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汇流|春节将至,何不跟随“繁花地图”去感受中美建筑交流史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李奕昕 阚莉
2024-02-06 15:1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24开年,一部展现时代大潮中上海百姓悲欢离合,以及那些勤奋、聪慧、机敏、坚韧的上海市民和“沪漂一族”抓住机遇艰苦奋斗的电视剧《繁花》,一经播出便迅速引爆网络,引发“现象级”关注。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宝总(胡歌饰)和汪小姐(唐嫣饰)欲语还休的“怦然心动”,还有王家卫导演镜头下恢弘且充满美式风情的上海建筑——宝总梦想初萌的和平饭店、从阳台俯瞰的国际饭店,以及原著中屡次被提起的国泰电影院,还有与对手麒麟会碰面的体育大厦。这些建筑的背后,镌刻的是上海与美国交往所孕育的独特人文风貌,而这张“繁花地图”上,也铺满了上海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时代记忆。

跟随“地图”导引,我们走近这些建筑,手掌触碰砖瓦的那一刻,历史再次鲜活:这些建筑如一本本舞动的图书,承载了一个多世纪里沪美交往的篇章。

《繁花》剧中宝总(胡歌饰)在和平饭店。

《繁花》剧中反复出现的地标——和平饭店北楼。

沪上美国建筑事务所之巧作

穿越时空,我们进入20世纪初的上海,这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城市正酝酿着一场建筑交流的盛宴。众多旅沪建筑师用美式建筑为上海勾勒出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巨作。

美国建筑师罗兰·克利(Rowland Ashby Curry)于191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来到上海,创办了克利洋行,成为最早在上海租界开设事务所的美国建筑师之一。克利洋行的作品包括万国储蓄会办公楼 (Intersaving Building)、中华懋业银行上海分行大楼(Chinese-American Bank of Commerce)、卡茨宅 (Katz House)、美国花旗总会大楼 (American Club)等。

其中,位于福州路209号的美国花旗总会大楼(今上海金融法院大楼),是克利洋行设计的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其建于1923至1925年间,以其新古典派威尼斯式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富于变化的轮廓著称。整座大楼立面呈上下三段式:下段一层楼,中段四层楼,上段一层楼。每层楼的窗洞大小一致,分布均匀。顶层采用半圆圈窗洞,洞口饰以壁柱,相比以下各层,显得细腻、轻盈;顶部有挑檐,檐下有齿式。这是文艺复兴式府邸的构图特征。

楼的外墙的主体,贴“泰山毛面砖”,仿红砖墙效果;底层有四根塔斯干柱构造的白色门廊;各个窗的过梁以及顶层主体也是白色。其深色面砖、白色大理石等装饰材料的运用,开创了1930年代上海建筑中广泛使用棕色耐火砖作外墙装饰的先河。建成后,上海的美国人对这栋总会大楼非常骄傲。《密勒氏评论报》将其誉为“东方最大最舒适的外国人总会之家”。

花期总会大楼历史图片。

哈沙德洋行是另一个在上海活跃的美国建筑事务所,由美国建筑师艾略特•哈沙德(Elliott Hazzard)于1924年创立。哈沙德洋行为上海设计了许多以美国本土建筑风格为原型的建筑,其主要作品包括位于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的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和金门饭店(1926年)、位于黄浦区宁波路586号的新光大戏院(1930年)、位于黄浦区南京东路620-635号的永安公司新楼等。其许多作品现在都已被列为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更有不少被列入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哈沙德擅长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和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其设计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有山墙、门头、所罗门螺旋柱等建筑元素,呈现出典型的美国加州的西班牙殖民地建筑风格。而在《繁花》电视剧中亮相的西侨青年会大楼(Foreign YMCA Building)即如今的上海体育大厦,是一幢糅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美国式装饰艺术派的华美之作。此栋大楼坐北朝南,面对当年的跑马厅(今人民公园),占地19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6平方米。其设计采用美国工艺美术派风格,仿芝加哥瑞莱斯大厦(Reliance Building),外形及装饰略带古典式样,外立面用的是横三段竖三段的形式。三层以上的中间部分后退,使得平面具有凹凸感。凹凸部分的左右两边是骨牌式的楼宇,共6层。整个建筑俯视好像是马蹄形,增强了立体感。

其外墙底层砌深棕色面砖,显出凹凸线。大门口竖立2米多高的金属灯柱,柱上和柱基均饰以植物图案浮雕,灯柱下有4个小狮头,门窗是方框形。二、三层中部有穹形长窗直贯于两层间。墙面浅黄底色上嵌深棕色砖,构成菱形图案,充分地展示出建筑师通过砖墙结构创造多样化的纹理图案的喜好和技艺。

电视剧《繁花》中出现的室内游泳池则位于体育大厦底层,这是上海最早建造的温水池之一。这个长22.5米、宽7.2米的小小非标泳池托起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才的梦想。

