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外华文作家张翎、陈河长篇新作出版:用当代眼光观照历史,写出“中国式传奇”

2024-02-06 1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期,海外华文作家张翎、陈河出版各自的长篇新作《归海》和《误入孤城》。两部从形式到内容都相去甚远的作品,之所以可以被放到一起来打量和谈论,并不在于两位作家都是温州籍,也都定居加拿大,更在于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见出相近的写作状态。诚如张翎在近期于南京大学所做的题为《寻找生命的水源:我的<归海>之路》的讲座中所言,在海外落地生根,但总有些根永远扎不进异域之中,漂浮在土壤之上。她觉得,那些永远无法落下的根,那些永远不安的、敏感的力量,就是她的创作冲动。而远离故土虽然让她与国内有了相当的隔阂,但同时,她又认为距离并不完全是坏事,可以被转化为尘埃落定般的理性审美空间。“万事都是双刃剑,有我失去的,也会有我得到的。”

01

中国式的传奇,总是在一个日常的层面,击中读者的内心深处

六年前,张翎推出了“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的第一部《劳燕》,暌违六年之久,第二部《归海》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小说从寓居加拿大的中年女性袁凤的视角出发,通过袁家母女的情感流变,探寻了中国女性的人生磨难与命运浮沉,并延伸至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个体生命的苦难记忆。从1940年代一直写到21世纪,在巨大的时间尺度上,用细腻的笔触,观照了个体的历史语境,书写了战争的创伤以及人对这一创伤的克服和超越。

张翎的写作一直都非常关注灾难和创伤,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余震》就是如此,张翎并不将笔触聚焦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而更多的关注灾难发生之后的人世变迁,《归海》也不例外。在近期于温州市图书馆举行的“‘故土、创伤和生命重建’——张翎新作《归海》分享会”上,张翎表示,她很早就开始关注灾难、战争、创伤的问题,这一创作倾向,与她的职业密切关联,除了作家身份外,她还是一位听力康复师。“我曾在多伦多做过17年的听力康复师,除了一些普通的老人之外,我还会接触到从各个战场上下来的退伍军人,和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战争难民。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但留在他们身上的创伤,我是亲眼所见的。”

“故土、创伤和生命重建“——张翎新作《归海》分享会现场

在活动现场,张翎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说:“在我遇见的病人中,有一位来自苏联。他在登记表上写下的职业是大楼清洁工,但我不相信他真的是大楼清洁工,他的头发梳得非常整齐,穿着白色的衬衫或浅色的衬衫,领子和袖口一直很干净。他的英文有很浓的口音,但是他永远会说 please、thank you这一类很礼貌的话。有一天,我们偶然讲起多伦多的房价,我说这个地方太贵了,应该到Pickering买房子,在郊区远一点房价便宜。听到这句话,他勃然大怒。当时,我完全不懂他的意思,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幸存者、一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而Pickering这个地方有加拿大最大的核电厂之一。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一场灾难或战争是有始有终的,它是一个可以界定的事件,但是它带给人的灾难是不可界定的,它对未来造成的影响有可能波及一个人的一生。”

事实上,正是有关战争与灾难的感触和思考,才成就了《归海》这部作品。在近期于北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张翎现身说法道,之所以将系列书籍命名为“战争的孩子”,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讨论的不仅仅是战争,更是灾难带给人的影响。谈到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劳燕》时,张翎说:“我没想到这本书会卖得好,因为在美国没有人读翻译书。然后,出版社建议我去网上看看书评,我喝了一杯酒,壮胆去看书评。出乎意料的是,看到第一个书评就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一条书评说读《劳燕》之前,我不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

这件事不单坚定了张翎接着写下去的决心,更决定了本书双语写作的特色。“与其说我用中文写了再翻译成英文,浪费许多时间,第二部《归海》我就用英文直接写了,它的英文名称叫 《Where Waters Meet》,直译的含义是‘水相连的地方’。或者说,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这本书写完之后,我也想让中国读者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我就另写了一个中文版。”

当被问到为何给小说取名《归海》,张翎不由回忆起了自己的经历:“我是温州人。很多时候我们身在这座城市没有了好奇感,等哪一天你离开很远后再回来看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新东西。有一天我路过五马街口看到那幅古城图,发现我们温州原先有那么多条河流,当时我就非常震撼。小时候我经常跑到瓯江边看水,看着江水流到水天一色的地方,想象着,那是哪里呢?现在回头看,这是我文学想象力开始的地方。是水带着我走向上海,再远渡重洋……我的生命轨迹就是一条条河流来界定的,水是我温州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翎的写作也体现出水一般的韧性。在评论家吴义勤眼里,张翎是一位非常具有写作长度和韧性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势头,长篇小说更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具体到《归海》,吴义勤表示,这是一部标识张翎创作新的里程碑作品。“这部作品有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战争导致的精神创伤的问题。尽管在世界文学史上,这一类题材诞生过许多经典作品,但这个题材的中国文学创作是相对较弱的,这对当代作家而言,确实是一个重大考验。”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吴义勤认为,《归海》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的文本。“张翎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姊妹两人在抗战时期的不幸经历,探寻未来几十年心灵的挣扎与人性的救赎。与此同时,这部作品通过反省的视角讲述这一段历史,从而揭示女性的奥妙。因此,从文学性的角度、从人性的丰富性来看,《归海》是非常深厚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一部作品。”

