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外国摄影师的百年乡村影像 | 1918-2018

2018-11-07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国外摄影作品是宁波国际摄影周一个重要的展览版块,今年的摄影周聚焦“乡村影像”,于是我们通过很多藏家以及原版书籍,选取了1918-2018这百年间来华的国外摄影师关于中国乡村的作品。本期带来宁波国际摄影周展览单元——《百年乡村:1918-2018 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乡村》。
《百年乡村:1918-2018  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乡村》

策展人 / 章文

自从1844年埃及尔在澳门拍下了最早的中国影像后,不断有西方摄影师来到中国搜寻着他们目光下的东方奇观。他们扛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直到马克吕布时代,这种猎奇式的东方学影像才逐渐转向,变为一种更加平视的美学影像。

而在1918-2018这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最激烈的年代,作为中国社会基底的乡村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主题。于是有这么一批西方摄影师来到中国,以自成一派的影像价值观,通过乡村这副远望镜观看着或激荡,或平静的中国。这些西方摄影师摄影主题的变化也从某一侧面反射了中国这百年来的社会巨变。

长江上的船员(立体照片)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

这些摄影师中有美国的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 D. Gamb)和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甘博把镜头对准了乡村改造试验区的河北定县;洛克则选择了云南古纳西王国。他们用严谨的影像调查,留存下了一批乡村档案以及中国社会的宝贵切片。

澳大利亚摄影师海达·莫里循(Morrison, Hedda)选择了和古纳西王国同样的世外桃源——“消失的部落”,她用平等的视角,撰写着一部唯美的影像民族志。同样在1979年来到中国的两位玛格南摄影师——伊夫·阿诺德(Eve Arnold)(美国) 和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日本),一位拍摄了79年吹拂着改革春风的中国各地乡村景象;一位选择了不带立场、更加中性的乡村风光。

1936年,一架福特三引擎飞机着陆在丽江以北,约瑟夫·洛克(穿着浅色西装)和拥挤的人群站在飞机前。©Joseph Rock

除此之外,还有重新观看长征路的何奈·布里(Rene Burri)(瑞士);和中国颇有缘分的法国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法国);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感兴趣的迈克·沃尔夫(Michael Wolf)(德国);探讨边境问题的卡洛琳·德雷克(Carolyn Drake)(美国)以及现今在中国生活工作的MISBAH(巴基斯坦)、 IshtiaqAhmed(孟加拉)、 Jan Gunc(英国)、 Viktoria Tsvetkova(俄罗斯)等一众有着自身独特视角,又不囿于西方式猎奇的出色摄影师。

展览以时间为轴,主要选取了1918-2018这一百年间来华的国外摄影大师或普通摄影人镜头下的中国乡村影像,并结合视频、手工书等多种叙事形式,尝试对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乡村做一次影像归档和文本梳理。

西德尼·甘博(Sidney·David·Gamb)

《农民调查》Farmer Investigation

西德尼·甘博(Sidney·David·Gamb)是美国的社会学家,也是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的孙子。1908-1932年间,甘博受北美协会派遣到中国进行社会调察,并于1917年担任北平基督教青年会的社会调查干事,在河北定县的乡村拍摄了大量照片。当甘博第二次回到中国时,他参与并大力扶持进行农民教育工作的“平教会”。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1921年出版的《北京的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是甘博的集大成之作,使他成为了将摄影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先驱之一。由于长期和中国贫苦人民接触,甘博不同于同时代西方摄影师的猎奇心理,而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眼光,关注着底层人民。他用了一句话来形容中国之行,“这是东方昆虫一次无法康复的叮咬。”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Sidney D. Gamb

摄影师简介: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年-1968年)是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他年轻时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在1908-1932年间五次往返中美之间,他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建者之一,还参与了“平教会”在定县的教育实验,期间他一共完成了五部社会调查作品;他还在中国西部地区游历,拍下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在返回美国之后,他继续在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直至去世。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Francis Rock)

