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为什么他的眼神里总是忧郁——记油画家王少伦

杨涓
2024-01-23 17:3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以人物肖像闻名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家王少伦2023年11月病逝于北京,享年仅55岁。其实不论在艺术还是世俗方面,王少伦生前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为什么他的眼神里总是忧郁?看其《西森大叔》那双似曾相识的眼睛,和布满沟壑、地道的农民的脸。这就是王少伦的父老乡亲,贫穷、木纳、坚韧。

谨以此文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画家和美术老师。

2023年11月,王少伦老师病逝的消息传出,网上一片哀悼。尤其在我们高中同学群中引起了不小震动,这位山东临朐县走出来的当代写实油画大家,曾经那么深刻地影响了母校一代代美术生。

见过王老师的几次,大约都是在1999年前后我读高中的那个时候。回想起来,他那时已经留校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生活状态相对从容稳定了。王老师平日里衣着朴素,脸上常挂着浅浅的笑容,唯有略长和蓬松的一头卷发,流露出些许艺术家的气质。每次来到学校,他总是在前呼后拥中款步进入画室,坐定便开始示范,这时候周围已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我从不记得王老师高谈阔论,他话不多,声调也不高,画到关键处才提示两句。学子们赶紧竖起耳朵,奉为金句。

后来我也进入中央美院学习,却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没有缘分和王少伦老师有交往。但在我的内心始终觉得:有他在这里,就像始终有一座灯塔。

谨以此文纪念王老师。

王少伦(1968-2023)

1968年3月,王少伦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身为一个在山村里长大的少年,他的写写画画是父母和周围人所无法理解的,更谈何帮助?从自学自画、山东求学拜师,到漫长曲折的考学过程,他这一路走得孤独而坚定。1991年,王少伦终于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进入第二画室。从学生时代的作品如人物素描《李昕》,油画《青苹果》(图1)、《红裙子》、等作品,已看得出他扎实的基础以及对于油画语言的驾驭能力。似乎日常的习作都在为最后的毕业创作准备着,他也许在很多的日子里思索创作主题。不知在何时何地灵光一现,让他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画最熟悉的人和事,“那些让他时常动情流泪的农村印象。”

(图1)王少伦 青苹果 70✖️70cm 1992年

裸露的青石与土地,显示了这里是干旱的山区——位于山东偏远山区的一处村落。水井的位置在半山腰,旁边的沟渠早已焦干。水井周围的地面反而潮湿,甚至长出薄薄的一层青苔,也许断水时间还不算太长。所有的故事都因画面中心的一口辘轳井而起,这就是全村人唯一的水源。发生了什么事,让几乎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挤在这里?(图2)

(图2)王少伦《水》油画 570✖️280cm 1995年

细细看来,这口井铁质的辘轳头和手柄已不知所踪,即使井里有水,也要依靠人力用铁罐或木桶把水从井里拔上来。恰逢一个旱季的夏天,也许连井水也逐渐干涸了,于是引发了这场关于“水”的一幕戏剧性事件。村里家家户户的缸里还没来得及存下水,连人带家禽牲口都断了水,生活顿时乱了套。很多人拿着盆盆罐罐就涌过来了,眼巴巴地等水,先分得一瓢一罐也好啊,家里灶上等着开火呢!

这幅长2.8米,高5.7米的画面共出现了40个人物。左边以白发苍苍的老人为首有9人,主体部分以坐在井台上往里面张望的年轻人作为焦点,将人物的命运与这口井纠结在了一起。视线由此往后推进,共出现了24人。横向的木轱辘和栽到地上的轱辘轴缒石形成了一道分界线,又呈现出画面前景中的老少7人。尽管人物众多,画家将其有秩序地组织在一个富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中,重在氛围营造和主要人物的塑造。(图3)

(图3)王少伦 《水》油画稿 1995年

画面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物,其中儿童9人,白发苍苍的老人3人,特写表现的年轻女性2人。在众多农村朴实的农民中间,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优美的背影。(图4)在画面右方残破粗粝的断石旁,一个女人衣领松垮地垂到背上,露出光洁和挺拔的脖颈儿。艺术家曾自称是“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实际从这件作品开始,他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现实主义”艺术。在这个美丽的背影之外,画面中焦点人物的姿态,以及年轻男人裸露的脊背,难道不让人想起法国画家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的场景吗?而年轻女子温柔的背影,又恍惚记起委拉斯贵支在《纺织女工》中,那个劳累疲惫却美丽的纺织女的侧影。前景中光脚的女孩儿,头发蓬乱,衣衫不洁,她是画面中唯一直视观众的人,眼神坚定,带有一种野蛮生长的美与生命力。这是在一片荒芜中的美好,是在苦难中对于美好的憧憬与想象。

(图4)王少伦 油画《水》(局部)1995年

作为毕业创作的《水》,和后面《1978年11月24日·小岗》等成熟作品不一样,不仅在毕业展的时候还没画完,细节处也有些语焉不详。作为一幅本科生毕业创作,王少伦似乎有意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艺术家饱满的感情和强烈的诉说欲,掩盖了一切技法层面的不完美,让这件未完成的作品成为杰作。