在评论家丛治辰看来,张翎通过《归海》,写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式传奇”。“《劳燕》在美国读者眼中多少像是一个异国传奇,因为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日本和中国发生过什么,所以他们会认为这读起来更像是一个传奇故事。但是,中国式的传奇,从来不仅是‘传奇’。中国式的传奇,总是在一个日常的层面,击中你的内心深处。因此,即便《归海》不是一个寻常人可能经历的故事,但是类似的经历,往往会在精神和尊严层面,以种种的方式施加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这是中国式传奇中不传奇的部分。”

02

历史叙述已经终结了重新叙述的可能,但文学叙述可以建构另外一种可能

陈河也无疑通过《误入孤城》,写了一种可谓异想天开的“中国式传奇”,并且写出了其中不传奇的部分。小说主人公马本德是军阀潘师长的司机,全军覆没之际,受命将主人的汽车开往潘师长在浙江W州(温州)的老家,将临终书信及遗物交予师长之女潘青禾。沿着地图行到无路之处,马本德翻山涉水进入W州这个当时的偏僻之城。马本德的社交圈串联起潘青禾、柳雨农、何百涵、迟玉莲等人,他们随着变革的大时代完成从士绅向实业家的人生转型……如此,人物与历史相映照,从《中英烟台条约》开放温州海关,到电灯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医院等现代文明的进入,温州的地方特性掺杂了来自海上的开放胸襟。陈河的叙事宛如徐徐展开了一张地方文明史的探险地图。

诚如作家邱华栋在近期于北京出版集团举行的新书研讨会上所言,《误入孤城》用文学的想象力将日常经验带动了起来。“这部小说给当代文学、汉语写作提供了一份特别值得分析的文本。陈河是当代新华人作家群中的佼佼者,他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宽阔、深广的状态,既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写作的深度上。”在邱华栋看来,陈河根据欧洲、北美洲、亚洲三个地方的生活经验,生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状态。“经验和想象之间的关系,在陈河的写作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消化材料、处理日常经验方面,陈河做得很好。”

评论家梁鸿鹰表示,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有一部分是在中外文明的撞击当中形成的,而陈河的作品印证了这一点。“除了我们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结构、发展规律之外,在中外文明的交流、激荡、互动当中,很多事值得我们书写。陈河避开了一般惯用的家族史、爱情命运史、情感史的路数,他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写传,为一个地方人的成长写史,为中外文明的交融、碰撞、互动立传。”

某种意义上也因此,评论家敬文东不由感慨,《误入孤城》写了一个“创世纪”式的故事,这让他联想到《百年孤独》。“《百年孤独》书写的是走出伊甸园进而走向罪恶和流浪之路的过程,结尾,马孔多镇永远不存在的原因是没有爱,但是《误入孤城》最后有爱,有希望,这是它们之间很大的区别。因为小说故事像‘创世纪’一样,每个人物面对的都是新的东西,所以在虚构的过程中,每个人物面对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是悬崖,是危险,都容不得恍惚。这一点小说把握得非常好。”

对此,评论家李林荣表示赞同。他表示,《误入孤城》超出了“脱实向虚”和“虚实相融”的写法,朝着以虚构来驾驭和升腾史料、文献的方向上推进,整个小说在虚构层面上的架构是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以李林荣的阅读,这部小说还原和激活了温州的一段到今天为止仅在刻板的史料中呈现的社会历程。“作者竭力想把温州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史实、温州及其周边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积淀在当地的中西文明交织融汇的人文传统糅合起来,达成一种能够突出体现当下意识的艺术形态和观念形态的重建。”

评论家张晓琴则认为,不能把《误入孤城》看作是一个地方性书写的文本,它是对存在状态的一种探究。“这部小说表面上写温州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更大程度上却是通过温州来写一个国度在面临文明转型时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包括文化的交融、来自四面八方人的互动,等等。陈河渴望书写文明的交融,他的落脚点又在于不同文明互动中人的归宿、精神的归乡。”

以评论家杨庆祥的阅读,《误入孤城》有很多种读法,把它当成全集的一部,或是当成温州的地方志,都可以。但还有一种读法,是把它和民国时期的小说进行对读,比如茅盾的《子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在这种对读中可以有一个重新的叙述,这就是文学要做的工作,历史叙述已经终结了重新叙述的可能,但是文学叙述可以建构另外一种可能。这种重新叙述中,又有机会生发出具有前瞻性和预言性的内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从编辑的角度讲述了陈河的特别之处。“陈河是一个文学的骑手,在不同的地方总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他的小说题材非常广阔又新奇。同时,陈河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意小说的故事性,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小说的理解。”

陈河新作《误入孤城》新书分享会现场

在随后于北京SKP RENDEZ-VOUS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作家乔叶感慨,在读《误入孤城》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很强的现代性。“如何用当代的眼光关照历史,怎么用历史映照当代。陈河老师在历史领域里用文学方式做了说明,做了一份独属于他自己的说明,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评论家张莉看来,这种现代性体现在陈河对马本德这一外来者、观看者的文学处理上,陈河像一个画家,把那些看起来已经在历史尘埃中固定了的蛛丝马迹用神奇的、文学性的笔法一点点勾描、渲染,最后绘成了鲜活的画卷。“陈河要写的不是‘温州传’,而是无数个像温州一样的城市的前史。从一个具体的城市入手,写出了百年前一座城被现代性照耀以及将照未照的时刻。”

无论如何,就像陈河说的那样去,尽管身在海外,海外华文作家同样讲述中国故事,他们也都希望能够讲述有趣、有力量、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配图:主办方、摄图网

原标题:《海外华文作家张翎、陈河长篇新作出版:用当代眼光观照历史,写出“中国式传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