电视剧《繁花》中出现的体育大厦室内游泳池。

哈沙德洋行也设计了众多公寓建筑,包括华山路上的“文化名人楼”枕流公寓(Brookside Apartments)。该公寓是美国近代立体建筑式样,屋面和室内装修为西班牙式样,构成了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建成之后,枕流公寓以其独特风格和豪华配置声名远扬。这里曾是许多文化名人的居所,如歌影双栖的大明星“金嗓子”周璇、电影明星孙道临夫妇,越剧演员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文艺理论家叶以群,《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文学评论家胡河清,画家沈柔坚等。

素有海上明楼之称的“枕流公寓”。

留美中国建筑师的时代华彩

留过洋的中国建筑师是上海近代建筑师的重要群体,其中,留学美国者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40年代,共有70多位海归建筑师,其中70%左右的建筑师选择了上海作为他们事业的基地。他们为上海的近代建筑带来新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也推动了建筑师执业制度和建筑教育的发展,为推动上海建筑的现代化作出重要的贡献。华盖建筑师事务所(Allied Architects,1931-1952)便是在上海创立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也代表了三位留美建筑师:赵深、陈植和童寯的诚挚友情。

赵深、陈植和童寯三人是清华校友,于1920年代先后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19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也就是三人在宾大学习或在美国事务所实习的时期,美国兴起了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和塔楼,具有流线型的建筑造型和简洁的几何图案装饰。装饰艺术风格可以说是赵深、陈植、童寯回国前深入接触到的最新的建筑思想和式样。他们在美国接受的建筑教育深刻影响了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繁花》中宝总梦想初萌的和平饭店(落成时叫沙逊大厦,又称华懋饭店),就是他们建筑思想的集中表现。沙逊大厦建于1926年,完工于1929年。楼高77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这是近代上海第一幢真正十层以上的大楼(高10层,局部13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其建筑整体是钢架结构,外立面以竖向线条作为装饰主体,檐部及基座部分使用抽象几何形装饰母体,并在各入口处、檐部正中等处,用沙逊家族猎狗族徽作为装饰中心。在外墙设计上,除九层及屋顶采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均用花岗岩贴面。大楼的屋顶采用金字塔顶,用绿色铜皮瓦楞装饰,四方攒尖的屋顶高19米,既增加了建筑高度,又增添了美观效果。由旋转厅门进入大厦,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古铜色的镂花吊灯尽显气派。

1932年,三位建筑师在上海合伙成立了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之名既寓意中国建筑师在国内发展建筑行业,又表达了事务所在中国建筑领域脱颖而出的愿景。无论其中文名字还是英文名字,都巧妙地预示了事务所未来二十年在中国建筑界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三位合伙人之间坚固的友谊。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存续的20年之间,设计作品近200件,以现代风格的建筑著称,是上海近代最多产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事务所在上海设计了3座风格差异明显的金融建筑,呈现了从装饰艺术派到相对现代主义的风格转变。恒利银行大厦于1933年建成,以笔挺的垂直线条处理立面设计,是装饰艺术派的典型代表。1935年底建成的浙江兴业银行,其立面风格既有文艺复兴时期三段式府邸的影子,同时又兼纳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与对于大玻璃窗的工业感的追求。至1948年,华盖事务所设计浙江第一商业银行,进一步过渡到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

在设计风格的演变过程中,华盖事务所从未放弃对东西方建筑文化结合的探索。他们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西方的新结构体系的融合中,彰显了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独到理解。从恒利银行大厦大门上面的铜钱纹设计到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类似简化椽头的檐部装饰,再到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门的中国传统窗扇纹样,每一细节都映照出建筑师对于文化融合的追求。

上海建筑中的中美交往

自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上海见证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许多珍贵历史瞬间。2024年,中美建交迎来45周年,这段历史交往的长卷在上海的建筑中得以窥见。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破冰之旅”,锦江小礼堂见证了“上海公报”的诞生,这份历经多轮谈判的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复旦大学,成为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图书馆保存了当年里根在复旦3108教室与学生对话的全程实录;而复旦大学校史馆的陈列墙上,也定格了七百多名师生在相辉堂聆听里根总统演讲的场景。

1998年,在距离锦江饭店不远的上海图书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开重申台湾问题上的“三不原则”,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上海商城,由美国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设计,自1990年开业以来不仅成为办公、剧院、酒店和商场的集合体,更是接待过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等多位美国总统,记录了中美两国友好合作的点滴。

1984年4月30日,里根总统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演讲。

上海近代建筑在东西方异质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催生,公寓、教堂、学校、办公楼、电影院等各种建筑类型无不展现中西合璧之美。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凝聚着吸收百家之长、兼容并蓄的力量,使得不同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呈现出格外显著的融合之姿。如今,矗立在上海各个角落的那些建筑,见证着中美关系在建筑交流中绵长的历史。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承载着两国友谊的印记。建筑可阅读,历史当铭记,智慧应传承。

(李奕昕,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外联室助理研究员;阚莉,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外联室项目专员。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汇流”是澎湃新闻国际部和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共同打造的专栏,聚焦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讲述太平洋两岸双向奔赴的一个个逐梦故事,挖掘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智慧,厚植友好根基、积聚友好力量,推动合作共赢的时代发展潮流。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