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城市志|冲刺“双万”城市,温州开启加速跑

澎湃特约评论员 涂格
2024-02-03 12:4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代市长张文杰(2月1日当选)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是该市冲刺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的重要一年,要在变化变局中抢抓机遇,在知重负重中攻坚克难,在苦干实干中奋勇争先。

前不久,各地陆续公布了2023年经济数据,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是常州和烟台,两市双双跨过万亿GDP大关。至此,全国万亿城市俱乐部数量扩容至26个。那么常州、烟台之后,谁会是下一个万亿城市呢?

目前,GDP在8500亿元以上的候补万亿城市共有4座,分别是唐山、徐州、大连和温州。其中,前三座城市都位于北方,唯有温州是南方城市。作为民营经济重镇,温州曾在八九十年代凭借“温州模式”风光一时。如今,站在万亿城市门口的温州,是否正在迎来城运“第二春”?

浙江第三城的“双万目标”

温州所在的浙江,作为全国唯一“共同富裕”示范省,这些年各项事业发展亮点纷呈。经济上,去年浙江GDP实际增速达到6%,总量迈上8万亿元大关;人口上,浙江更是连续多年增量高居各省第一。

温州南塘街全景

但即使在这样的明星省份,温州去年的经济表现也堪称亮眼。一方面,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730.6亿元,增长6.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和0.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649.2亿元的GDP增量大幅拉开了与绍兴、嘉兴等竞争者的差距。而且,温州的这个增速还是在上调了2022年终核数据的基础上得来的。

根据最近公布的2022年终核数据,浙江当年的GDP为78060.6亿元,较初核时上调了345.24亿元。这300多亿元的GDP主要是由杭甬温金这4座城市贡献的。其中杭州上调最多,达到202亿元。其次便是温州,将近52亿元。

除了在省内表现出色,即便放在全国,温州也十分抢眼。

就以4个候补万亿城市来说,虽然总量上温州暂居末席,2023年当地GDP为8730.6亿元,跟排名第一的唐山差了整整400亿元。但论增量,温州却排名第一,其中,温州和大连2022年的时候还差了将近350亿元,但到2023年末已经只剩下22亿元。按照这个追赶速度,估计今年温州就有可能迎来反超。

2023年12月21日,浙江温州,在位于乐清市的浙江宝龙机电有限公司微型马达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视觉中国 图

即便是唐山,也已进入温州的“射程”。毕竟温州过年一年的增量就比唐山多出417亿元,超过了两者的差值。所以,只要温州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2024年就有可能反超其他三座城市,进而成为四城中第一个撞线万亿GDP线的城市。

事实上,根据温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末,该市就将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发展新台阶。而其中有些目标,可能就会在2024年末实现。

温州过去一年表现抢眼

提起温州,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足迹遍布全球的温商。有钱、会做生意、制造业发达……这一连串标签的背后,既有温州成功的密码,也隐藏着温州走过的弯路。

温州在2011年爆发区域性金融风波,城市经济遭遇很大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曾经名声赫赫的温州,几乎成了一个被忽视、甚至被轻视的城市。偶尔引起外界关注,也或是因为网红歌曲《江南皮革厂》之类的“花边新闻”。

即便是在浙江省内,温州的实际地位前些年也受到影响。从曾经与杭甬并列的铁三角,到与金(华)义(乌)一同列入四大都市圈,再到最新的杭甬双城记,地处浙南、区位一般,又没有省会、计划单列市等行政头衔加持的普通地级市温州,越来越边缘化。

而浙北的绍兴、嘉兴,依托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东风,纷纷对温州的“第三城”地位发起挑战。最接近时,绍兴GDP一度仅差温州30亿,“第三城”险些易主。

经济增长乏力,也使得温州的人口吸引力大不如前。过去,温州曾长期是浙江人口第一大市。但2016年,温州常住人口被杭州超过,如今两地人口已相差近300万。而第三名的宁波,2022年末常住人口也已仅比温州少6.1万。考虑到过去几年,宁波每年新增人口都比温州多出四五万人,赶超只是个时间问题。

正当人们以为温州将就此“沉沦”,成为一座不起眼的地级市的时候,从2018年起,温州经济成长开始悄然提速。2019年,在历经了10年的沉寂后,温州经济总量重返全国30强。过去一年,温州不仅GDP增速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同样高居浙江首位。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温州究竟做对了什么?对于大多数非省会、区位不佳的普通城市来说,能从温州触底反弹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呢?

温州的成功可以复制

温州发家于制造业,改革开放之初,当地曾涌现出五金大王、矿灯大王、螺丝大王、电器大王等“八大王”。但进入21世纪后,一些人放弃主业,赚起了炒房、金融等偏财。2011年区域性金融风波后,温州痛定思痛,重新树立起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富民的理念。

过去十年,温州苦练内功,一方面加速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一大批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加速成形。另一方面先后整合打造了温州湾新区、瓯江口新区等多个产业平台,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

为了吸引人才,温州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十条举措,开展“千企百校”人才合作对接系列活动,推进人才友好型、职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青年人才创业、安居等“十大场景”,打造青年人的向往之地。光是今年,温州就有望新增全职顶尖人才5名、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名,引育大学生12万人以上。

为了鼓励创新,温州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规上企业和高新企业“双迈进”计划,通过税费减负、新增贷款等方式,倾力扶持、加速壮大创新主体,形成企业发展“雁阵齐飞”的景象。根据计划,今年温州将新增科技领军(小巨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和研发活动覆盖率均达6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85%以上。

一套组合拳下去,温州的产业经济果然触底反弹,并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十年间(2014-2023),温州GDP增长了100.7%,翻了整整一番。虽然跟八九十年代最为风光的时候还有距离,但显然已走在重振辉煌的路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温州的这些成绩是在不借助外力,主要倚仗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获得的。而这对于广大三四线城市来说,无疑更具借鉴意义。

海报设计 祝碧晨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