它实现了王少伦的英雄主义,那一年他28岁。《水》先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冈松家族艺术基金会一等奖、鲁迅美术学院美苑杯一等奖、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文教基金会罗中立油画奖。由此,王少伦一定将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作为了自己永恒追求的艺术道路。如同孙为民先生所言,“他在自己的根上找到了一个值得走下去的起点。”

四年后的1999年,他完成了同样是农村题材的《1978年11月24日·小岗》(图5)。墙上的毛主席像交待了时间和时代背景,紧闭的木屋门、墙角堆积的杂物、大缸、土灶台,这是农村一间昏暗拥挤的厨房。人物围坐在一起,仅仅一盏油灯照亮,这也成为画面唯一的光源,更强化了画面秘密的气氛,似乎告诉观众:在商量大事儿呢!紧缩的眉头,一地烟头,下意识啃咬手指的动作,沉默的气氛,又暗示着这是一件棘手难办的大事。这件作品描绘了发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真实事件。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18位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搞起了生产责任制,由此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图5)王少伦 《1978年11月24日·小岗》160✖️123cm 1999年

与当年的本科毕业创作《水》相比,此时的王少伦在艺术表现力上已显得从容老到。通过对人物大小、疏密关系的排布,辅以表情动作的细节处理,18个人物身份、性格、角色都跃然纸上,整个画面有一种滴水不漏的严谨感。与《水》中融入大量浪漫主义的表现不同,这里用的是伦勃朗式的铺陈方式:画面在浓重的阴影中有舞台剧版的戏剧感和紧张气氛,同时又真实可信。

1999年,油画《1978年11月24日·小岗》参加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美术作品展,获得金奖。后又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王少伦受国庆筹委会委托,为庆祝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创作油画《邓小平》。

王少伦 《1978年11月24日·小岗》160✖️123cm 1999年

2008年,王少伦参与了大型油画《热血5月·2008》的创作,当时26位中国写实画派画家以时代美术馆作为创作基地,仅用14个日夜就集体完成了这件由16个画面组成的巨作。5月27日,中国嘉德组织了“共同渡过•中国当代艺术赈灾义拍”,经过43次叫价,作品最终以3350万元人民币成交。拍卖所得的善款通过文化部捐赠给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王少伦在重大项目的创作中锤炼着自己的艺术,同时,他始终也没有停止学习。1999年至2000年,王少伦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2004年至2006年由国家公派赴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开始攻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

可以说,不论在艺术还是世俗方面,王少伦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为什么他的眼神里总是忧郁?

那么请看看《西森大叔》(图6)这双似曾相识的眼睛,和布满沟壑、地道的农民的脸。这就是王少伦的父老乡亲,贫穷、木纳、坚韧。王少伦深知,真正的农村是他经历过的贫瘠之地,在片土地上的男男女女,总是或沉思,或平静地凝视远方,面对这样的家乡和土地,怎么能轻松起来呢?他(她)们对这片土地又爱又恨,这里既是故乡又是枷锁,交织着真切又复杂的感情。

(图6)王少伦《西森大叔》油画 189✖️114cm 1998年

《晨》(2005)中(图7),描绘了一个田野间的女孩儿。天蒙蒙亮,一抹朝霞映照在远处的光秃秃的土地上,反衬出近处巨大的黑影。女孩而倚靠在栅栏上,直视着我们。也许她赶在上学前来喂牲口,也许她草草吃过一口早饭,就要到田里干活了。她穿着印着“adiddas”的衣服,这说明城里人的流行也会传到农村。她上过学、会用手机,于是模糊地知道了外面世界的样子。但她现在被系在这里,如同旁边被牢牢拴住的牲口。眼前的这个女孩儿既不白净也不水灵灵,她不是一道美丽的布景或招人喜欢的演员,她实实在在地属于这片土地。她也许就是村庄里无数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子中的一个。这幅画之所以动人,是女孩子眼里的光,这令人惊喜的光蕴藏着她内心的秘密和她的梦想。也许就因为这点光,终有一天,她也能活出奇迹的人生。

(图7)王少伦《晨》油画 200✖️180cm 2005年

王少伦在对农村的表达从不夸大和美化,但在一笔一画的描绘中,又始终怀着憧憬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艺术与都市人在情感上有很深的隔阂。王少伦的艺术属于他的父老乡亲,那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共鸣。

2023年,王老师走了,但一切不应该归零。毕竟,那些年他实实在在地靠着一支画笔,一路从山东闯荡到北京,用极富辨识度的艺术语言风格站在了当代写实油画大家的行列。遗憾地是,他走得太早。我想,他会变成记忆中一座无言的灯塔吧,继续照亮一代代迷茫学子内心的火苗。

2023年12月写于北京

(本文原题为《远方的灯塔——纪念当代写实油画家王少伦先生》。)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