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外交部成立初期往事回顾

2018-11-12 13: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关宗山(外交部离休老干部)

周恩来把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地选定在外交部街

新中国成立前夕,内政、外交等国家大事非常多,中央领导层特别忙。当时,全党的对外事务由中央外事组负责,组长是叶剑英,副组长是王炳南。

1949年10月1日,将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9月的某一天,周恩来同志把王炳南同志找来,给他布置了两项任务:第一,要抓紧就组建新中国外交干部队伍提出具体意见;第二,要赶快寻找和确定外交部的办公地址。

位于外交部街31 号的新中国外交部东大门

王炳南同志按照周恩来同志意见,从军队和地方选调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其中就包括不少刚刚走下硝烟战场的高级将领;同时又遵从周恩来同志指示,到北京各处寻找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地址,最后物色到三处:头一处是位于东交民巷的旧日本使馆,另外一处是前门东面的六国饭店(现在叫“华风宾馆”),第三处为东单外交部街北洋军阀时期的外交部,并请周恩来同志察看和定夺。周恩来看过以后,认为都不理想,但比来比去,还是决定将外交部设在第三处即外交部街31号(现在是33号)。

办公地点一经确定,外事组立刻派人进行具体考察,整理、装修和分配办公、会议及接待房间。

现在和我住在同一个院里的离休外交官谭汉同志是参与筹建外交部的外事组成员之一。据他回忆:旧外交部大院比较大,人们出入有东西两座大门,西大门是朱漆铜钉中国传统式大门,东大门是西洋拱顶式门楼。院内的主要建筑有东楼和西楼,皆为两层,两楼之间有个带顶的走廊,廊下为人和车的出入通道。东楼原先是清朝宣统皇帝为迎接德国王储访华将宝源局改建成的“迎宾馆”,孙中山先生北上实践“南北议和”,也曾在这里住过。该楼朝南的正门为双层,上面是阳台,下面的楼门古典而庄重,红木做框,内镶厚厚玻璃,玻璃上还雕刻着两条巨龙。而西楼则比较普通。

新中国外交部东大门背后现状

外事组的同志们经过彻底检查、清理、打扫、装修之后,确定了房间分配方案:东楼二层朝阳的一面是部长、副部长和办公厅主任的办公室,并留有一间作会议室,东端的几间房供办公厅秘书处使用。东楼一层分配给了人事处、交际处、国际司、苏联东欧司和护照科等单位。西楼是美澳司、西欧司、亚洲司、情报司的办公室。

尽快将新中国成立之大事通知各国政府

10月1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勤政殿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上任命周恩来同志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欢声雷动,举国欢腾。毛主席还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说:“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周恩来外长致各国使节的公函

大典一结束,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就指令新上任的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马上派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由他签署的致各国使节的公函,送往在大陆仍有留守人员的各国外交机构。王炳南主任不敢耽搁,马上派后来长期担任礼宾司司长的韩叙同志先把上述文件送交在北京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多米尼加等8家原驻华机构,同时又派曹桂生同志专程去往南京,将上述两份重要文件送达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埃及、缅甸、泰国、奥地利、葡萄牙、阿富汗和波兰等10国原驻华使馆及转送在上海的30余国外交使团。

新中国第一份国书

新中国第一份国书

在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即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就代表苏联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10月3日,周恩来外长复函苏联驻华临时代办,同意建交。此后,中央又决定派王稼祥同志担任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大使——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大使于10月20日出发赶赴苏联。由于当时赶不及办理新中国外交护照,只能于10月19日由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和副主任阎宝航共同签署了一封“证明信”,请苏联沿途关卡查验放行,并给予外交待遇。

王大使抵达莫斯科后,11月3日举行递交国书仪式,将新中国第一份国书呈递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此国书的编号是“国字第壹号”,封面为正红色,“国书”两个大字为隶体书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周恩来外交部长副署,并在他们签名下面加盖了个人印章,让人一看就觉得格外庄严、得体。

到1949年10月27日为止,已有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和民主德国等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外交部搬进外交部街

10月5日,王炳南同志率领首批外交部工作人员,从北京的御河桥和松树胡同搬进外交部街大院,正式开始办公。尽管这里的房子是老的,家具是旧的,可人们的心情和精神面貌却焕然一新,同志们都怀着极其喜悦的心情和特殊的使命感,为新中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

同一天,周恩来总理召集王炳南、柯柏年等外交部负责同志召开首次外交部工作会议,决定部内各单位排列的次序是办公厅、苏欧司、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国际司、情报司、条约委员会和政策委员会等9个单位。并决定于11月8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正式成立大会。

外交部成立大会正式召开

11月8日,外交部成立大会正式召开了,筹建工作人员整整忙活了一天。晚上8点钟,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李克农副部长和王炳南办公厅主任陪同下,准时走进会场。

周总理一看见礼堂里坐满了人,非常高兴地说:“炳南,你找到了这么多人,真好!今天我们就宣布外交部正式成立。”大家热烈鼓掌。

当时全场有近170人,大家围坐在桌子四周,周总理和部领导坐在前面。周总理打开花名册逐一点名,凡是熟悉的,还开一两句玩笑;遇到不熟悉的,他都询问一下个人情况。会场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气氛相当融洽、轻松和热烈。

正式大会由王炳南主持,简单的开场白后,他请周总理讲话,周总理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我们开这个大会目的不是为了‘登一下报’,而是为了彼此见见面。然后,我再来谈一谈部里的工作究竟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周总理兼外长在阐述了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任务之后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的,是害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说到这里,全场一片掌声。

总理又说:“我们不要被动,不要怯懦,要认清帝国主义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他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他们要是犯了法,我们一样依法办事!”

接着,周总理继续叮嘱在座的同志:“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工作。我们这100多人,现在是在开辟战场。我们应当在工作中不断磨炼与培养。我要求每一位同志,一切从头学起,既不要骄傲,也不要气馁,同时还要严守纪律。所有事情都要事先请示、商讨,批准后再做,做完后还要报告,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周总理向大家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大部分同志才工作不久,外交知识和一般社会知识都不够,因而要抓紧学习。我提议:在我们的外交机构中,要建立起新的学习制度来。”听后,在座的同志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扬眉吐气,说这真正代表了新中国的新气象。

我和新中国外交部

我原本是山东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新闻纪录片摄影师,1960年调入外交部,先在外交学院学习了三年英语,然后于1963年夏天正式来到外交部工作。那时,外交部工作人员上下班都走上述的大红色西门,只有重要外交活动和部领导接见重要外宾及驻华使节时才走东面的正门。当时大院里的东西楼和楼内布局,和谭汉同志说的几乎一模一样。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迈进外交部大门的时候,心中无限感慨:“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竟然成了一名新中国的外交官了!”

作者摄于外交部(东四)门前

我在外交部总共工作了34年,直至1994年离休。我曾在外交部担任过16年的外交信使,足迹遍及五大洲134个国家和地区。每当完成任务、手提装有国家机密的外交邮袋返回部里时,我的感觉是:“我可回到家了!”

1966年初,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外交部搬迁到东交民巷。1970年,外交部又迁往东四,1998年再迁至朝阳门外现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外交部成立到现在,转眼已过68年。现在的外交部街33号大院里,原先的主要建筑已因危旧拆除,改建成12座宿舍楼。这里仍然居住着数百名在职及离退休的外交官,包括我自己。每当茶余饭后,大家谈起外交往事,谈起新时代的大国外交,心中都充满着无限骄傲与自豪。

责任编辑 | 杨玉珍

原刊于《纵横》2018年第2期

中国文史出版社旗下《纵横》杂志出品

感谢关注我社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