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鲁迅的留日七年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2024-02-01 13:12
翻书党 >
字号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

徐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晋禅代之后,虽然西晋官方仍以曹魏为正统,情况却开始起了变化。陈寿《三国志》将魏、蜀、吴三国并置却为朝野精英所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西晋灭吴完成南北统一,又为孙吴时代以敌国立场写下的诸多传闻之辞提供了流通舞台,使其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至永嘉南渡,在建康精英对中州往昔的频频回顾中,形势终至彻底倒转。习凿齿《汉晋春秋》发其端,范晔《后汉书》定其谳,我们目睹了曹魏王权在历史书写中的跌落;献帝本人则以一种戏剧化的悲剧形象,被献祭于这场迟到的“复仇”。本书围绕“汉魏革命”和“北魏墓志”两大主题,对3-6世纪的中国史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所谓“带献帝去旅行”,焦点并非献帝刘协个人的旅行体验,而是旅程本身的路径与风景。作者游走于文本的“表”“里”“内”“外”之间,力图从历史书写的多重束缚中解放“风景”,重现“盲音”。

《民国传奇杂剧史论》

姚大怀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民国传奇杂剧是传统戏曲发展的最后阶段,共有200余位作家参与创作,诞生了430余种剧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是首部民国传奇杂剧史论结合的研究著作,按照“史”与“论”的范畴,分为上下两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以及戏曲史的演变为背景,立足于新戏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全面考察该时段传奇杂剧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了重要作家群体的思想艺术倾向以及各时段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风貌、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总结了民国传奇杂剧的独特价值与历史地位。

《南国多秀士——唐宋之际的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黄庭硕著,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现象。它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亦确立起东南区域在近世中国的主导地位。然而,此重大现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梳理。本书尝试填补这段研究上的空白,并以为,受惠于唐宋之际江淮一带相对安稳的环境,以及诸南方自立政权的统治需求,东南士人的文化积累不仅没有随着李唐覆亡而止,反倒得以稳定积累,直至宋初。正是倚靠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东南士子终能突破北宋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方针,大举通过科举入仕,从而扭转宋代统治集团的构成。

《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

黄克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一部研究梁启超与近现代中西思想文化之关系的学术著作,全面梳理其一生中学术思想的流变过程、研究进路。作者以梁启超为研究对象,对其阳明学、墨子学、西方哲学、中国史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做深入分析,并聚焦于其学术研究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旨在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来呈现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过程。此外,作者还阐释了梁启超如何以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来解析各种议题,并以中西比较的方法探索中国的独特性,建立新的学术典范,并最后归结到“新民”“新国”与“铸造国魂”的现实关怀。

《唐代边疆封授与治理研究》

刘海霞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唐王朝对周边势力的封授入手,重点分析了唐王朝对东西突厥、新罗金春秋金法敏父子、南诏各代首领、沙陀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内附杂胡安禄山、其他边疆势力如回纥等的封授,考证了封授的官历爵位,归纳整理了唐王朝的治边理念,认为唐王朝对边疆的蕃国蕃族有一个隐含的政治层次和等级之分,《禹贡》的“五服”中的“甸、侯、绥、要、荒”大致对应中央政区、地方政区、羁縻府州的内蕃层次、羁縻府州外蕃层次和独立蕃国区、远邦区。按照与皇权和文化亲疏的程度,边疆藩属地区又可分为内蕃与外蕃;以皇权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体现为以藩护和拱卫皇权为导向的多层次疆域治理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

姜异新著,领读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02年,未满21岁的鲁迅以大清国官派留学生的身份赴日求学,先后在东京私立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日文与医学。这留日的七年,正值鲁迅青春与成长的黄金时期,他博采众长,由医转文,上下求索,不断为自己,也为国家和民族投石问路。本书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

《生熟有道:普洱茶的山林、市井和江湖》

张静红著,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洱茶在云南的“六大茶山”种植了几个世纪,经由茶马古道从西南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普洱 “越陈越香”的特性被重新发现,可饮、可品、可投资,由此成为茶客的最爱,其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然而,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达至高潮,随后崩溃。《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

