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反诈课堂】校园反诈:寒假来临,你的钱包保护好了吗?

2024-01-29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骗局一:追星诈骗25000余元

如今,“饭圈”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不少诈骗分子正紧盯未成年追星群体

利用这些孩子渴望与偶像接触的心理

设下追星陷阱!

近日,学生小张(15岁)刷到了一条带有某“明星”QQ号的短视频,于是赶紧添加了QQ号,幻想着能拉近自己和明星之间的距离,几天后,对方主动给小张发来了消息,激动的小张赶紧点开消息查看,结果发现,发来消息的是“明星的律师”,“律师”称明星的私人账户被泄露,目前已经报案,需要小张配合进行“安全排查”,如果不配合,会直接通知派出所进行抓捕。

小张立马慌了神,按照“律师”的要求偷偷将家长的手机拿回房间,实时与“律师”视频通话进行“安全排查”。在“律师”的“指导”下,小张将家长名下银行卡里的钱全部转到“律师”指定的银行卡。转账完成后,“律师”表示小张的犯罪嫌疑已经被“排除”,要求删掉家长手机内收到的相关短信,过一小时后再将手机还给家长。等到小张把手机还给家长后,家长才发现银行卡转走2万5千余元,赶紧报了警。

解析

犯罪嫌疑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以及他们对明星的喜爱为“突破口”,在网络上伪装成“明星”留下联系方式,等待学生上钩。

随后又换了身份假扮该明星的律师,以怀疑学生泄露明星QQ号为由,要求学生配合“调查”。所谓的调查方式就是查看学生的银行卡是否有来历不明的转账记录,并要求查看学生监护人(即父母)的手机。这些实际上都是骗子编好的“剧本话术”,为的是骗取钱财。

值得注意的是,骗子要求小张将自己手机摄像头对准家长的手机屏幕,可以及时获取银行卡等信息;要求小张“一小时后再把手机还给母亲”,则是为了避免家长及时发现被骗,“争取”更多时间转移资金。

骗局二:利用共享屏幕被骗25000元

初二的林同学在网上认识了兴趣相投的网友,偶尔与网友聊聊天,一来二去也就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础。一天,网友与林同学聊天期间,以想看林同学的手机桌面为由,提出屏幕共享。林同学没多想也就同意了。但是没想到在屏幕共享中,林同学手机总是收到各种验证码短信,林同学开始还觉得奇怪,不久后发现银行卡被转走了25000元的转账记录。

解析

诈骗分子在和林同学共享屏幕的同时,诈骗分子输入林同学QQ绑定的手机号,在所有京东、淘宝等转账页面进行快捷支付转账等操作,同时,林同学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屡屡弹出,正好被和林同学共享屏幕的诈骗分子看到,因而诈骗分子能够得逞。

骗局三:演唱会买票被骗4760元

5月21日,重庆一公安局接到报警求助,称其女儿(14岁)购买明星演唱会的门票被骗,损失近5000元。原来,小姑娘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刷到了一条转卖演唱会门票的信息,卖家自称某票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可以购买内部票。对方通过视频聊天的形式,演示了所谓的“在后台更改观众信息”的操作,小姑娘便私下向其私人账户转账4760元,购买了两张门票。直到在官方购票平台上查询不到信息时,才醒悟自己被骗。

解析

在演唱会官方门票开售前夕,骗子到处宣称有官方的售票渠道,或者是内部人员,可以买到非常紧俏的门票,吸引粉丝上钩。等歌迷准备买票时,他们会以定金、辛苦费等各种理由要求支付价款,甚至说卡单了需要重新备注支付才能出票,以此骗取更多钱财。等歌迷发现被骗要求退款时,已被拉黑,无法联系上“内部人员”。

骗局四:免费送游戏皮肤被骗1000余元

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并且很在意游戏“皮肤”。于是就有骗子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利用小孩子涉世未深,以及不敢与家长沟通的弱点,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陈某(12岁)添加了一个自称是“迷你世界”工作人员的QQ。工作人员称可以在游戏中免费送皮肤,前提是扫二维码解除限制,陈某没有多想,用支付宝多次扫码,按照对方的要求输入金额,多次转账后才意识到被骗,被骗金额1000余元。

解析

骗子通过微信、抖音、QQ等社交软件发布虚假免费送游戏皮肤的广告,实行广撒网,吸引受害人上当。

骗子“真诚”地让大家填写帐号信息和想要的皮肤名称,借送皮肤之名,一步步指引受害人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骗子甚至会用各种借口要受害人提供微信或银行卡的账号、密码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进而冒用受害人身份向朋友“借钱”或转走受害人存款。

骗局五:冒充熟人被诈骗7800元

16岁的小李QQ上收到其初中同学的信息,称自己微信被限额无法转账,让其帮忙转账给他表姐,对方再用银行卡转账给他。小李信以为真,向对方的账户转账7800元,初中同学却没了消息。

解析

遇到“熟人”借钱,一定要多方验证对方身份,可以通过电话、视频、寻求家长帮助等方式来确定对方是否是自己的朋友。

支付提醒

一、

未成年人判断能力较弱,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防诈教育,看好“钱袋子”,不要把手机支付密码及银行卡密码等信息透露给孩子。

二、

未成年人要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群组;不要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或点击未知链接;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验证码,以及任何密码等。

三、

老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防骗教育,告诫不可沉迷游戏,不能擅自向陌生人转账,遇到事情及时和父母老师沟通,谨防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安全教育,教导孩子不轻易接受“游戏好友”搭讪和添加陌生人好友申请;不随意扫描未知二维码、点击不明网址链接;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个人隐私和游戏账号密码等;不轻信免费领皮肤、低价购买装备、代练升级等广告;更不能随意进行消费转账等网上支付。

原标题:《【反诈课堂】校园反诈:寒假来临,你的钱包保护好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