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名园,繁花开处①|溯源:《繁花》开机仪式在张园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4-01-26 17:17
城势 >
字号

霓虹养眼,万花如海。一部《繁花》,让无数人以赞赏的目光“回望”这座繁华遍地的城市

和平饭店、黄河路、进贤路,那些在时代跌宕中浮沉的建筑与街巷,于光影摇曳中重新鲜活起来,盛开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在如纪念碑般的城市空间里,流淌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的状态,现实中、记忆中与想象中的上海彼此重叠,交汇为我们熟视无睹却又心驰神往的伟大城市。

“上海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曾表示,《繁花》的起因,是向这个伟大的城市致敬。2020年 3 月,《繁花》剧组进驻上海张园置景开机,将“海上第一名园”,作为这场伟大“致敬”的起点。

穿越百年,城市文化元空间

“上海以洋气闻名全国,张园是展示洋气的地方。许多没有推广的洋东西,均先在张园出现。”——熊月之《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

2020 年 9 月 10 日,《繁花》剧组在张园 12 号楼举办开机仪式。监制、总导演王家卫,主演胡歌,原著作者金宇澄,以及市委宣传部、静安区、市广播电视局、上影集团、静安置业集团等政府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出席开机仪式。

金宇澄认为上海是一座大舞台,张园,不啻为这个巨大舞台的缩影,见证了它由一个江南小港走到世界聚光灯下的百年历程。

“张园地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石门一路)之西,旧址在今泰兴路南端。”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记述,自1872年起,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龙租得今南京西路附近20余亩土地辟为花园住宅,后几经转手,1882年,无锡籍富商张叔和购地后建花园,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

从1885年春起,张园正式向游人开放,此后二十多年中,它一直是上海最大公共活动场所。这一集花园、茶馆、饭店、书场、剧院、会堂、照相馆、展览馆、体育场、游乐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孵化”了上海历史上各种时髦的第一次——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代表现代化与文明程度的设施与服务,都在张园完成在上海乃至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照相方面,尽管距离欧洲发明照相技术不久,上海在1850年代就开始有照相营业,但直到二十世纪初,照相仍是很时髦的事。张园开放以后,张叔和把这一业务引进了张园,让光华楼主人在园中专门开设照相馆。

电灯方面,1886年10月6日,张园试燃电灯。熊月之表示,当时上海引进电灯时间不长,用户不多,丰泰洋行新出电灯妙法,为招揽用户,遂以游人最盛的张园为试燃场所。

“是晚,张园内电灯数十盏,遍布于林木间及轩下室内,高高下下,错落有致,园中各处,纤毫毕露,游园人咸以为奇观。”

一百多年前,代表工业文明的电灯照亮了这座冉冉升起的港口城市,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百舸争流的气魄,让万灯如海、流光飞舞铺陈为它熠熠生辉的名片,闪耀为金宇澄笔下“骨碌碌转光珠”,逶迤为当今世上最璀璨的流动盛宴。

中西合璧,最能体现上海风格的建筑群

“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的关系密切,上海建筑风格既多样也兼容,这种特点来自上海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多元文化。上海是一个相融性、包容性很高的城市,造就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底蕴及建筑风貌。”——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

张园的历史,就是上海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城市史。

张氏味莼园之名,源于莼鲈之思的典故。《晋书.张翰传》记载,吴县人张翰在仕途顺畅时忽思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留下“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辞官还乡。张叔和与张翰同姓,同是吴人,用“味莼”隐寓“张”字,也有不恋官位的含意。

名字中饱含江南底蕴的张氏味莼园,却一改江南园林小巧而不开阔、重悦目而不重卫生的特点,仿照西洋园林风格,以洋楼、草坪、鲜花、绿树、池水为筑园要素。全园面积最大时达61.52亩,为当时上海私家园林之最,被称作“海上第一名园”。

1892年,张叔和在张园新建一高大洋房。这座当时上海最高建筑,由有恒洋行英国工程师景斯美、庵景生设计,由浙西名匠何祖安承建,是真正的西魂中艺。景斯美以英文Arcadia Hall名其楼,意为世外桃源,与“味莼园”意思相通,中文名取其谐音“安垲第”。

近代上海城市化的汹汹浪潮之下,由于地价飞涨,张园于1918年停办,租界当局将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分割成28块出售,用于建造石库门里弄住宅。城市的繁华中央,昔日的“海上第一名园”,演进为蔚为壮观的石库门建筑群,演进为金宇澄笔下头伸出老虎窗望见的“层层叠叠屋顶”,演进为日后作为电影《繁华》开机仪式举办地的基底与肌理。

