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禁售物品泛滥,二手平台发展别依赖“灰色路径”

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2024-02-02 15: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医院开的,用不完,想要的私聊,懂的来。”“二手摩托车牌照架,懂的自然懂,懂的联系。”……近年来,二手交易平台的出现,给不少人处理闲置物品提供了新渠道。然而,据《法治日报》报道,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违规品的现象很普遍,包括假货、盗版、婴儿奶粉、处方药品等,还有涉及色情低俗、侵犯他人隐私、宣扬封建迷信等物品,更有甚者,通过暗语还能检索到警用设备、假证等,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和消费者安全的隐患。

近年来,社会对二手物品的消费接受度显著提高,一批二手交易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相关乱象也开始多起来。早在2021年,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消费调查报告就显示,二手交易平台繁荣之下隐忧频现,买卖假货、钓鱼诈骗、非法销售“赃物”等乱象不断,并对涉及的12家二手交易平台开展线上集体公开约谈,要求各企业进行自查、整改。

但时隔三年来看,二手交易平台上的乱象并没有“出清”。此次媒体在调查中就发现,不仅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依然能在二手平台上大行其道,被明令禁售的部分安防物品、假车牌等也在二手平台上或明或暗地出售,俨然形成了一个禁售物品扎堆存在的灰色空间。这样的状况,显然偏离了二手交易平台作为闲置物品处置媒介的定位,而有变为禁售物品泛滥的新渠道之虞。

这一方面当然与一些卖家躲避平台的监管有关。像有的卖家通过对商品模糊化描述、暗语提示等方法,来规避平台的过滤系统,或者是将实际的服务内容通过文字的方式打印在详情页的图片上,导致平台的违禁词过滤系统难以识别。

但另一方面,事在人为,针对卖家的各种“钻空子”,平台可以主动作为的空间显然还很大。一个例子颇有代表性:处方药品是违规品,但媒体调查发现,普通人在填写物品信息时,直接写明“感冒药”“发烧药”,发布上线时并未受到任何阻拦:甚至在发布24小时之后,相关物品链接仍未受到平台处理。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不是平台“不能”,而更多是“不为”。

应该看到,二手交易平台对于卖家资质审核的放松,或是“宽容”对待一些与法律法规存在明显抵牾的禁售物品及其相关违法行为,表面上看虽然有利于平台初期的人气保障,但这种退守到法律红线之下的默许行为,既对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终究也不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无异于自身形象的一种自我矮化。现实一再表明,专业化、合规化,是每个平台都应该筑牢的发展基石。寄望于对灰色乃至违法的交易睁只眼闭只眼来做大做强,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在这方面,各个平台都应该有本明白账,尽早告别对灰色路径的依赖。

当然,二手交易平台上的买卖,和一般的电商网购平台存在一定区别。随着二手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规范二手交易平台,也离不开一套更清晰的法律法规的指引,进一步厘清平台、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如有专家就建议,在电子商务法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出台二手交易平台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包括信息发布、用户资质审核、退换货规则、资金安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规则,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约束,提升行业的整体治理水平。

中国电商行业发展到今天,如何压缩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如何不让一些禁售品“乘虚而入”,如何平衡行业发展规范与效率、活力的关系,不管是平台,还是监管部门,其实都积累了相当的现实经验和制度基础。正处于快速发展壮大阶段的线上二手市场,在规范上完全可以积极参考借鉴,能复制就复制,该创新的就创新,做到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