括了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男主角奖等五项大奖。

《东邪西毒》,一个时间的故事

1994年,沉寂了几年时间的王家卫决定拍摄新片。这是一部武侠电影,也是王家卫从影以来拍摄的第一部古装电影。

电影《东邪西毒》的开机仪式异常热闹。演员阵容十分引人注目,有当时港台娱乐圈内多位当红演员,如张国荣、梁家辉、梁朝伟、张学友等几位男星以及林青霞、张曼玉、杨采妮、刘嘉玲等几位女星。能在每天都有几十部戏同时拍摄的香港电影界,汇聚起如此多的明星,只有王家卫能够做到。

或许是因为已经进入夏天的原因,电影开机那天天气很好。王家卫很喜欢这种光影效果,所以,一开机,他就率领剧组抢拍白天的外景戏。在拍摄电影的同时,王家卫还挤出时间与摄影师杜可风沟通了电影拍摄的细节问题。

王家卫是一个懂得充分发挥其他人才能的导演。在电影《东邪西毒》中,他充分尊重了摄影师杜可风对“时间”概念的诠释,而杜可风更是充分发挥了个人才华,在影像方面为影片增色不少,他使用自然光照射下转动的竹篓形成的动态投影,产生了通常情况下灯光也无法很好形成的效果。后来,这成了电影里形象代表时间流逝的一个经典段落。

拍摄电影《东邪西毒》时,王家卫特殊的工作方式也逐渐成了演员们传诵的新闻。的确,在众多香港导演中,没有一个导演像王家卫一样,每天早起创作当天的剧本,晚上再来拍摄。一些第一次与王家卫合作的演员,虽然早就听说过王家卫“拍片没有剧本”,但真正合作了才知道,王家卫拍片并不是没有剧本,只不过是演员在当天才能拿到剧本而已!

1994年盛夏过后,《东邪西毒》在影迷们关注的目光中面世。这部电影和以往的古装片截然不同,它完全打破了常规的拍摄手法及叙事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尽管《东邪西毒》并没有获得国际或者香港电影界的大奖,但是,王家卫还是为影片能够得到一些观众和影人的注意而感到无比欣喜。这种欣喜,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电影与以往的电影不同——这是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古装片,是成名后王家卫第一次大胆的探索,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摄影师杜可风配合影片风格的最新尝试……这些,对于王家卫的事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有了这次成功,王家卫不再畏惧继续对电影进行探索,他觉得,太多形式的电影他都还没有尝试过,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每部电影都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探索……

《东邪西毒》重映版海报

《花样年华》,事业巅峰

1997年的阳春三月,法国。

这天的早餐,王家卫约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几年以前,她曾经在王家卫的数部电影中有过出色的表现,彼时,她已经声名鹊起,成了享誉国际影坛的香港巨星,她就是张曼玉。

在巴黎的一间铺面不大的西餐馆中等待张曼玉到来的时候,王家卫回想着他同张曼玉的愉快合作。最早一次是1988年拍摄电影《旺角卡门》,那时的张曼玉还是个刚踏入影视圈不久的小女孩。这次多年难得的谋面,在日后看来,对两个人事业发展都是意义深远的。就在那天早上,王家卫和张曼玉达成了“君子协议”——合作拍摄一部新的电影。

拍什么呢?与张曼玉晤面后,王家卫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20世纪60年代曾经留给王家卫深刻的记忆。那时正是王家卫的童年时期,王家卫一直想拍一部关于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近,而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了很多,人们甚至不清楚邻家是谁,以往的情怀早已经没有了。而且,男女关系也直接了许多,强调的是“我喜欢就说”。但是王家卫认为,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感情不是这样表达的,中国人很善于收藏自己的感情,很含蓄地表达感情。

这些思绪在王家卫的脑海中盘旋着,他做出了决定:这部电影要回内地拍摄,城市就是他童年时生活过的上海。他要通过人物展现时代,将那个时代的一切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还原给今天的观众。

