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带我去找夜生活”:不仅有山水,配套服务更要跟上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4-01-30 22:1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1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三批102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名单。3年推出了集聚区345个。

梳理“夜经济”集聚区的地理分布与变化可以发现,旅游度假区和都市滨水休闲型比例明显增加,“历史”相关集聚区超过三分之一,消费者对“夜经济”的认识有所转变,未来“夜经济”的发展有待注入更多配套建设,以服务“夜经济”人性化发展。

12类空间形态,谁更受“夜经济”青睐

从申报要求看,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为街区、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业区域、文体商旅综合体。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从城乡空间功能的角度分类,将3批共345个项目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型、历史文化街区型、新城中心型、休闲商业街区型、综合体型、文旅古镇型、旅游度假区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型、文旅演艺型、工业遗产型、文体商旅融合型、都市滨水休闲型等12个类别。各类别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1 制图 赵忞

不同批次各项目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2 三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类情况  制图 赵忞

从图1可见,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最多的是旅游度假区,占比超过1/5,其次是历史文化街区,第三是休闲商业街区,紧随其后的是历史文化名城。

从三批名单比较可以发现(图2),旅游度假区和都市滨水休闲型比例明显增加,或可体现人们对自然生态方面的追求有所增加。

从集聚区的历史文化要素来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旅古镇型三者占总体“夜生活”的37%,超过三分之一,占比较高。但 “夜游历史”的地理分布(如图3所示),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地理分布,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深蓝为历史文化名城型,浅蓝为历史文化街区型,粉色为文旅古镇型。
图3 制图:赵忞 底图来源:规划云(高德地图)

“夜游历史”不仅关乎历史文化资源,更关乎城市群、都市圈内市民村民的夜生活需求,以及交通的便利性,某种程度上,是大城市对周边县镇“利用率”的表现。例如,川渝夜游的历史名城、街区和古镇几乎都位于成都和重庆两座中心城市之间,长三角的沪宁线、沪杭线形态明显,多为服务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也反映出高铁“县县停”对于城际周末“一宿二泊”的重要影响。

从短途度假的角度来看,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旅游度假区可当天往返,不必夜宿,不过,现在很多老牌的自然保护区或者风景名胜区都采用在园区外兴建“特色小镇”的模式,增加酒店、民宿、商业街等业态,让人可以“留下来”,从而盘活了旅游度假区的“夜经济”。

而除了历史文化资源的街镇外,偏商业消费性质的商业街、综合体和新城中心,也是夜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商业主街不只意味着购物,广场舞、体育健身、社交等需求也是在商业街上的马路和广场完成的。从地理分布看,商业消费街“夜经济”分布比较散,但如果将所有类型全部可视化,就会看到新疆的很多市县,以及长沙、合肥都市圈的夜生活明显依赖现代化的商圈;重庆山区一些升级为区的老县也呈现了类似的特征。

而同样现代商圈密集的北上广深,则因为还有其他夜生活形态可选,现代化的商圈虽然同样密集,但重要性并不像上述地区那么高。

红色为综合体,橙色为新城中心,黄色为休闲商业街区,各种深浅的灰色为其他性质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制图:赵忞 底图来源:规划云(高德地图)

发展“夜经济”,名单之外还需配套

首先,是提供便捷安全的公共交通,方便人流集散,之后可以有“增量设计”,让散场回家也更有文化属性。例如201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美术馆、展览馆一度出现夜场结束后观众赶不上地铁,只能靠轮渡和步行返回。现在相关地铁线路延后末班车时间,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夜间交通的压力,而后可以让几条人流量大,周边便利店也较多的轮渡线路延长晚间运营时间,与共享单车等模式结合,将之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变成更具有上海江河特色的“City Float”夜间文化体验。

第二,叠加业态以提供不同时段的夜间消费,关怀那些为提供夜经济保障的工作者。很多城市的步行街、商业街只营业到晚上10点,缺乏10点之后的夜间消费业态。因此,需要不同的业态叠加,或者运营时间差异化,丰富24小时的夜间经济。

特别是例如依托文创产业和金融的街区,本身就有大量人半夜下班,这时候就需要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比如便利店、外卖等。反例便是2019年初版的大伦敦规划中,试图降低外卖,鼓励菜场等经营的时间更晚,“让上夜班的人也能回家做菜,饮食更健康”的提议遭到了很多伦敦“夜班社畜”,比如护士、演员、环卫工人,特别是少数族裔的吐槽,后来在第二版中删除。

最后,将市民自发的夜间活动与“夜经济”结合。如今,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了市民度过夜生活的重要场所,诸如下棋、夜钓、夜跑等都是自下而上、社区型的夜间活动。如何将市民自发的夜间活动与商业消费向街区结合,为“夜经济”增加丰富度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考虑。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