《纳西》Na-Khi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Francis Rock)是美国的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以及探险家。他于1922年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派,到云南古纳西王国进行考察和拍摄,同时也受哈佛大学的委托,为他们搜集动植物标本,以至于被后人怀疑是植物小偷和商业间谍。洛克启发了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创造了“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一西方想象的世外桃源,并且后人以“洛克路”命名这一条探险之路。

©Joseph Rock

1947年出版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是洛克对纳西文化的研究以及摄影艺术方面成就的一次集中体现。在云南考察时,洛克拍摄了大量植物、山川和纳西族人,他的照片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类型学”的分明,客观冷静,充分佐证了照片作为“证据”这一观点,据有很高的植物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研究价值。

穿着民族服装表演宗教舞蹈的男士,1922年9月。©Joseph Rock
身着破旧衣服的本地人,1922年5月10日。©Joseph Rock
神情荒芜的正在祈祷的纳西族人。他披着红头巾,带着祈祷符,并献上一只鸡。丽江附近,1931年。©Joseph Rock
在永宁寺,藏传神谕或斯隆玛代表着神的下属,他们手握剑和弓。©Joseph Rock
端午节期间,十一名蒙面舞者及两名黑帽舞者在永宁喇嘛庙主唱堂前,1931。©Joseph Rock
两个摩梭族男孩举着一只腌猪,永宁县。©Joseph Rock
两个纳西族游泳者穿着充气山羊皮筏,准备渡过长江。©Joseph Rock

摄影师简介:

约瑟夫·洛克(1884-1962),美籍奥地利人,“纳西学之父”、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于20世纪初,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的身份到云南滇缅边境以及西藏考察。

海达·莫里循(Hedda Morrison)

《消失的部落》Lost Tribe

澳大利亚的女摄影师海达·莫里循(Hedda Morrison)把镜头对准了“消失的部落”,这是北平与河北交界处的一个地区,部落里的人多是苗族,他们的祖先是李自成的起义军,被清军击溃后在此地聚居。长期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的部落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面部轮廓、服饰以及绑发方式(蛮子卷)。这些都被海达记录了下来,她于1936年在部落里拍摄了大量的肖像和装饰,还完整记录了“蛮子卷”的梳理过程。海达的照片细腻柔和,她用平等的视角,加以人类学、民族学和“恋物癖”般的考察,撰写着一本唯美的影像民族志。

“消失的部落”里的当地人肖像,1936。 ©Hedda Morrison

摄影师简介:

海达·莫理循(1908-1991),德国人,中学毕业后进了慕尼黑摄影学院,在24岁之前,她对中国完全没有概念,1933年夏她应聘担任德国人在北京开的照相馆经理,偶然开启了和中国的13年情缘。13年中,她留下5000多张中国影像,10000多张底片,28个摄影集。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中国浪潮》Chinese Wave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是一名法国的女导演、编剧、演员,她被称作“新浪潮祖母”,今年90岁的她仍在坚持创作。1957年,瓦尔达到中国旅行了两个月,在黄河边、重庆、云南等地的城市和农村拍摄了一批彩色和黑白照片。这些照片流露出年轻的瓦尔达就已具有的巨大的创作能量以及她一贯亲和的作风。

©Agnès Varda
©Agnès Varda
©Agnès Varda
©Agnès Varda
©Agnès Varda
©Agnès Varda
©Agnès Varda

摄影师简介:

阿涅斯·瓦尔达,法国女导演,有“新浪潮祖母”的美誉。以摄影起家,曾当过摄影记者。1928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40年为了躲避战祸到了法国,在巴黎念书。21岁就开始在亚维侬艺术节担任剧场摄影师,并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纪实摄影。

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

《1979》 

1979年正是中国新旧之交,实行改革开放的元年,玛格南图片社的美国摄影师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已经67岁了,她拿着好不容易办下的签证前往中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后文革时期”,阿诺德游走于各地农村,用相机记录下了还普遍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以及朴实的劳动人民们。她的照片静谧质朴,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并给予他们以平等和尊严。

 