王家卫想到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而且,如果故事里不单单讲爱情的经历,同时把与爱情相关联的人和事也讲出来,那不就能全面反映那个时代不同的人与社会了吗?这个想法经过王家卫的反复思考之后,最终在他的心里确定了下来。

有了方向,构造故事就相对简单了。王家卫为影片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作《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剧照

电影《花样年华》开机的时候,已经是1999年的春天了。由于影片只是讲述两个人的故事,王家卫觉得,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要两个月就能完成。

但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往往预期与现实相差甚远。当《花样年华》真正进入拍摄阶段后,王家卫才渐渐感觉到,这部电影不仅没有可能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而且还可能成为自己从影以来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电影。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王家卫个人所无法左右国际大环境。《花样年华》拍摄正好赶上亚洲金融危机,这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王家卫的拍摄工作,最主要的是经费问题。王家卫积极奔走在众多与影片相关的人士中间,千方百计维系着影片的制作经费。而另一个原因则来自王家卫本人。熟悉的年代、熟悉的上海,让王家卫找到了期待多年的感觉,他第一次有了一种容身自我的感受。对于影片中的某种氛围,王家卫深深着迷了,他想完整而真实地抓住那个年代的神韵,因此花费了很多时间。

对于主演张曼玉和梁朝伟,王家卫是熟知他们的演技以及如何将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的。两人的身体语言都很好,比如梁朝伟可以用眼睛讲话,嘴巴都成多余的了。因此,王家卫在拍《花样年华》的时候,尽量减少了对白,让演员用眼睛来交流。在影片中,张曼玉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观众也会觉得她很寂寞,产生想与她聊一聊的念头。

王家卫还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拉丁音乐与纳京高(美国爵士钢琴家、男中音)的音乐,因为这些是王家卫童年时期常常在餐厅听到的音乐。同时,王家卫在电影里大量使用了慢动作拍摄。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处理,为影片增添了色彩。

2000年夏天来临的时候,《花样年华》在经历十五个月后,终于摄制完成。十五个月的煎熬之后,苦尽甘来,王家卫迎来了事业上的一次重大辉煌。《花样年华》一举获得第五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最佳技术奖两项大奖。这些奖项是足以令世界影坛为之瞩目的。

不久,王家卫得知《花样年华》被获准在内地播映的消息。尽管已经见惯了诸如戛纳、威尼斯等城市对自己电影的欢迎,但是,相比之下,能够在祖国内地公映更让王家卫心动。这也是自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的电影《东邪西毒》在内地公映之后,王家卫的影片第二次得以在内地上映,他心里无限欣喜。

《繁花》,十年一瞬

2023年12月,以“慢工出细活”著称的王家卫执导的《繁花》,经历三年摄制,终于开播。《繁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一段在那个改革开放“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浪潮下奋勇搏击的峥嵘岁月。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辉煌且对称的大门一打开,观众跟着镜头入梦。镜子、玻璃甚至街上的小水洼都是氛围的画布,被觥筹交错的碰盏、车水马龙的流动、一声声“侬好呀”泼上色彩,虚虚实实看不真切,却极具时代感。表面是饮食男女,内里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

电视剧《繁花》剧照

从在裁缝铺里体会“人靠衣装”的阿宝到跟着爷叔迅速学会在上海滩做生意要有怎样的“派头、噱头、苗头”的宝总,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交织着;经历人情冷暖、身处风雨的汪小姐大喊:“我是我自己的码头!”鲜活热烈,又灵又飒;辛芷蕾饰演的李李明艳大方,既重情义,又能在生意场上据理力争……无论哪个角色,都有属于记忆点。

而这一切离不开一群愿意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演员,更离不开尊重观众、能把准城市脉络、将对电影制作的坚持带到电视剧创作中的王家卫。

“电影是第一个梦,也是最后一个梦。”王家卫就像法国导演戈达尔说的那样,不停地在电影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梦……

(原文《王家卫:一个在电影中寻梦的人》刊于《名人传记》2005年第9期 文/窦欣平)

原标题:《《繁花》落幕,王家卫发文:十年一瞬,江湖再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