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之声|实名制下大型演出仍票难买、退票难?柱子票该不该售卖?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记者 邹桥
2024-01-23 20:2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新冠疫情后,文娱消费需求强劲,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快速恢复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炒票倒票、视线遮挡、退票难等问题屡屡引起社会热议。

据上海市消保委统计,2023年上半年,淘票票、大麦等4家票务企业共计处理投诉4609件,同比增长5.8倍。

1月22日,上海市政协委员竺越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他平时在工作中也接触过相关的纠纷,有些还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他对此也进行深入了解和调研,并且与诸多委员们进行过沟通。

在2024年上海两会中,竺越与其他7名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繁荣沪上演出市场氛围,规范演出市场票务秩序的提案》,该提案指出当前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票务销售中亟待解决的三方面问题:

一是票务销售渠道监管有待加强。2023年9月13日,文旅部、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并将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占核准观众数量的比例自70%提升到85%,对炒票倒票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但实际上,‘黄牛’仍可通过代拍门票、转卖未公开销售的‘邀请函’取得高额收益,相关交易行为难以监管,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也易产生个人信息泄露、合同违约乃至诈骗犯罪风险。”竺越解释说。

二是票务销售定价机制仍有待规范。热门演出门票一票难求,市场价格出现上浮,消费者对观演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提高。2023年以来,因座位视线不良引发的消费者群体性投诉多发,用同样的票价却获得完全不一样的观演体验,消费者对此难以接受也是情有可原的。由此引发的维权既影响演出的顺利开展,也易在事后引发对损害后果和赔偿责任的无尽争端。

三是票务退改机制仍不够完善。除“抢票难”之外,消费者还面临着退改票难题。

“尽管限制退改票虽然初衷是好的,主要是为了打击炒票倒票行为,但一方面炒票倒票行为并非仅因此而泛滥,另一方面存在转嫁监管压力、损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问题。”竺越说,一些人买了票会因为生病、工作等原因无法到现场因此才退票,但当前退票渠道不够畅通,甚至还有一些要收取高额退票费,这些今后在售票中要尽可能地避免。

对此,竺越等委员具体提出三大建议:

一是加强票务销售的公开度,根据上海市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可以适当提高公开销售门票的占比,通过报备、公示等方式加强对于非公开销售门票的监管,切断炒票倒票的源头。

竺越也特别指出,建议对当前的售票渠道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这些销售渠道可以经过文旅部门的审核并纳入监管,如果销售渠道指定了一些网站进行销售,这些网站就不建议再分包下去,这样尽可能地去杜绝分包过程中各类网站黄牛倒票的情况。”

二是完善票务销售机制,避免“一刀切”规则设置,监督主办方充分承担起合理设置座位及票价的责任并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监督行业形成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退改票机制,努力实现销售机制规范性和灵活度的平衡。“譬如针对演出遮挡视线的问题,可以提前巡查发现,不要等开演了再去处理这些纠纷,同时退票也要照顾到有急事、难事的消费者群体,给予合理的退票渠道,保障好他们的权益。”

三是加大对非法、不诚信票务销售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典型案例及合规购票渠道的宣传,引导消费者理智消费、文明观演。

白浪  设计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