作为上海现存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地处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张园,范围东至石门一路、南至威海路、西至茂名北路、北至吴江路,占地面积约 4.62 万平方米,地块内汇集了开埠以来 28种建筑风格。2018 年 9 月 30 日,静安区启动了张园地块保护性征收,征收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

石库门是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在物质空间的具象表达,也是海派文化的经典符号。19世纪中期,上海租界人口激增促进房地产开发,为兼顾土地成本与建造成本,汲取江南民居空间结构与欧式联排毗连形式的石库门应运而生。根据历史设计图纸及相关信息,位于张园石库门建筑群内的荣康里建造于1921年之后,因山花和门头装饰较多而显得特别突出,墙面主要材料为清水青砖墙面,清水红砖作为水平装饰线条。荣康里的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格莱汉姆.布朗(Graham-Brown &Wingrove Architects A.R.I.B.A.),他同时也是威海路590弄77号(现张园12号楼)和嘉道理住宅(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设计师。

作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与荣康里共享同一位设计师的威海路590弄77号(现张园12号楼),正是《繁花》剧组开机仪式的举办地。2022年底,经过多年保护性修缮,张园西区向公众开放,威海路590弄77号引入DIOR展示,重新屹立,成为引领风尚之先的时髦场域。这座中西合璧式花园住宅主楼底楼是敞开式外廊,二楼是封闭式连廊,中部圆形小厅,上有圆顶,左右对称,东西各三大开间,中间有连廊和中庭。整幢建筑好似展开双翅的蝴蝶,两侧山墙上的窗楣、窗沿装饰细腻精致,彰显出雍容华贵、端庄大气。

据静安置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繁花》剧组在张园拍摄期间,正值张园刚刚完成保护性征收工作,面临 1125 户居民集中搬离、房屋腾空的阶段。面对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个适用于“留改拆”政策要求进行实践的征收基地,静安置业集团按照《看护管理指南》工作要求,切实落实张园居民退租前后对历保建筑构件的保护、空置历保建筑的管控及征收期间张园地区内安全防范及突发事件的应对,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繁花》剧组拍摄工作。

投射着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海派名作,与镌刻着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海上第一名园,珠联璧合、双向奔赴,共同在石库门建筑群中种下“繁花”,完成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讲述。

城市IP,“上海人”的出发之地

“张园这样的公共空间的形成,对于上海移民社会的整合,上海人意识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熊月之《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

“面粉大王”荣宗敬来自江苏无锡,“颜料大王”贝润生来自江苏苏州,“火柴大王”刘鸿生来自浙江定海……水网发达的上海,在它走上世界舞台第一刻起,就是一座长三角一体化的全球主义城市。在开埠以后的四五十年里,上海居民一般还没有从同乡单一认同进入到同乡与上海双重认同的阶段,对于他们而言,上海是避难、淘金的地方,而非永久驻留之地。

具有文化意义的“上海人”的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年——1904年,蔡元培等人主编的《警钟日报》发表题为《新上海》的社说,明确地提出了“上海人”概念。此后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辛亥革命等活动与事件中,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等当时的意见领袖,在清末民初华人重要集会举办的公共广场——张园共同讨论和解决上海本地的问题。在公共舆论的报道中,这些来自各地的上海移民以“上海绅商”的身份被报道和传播,逐渐形成对上海身份认同,在熊月之看来,形成上海意识,甚至上海话的逐渐定型,都与张园这样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的关系。

至1940年代,木心抵达上海时,这座城市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本土意识与腔调——“若要成为‘真正上海人’,就大有讲究,一‘牌头’、二‘派头’、三‘噱头’(又称‘苗头’)。”

木心在《上海赋》中写到的“真正的上海人”,在《繁花》中借由爷叔之口流传为上海老法师的三大法宝,随着电视剧风靡、出圈,完成对“上海人”与城市品格的成功输出。

“那繁华是万花筒里的繁华,由牌头派头噱头三面幻镜折射出来,有限的实质成了无限的势焰。”百年时光冲洗,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从未放下过对“牌头派头噱头”的坚守,在向全球卓越城市迈进的路上,不断从它过往的经验中找寻答案、汲取滋养。频频回首、频频更新,当昔日的“海上第一名园”抖落岁月灰烬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手法中破茧重生,曾经于这方空间生发的上海意识、上海风格,也重新飘扬为一面灿若繁花的旗帜。

《繁花》绽放,盛开在“上海人”的出发之地。随着海派张园的回归,昔日上海最大的公共空间再度开放给公众,牌头派头噱头重新被奉为“金科玉律”,一切正如木心在《上海赋》中所写——

一个大都会,一宗观念形态的渊薮,它的集体潜意识的沉淀保留期相当长。

    责任编辑:任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