农夫们在稻田里除杂草,西双版纳,1979。©Eve Arnold
民兵正在训练她们的马,内蒙古,1979。©Eve Arnold
放牛的人和他的孩子们,内蒙古,1979。©Eve Arnold
在高山森林里的家庭,新疆,1979。©Eve Arnold
©Eve Arnold
农夫和孩子们正在收割水稻,西双版纳,1979。©Eve Arnold
民兵的一员,内蒙古,1979。©Eve Arnold
©Eve Arnold
人民公社广场,拉萨,1979。©Eve Arnold
©Eve Arnold

摄影师简介:

伊芙·阿诺德,玛格南第一女成员。1913年生於美国,早年在纽约师从于颇有影响的阿列竞赛·布罗多维奇。1957年加盟玛格南图片社。伊芙·阿诺德是第一个加盟的女摄影师。1961年, 她移居伦敦, 以摄影记者的身份游历了前苏联, 阿富汗, 埃及和中国。而她在50年代拍摄的女性系列颇有影响, 其中包括了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 她试图要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的,“不加润色修饰”的影像。

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

《风光》Scenery

1979年,玛格南图片社的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贵宾,首次乘飞机进入中国桂林进行航拍,他拍摄了大量绝美的桂林风光,因为当时很少有人俯瞰过桂林山水,所以这些照片一时间轰动京城。

 
广西桂林,1980-1985。©Hiroji Kubota

同时,他也拍摄了中国各地农村的图景,以同样是东方人的视角和美学表达,观看着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各地农村。不同于别的玛格南摄影师,久保田博二喜欢拍摄风光,因为经历过越南战争的他,不喜欢“用别人的苦难赚钱”,从而转向一种更为中性的风景照。

湖南省北部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水灾害,这是由于四条河流水位上升引起的,从湖泊中开垦土地也减少了长江的出水口数量。湖南安章乡,1998。©Hiroji Kubota
北宋帝王的大型陵墓——永定岭旁的石。河南巩县,1982。©Hiroji Kubota
在鄱阳附近的地区,养鸭户兴旺发达。由于引进了独立的生产责任制,可以饲养的鸭子数量提高到400只。江西南昌,1983。©Hiroji Kubota
解放军人拉着水牛在高田地区犁田,解放军和城镇的士兵会在收获季节帮助农民。随着“责任制”的引入,社区农业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将成为一个非常罕见的场景。中国桂林,1979。©Hiroji Kubota
惠安位于泉州东北40公里处,这个城镇附近的妇女戴着黄色帽子,穿着露肚脐的短衬衫,创造了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的非常浪漫的形象。他们一大早就来卖贝壳。福建惠安,1983。©Hiroji Kubota
在喀什的集市上有很多理发店,维吾尔族人用剃刀粗略地剃光头,但他们的胡须剃得特别小心。新疆喀什,1980。©Hiroji Kubota
做一只山羊皮伐需要消耗多达十五只山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些筏子最多能用五年左右。宁夏中卫,1980。©Hiroji Kubota

摄影师简介:

久保田博二 (Hiroji Kubota)是玛格南唯一的一名日本摄影师,毕业于东京大学政治系,1961年玛格南成员访日期间结识了Rene Burri、Burt Glinn以及Elliott Erwitt等当时玛社的主要摄影师。1962年,久保田博二因工作关系调到芝加哥 ,并在1965年正式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何奈·布里(Rene Burri)

《长征路的重新观看》Revisit the Long March Road

瑞士籍摄影师何奈·布里(Rene Burri)是与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齐名的一名玛格南摄影师,他曾七次访问中国。在1986年中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时,十分了解中国的布里受德国杂志《明星》的派遣,重走长征路,报道了长征途径地区的历史性变化。布里的照片色彩精致,能够穿透陈腐见识的迷雾,从美学层面上探讨现实问题。

长征路上的结婚典礼,1985。©Rene Burri
泸定桥附近的大渡河,1985。©Rene Burri
在华南,人们穿过河床,用工具收集淡水贻贝、小龙虾等。©Rene Burri
毛泽东指挥部,瑞金,1985。©Rene Burri
毛泽东指挥部,瑞金,1985。©Rene Burri
瑞金的寺庙,1985。©Rene Burri
宝塔山上的少先队员。陕西省,1985。©Rene Burri
©Rene Burri

摄影师简介:

何奈·布里(1933-2014),瑞士德文区人,曾居住巴黎,是玛格南图片社的资深摄影师。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入摄影界以来,奔波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所摄的照片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录,为世人熟知。例如,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那,中东6.5战争,以及在六十年代初来中国拍摄的一批照片。

麦克·沃尔夫(Michael Wolf)

《中国肖像》Portraits Made in China

麦克·沃尔夫(Michael Wolf)是一名德国摄影师,长年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进行拍摄。他喜欢拍摄密集的建筑群和都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关注地域性和民间文化。1997-1998年,沃尔夫来到中国农村,拍摄了一组《中国肖像》(Portraits Made in China),他选择把镜头对准那些农村里时髦的人们,从他们的着装、姿势和神态上,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对其的影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缩影。

 
 
 
 
©Michael Wolf

摄影师简介:

麦克·沃尔夫,1954年出生于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长大,曾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大学,3次夺得荷赛奖,长期游走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他95年来到香港,然后开始了他的中国摄影路。沃尔夫通常关注地域性文化。

卡洛琳·德雷克(Carolyn Drake)

《野鸽》Wild Pigeon

卡洛琳·德雷克(Carolyn Drake)于2007-2013年多次访问新疆,在新疆的城镇和乡村拍摄了大量照片,并让当地居民和艺术家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照片进行涂抹和拼接。作为一名美国籍的女摄影师,卡洛琳的影像有着自己独特的诗意风格,并通过再创作,实现了一次对新疆地区的复调叙事,探讨着复杂的边境问题。

这是维吾尔族生活的一部分。乌鲁木齐,2013。©Carolyn Drake
一位玉器雕刻者写的一些关于玉石灵魂的话。新疆和田,2013。©Carolyn Drake
Guliman在学校学维吾尔字母表。她的手臂动作表示“最后的A”,她画下了“At”、一匹马和四个版本的字母“A”,桌上摆满了饰品。新疆和田,2011。©Carolyn Drake
维吾尔族人所想的事情。新疆和田,2013。©Carolyn Drake
山上的景色。新疆和田,2013。©Carolyn Drake
一位小学生的刺绣。“当我们刺绣时,我们能保持头脑清醒。” 新疆和田,2013。©Carolyn Drake
一位把葫芦雕塑卖给游客的艺术家烧毁了照片。他的父亲过去常常雕刻精美的马鞍,这是一项少有人做的工作。新疆,2013。©Carolyn Drake

摄影师简介:

卡洛琳·德雷克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近十年,在土耳其,乌克兰,中亚和中国开展个人项目和工作。德雷克获得的奖项包括古根海姆奖学金,朗格泰勒奖,Fulbright奖学金和Anamorphosis奖等。她独立出版的摄影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SFMOMA和休斯顿摄影中心举办个展。她毕业于布朗大学,并在马格南图片社担任助理。2015年,她成为马格南图片社的提名摄影师。

Viktoria Tsvetkova

©Viktoria Tsvetkova
©Viktoria Tsvetkova

Ishtiaq Ahmed

©Ishtiaq Ahmed
©Ishtiaq Ahmed

Jan Gunc

©Jan Gunc

©Jan Gunc

MISBAH

©MISBAH

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将于 10 月 27 日(周六)在宁波东钱湖畔的中国摄协宁波艺术中心举办,欢迎各位莅临观展,现场还有关于乡村影像的讲座和研讨会。

文字/ 章文

编辑/余育霖 章文

『 华承为典藏艺术携希尔大师级艺术纸将继续与宁波国际摄影周合作。本届展览输出将采用德国希尔大师级数字艺术纸。鸣谢!』

宁波国际摄影周策展团队

总策展人:傅拥军

策展人:陈劲  章文

特邀策展人:王培权 闫超健 覃士柱 叶高兴

以及浙江传媒学院“策展工作室课程”成员。

媒体推广及联络:

章文(微信:Article-1995)

嘉宾接待及现场统筹:俞轶妮

讲座及对话嘉宾有张新民 陈小波 阮义忠 傅拥军 汪滢滢 等

地址:中国摄协宁波艺术中心

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环湖南路555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