《百年考古大发现》

《考古公开课》栏目组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出版《百年考古大发现》节目的独家授权原著作品。该节目聚焦20世纪以来的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以王巍、赵辉、刘庆柱等考古学家担任点评嘉宾,并由34位考古专家领队和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一个个考古遗址发现,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迹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四书通识》

郭齐勇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本书是儒学研究专家郭齐勇先多年来讲解和研究四书的结晶,全书从“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讲起,阐述四书的意义、四书形成的缘由、朱熹诠释的特点以及四书的学问性质。正文按照朱熹倡导的阅读步骤,依次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进行导读。结语部分讨论了四书与“四书学”的沿革及其现代意义。

《红豆遗梦:柳如是小传》

汪兆骞著,华章同人|重庆出版社

柳如是,明清易代之际的江南名妓,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的侧室。幼年因家贫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她天资聪慧,容貌俏丽,能画工诗,颇负盛名。但生性洒脱,不循常规,在乱世风尘中经常作儒生打扮,与张溥、周道登、宋征舆、陈子龙、汪然明等文人名士诗酒往还。她主动追求年过半百的钱谦益,终以正妻之礼嫁进钱家。南京沦陷后,柳如是力劝钱谦益投水明志,还全力资助抗清义军,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可惜,“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为后世轻薄者岁厚诬”,柳如是终是被模糊了面目,送进故事中,埋没在了各种传奇里。

《先秦诸子著作的文本研究》

刘韶军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返乡者

先秦诸子著作的文本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本书不以任何先入之见或固定模式为前提来分割前秦诸子著作的整体文本,而是直接针对先秦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来解读它们在形成之时就构成而含有的思想内容。书中既有对先秦诸子著作文本形式的分析,也有对他们文本内容的解析。

《细读黄庭坚书法》

陈志平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从儿时的唐楷入手,到之后的师法周越、学书苏轼、心仪怀素,黄庭坚的学书之路走过了漫漫四十余年。作者从黄庭坚学书经历、书风、技法分析、作品评赏多角度展开,145幅彩色高清配图,30余件传世名作,12篇经典作品解读,系统赏析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特征。宋代诗学、哲学、书学、画学多领域交叉,探寻黄庭坚诗歌、禅学与书法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中西书局组编,中西书局

为了推动中国语言文字学科的不断发展,中西书局约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就整个学科或具体领域进行历史回顾、现状评述,特别是展望该学科未来发展,以期展示现代语言文字学科的科学化追求和求真务实的学科品质。

《至味人生》

李凯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本书不仅仅是美食的历史,更是由人物贯穿而起的文化史和精神史。伊尹的调和之道,孔子的乐天知命,屈原的爱国情怀,刘彻的进取气象,刘安的黄老之貌,曹操的治世雄心,杜甫的心系苍生,玄宗的兼蓄包容,苏轼的通透达观,徽宗的排场品味,张岱的遗民之泪,李渔的闲情平淡,板桥的耿介坦荡,袁枚的知音知味。每位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遇。在饮食中发现人,历史淘洗而下的是一段段具体的人生。

《大唐异闻录》

魏风华著,现代出版社

从金銮密记到大唐远征军,从牛李党争到最后的士族,从段成式的迷宫到撒马尔罕的金桃,作者根据唐人笔记中所录异闻怪谈的蛛丝马迹,结合《旧唐书》《新唐书》等古籍正史对照取证,从历史的细节中追寻真相、抽丝剥茧。  

《“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论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

张子立著,商务印书馆

全书先是从牟宗三与刘述先这两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对比中,剖析其继承关系与理论同异;继而从中汲取资源,提出理一分殊的哲学解释架构,探讨现代新儒学未来的可能发展取向。所涉及的理论议题,除了儒学内部问题,如牟宗三与劳思光对“道德的形上学”之不同评语与定位,如何从朱子与陆王论争中“去两短、合两长”,内圣外王之相互关系,对儒家“游魂”处境之评语,以及当代新儒家“良知的傲慢”之批评;也涉及西方哲学热烈争论的主题,如道德与知识之关系,普遍人性之论辩,乃至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间历史性与普遍性、经验与先验等哲学视角之差异。

    责任编辑:方晓燕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