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的语文,北大教授很关注

2024-02-07 09: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高考作文题有什么新花样?课内外阅读调整了哪些经典篇目?为何增加古诗文的学习?……有关语文的话题,往往引起网络热议。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拥有了自己的“语文生活”。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思维、浸润精神和审美。

语文教育“为何”与“何为”,一个兼具宏大与落地的命题,关系着未来培养什么样的国民,乃至关系凝聚民族精神。然而,如何将这等愿景落在一节节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一册册新学期最喜欢先翻看的语文教材、一张张令考生绞尽脑汁又花样百出的作文试卷中,环环相扣,协动均衡,绝非易事。

在燕园,就有十多位学者在自己专业之外,始终深入关注、细细探求着这一问题。2003年12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挂牌成立,成为这些教授学者为语文教育当学术“义工”的平台。二十年来,参与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制定,大面积开展中小学语文教育情况调查,聚焦问题进行语文学科专题研究……做了一件件非常实在却又未必有“学术显示度”的工作。语文所,一个虽是虚体且规模小的“共同体”,却务实事而思虑远。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创始所长温儒敏教授用4个字回顾语文所成立以来的20年——“务本求实”。“这个‘本’,就是‘本分’,是做学问淑世致用的目的,‘务本’就是以学术服务国家社会;‘求实’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为名。”

北大语文,始终以入世的精神,保持元气,接通地气,让学术紧密连接国民语文生活的“大天地”。

中关园的书房

2003年11月,中关园小楼的一间临时租来的书房内,几位北大中文系学者和硕博生正为一个月后的一场会议兴奋地讨论与筹备着。办公室很简洁,桌子上摆放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样书,几摞为补充语文选修课阅读内容的打印资料。前不久,袁行霈、温儒敏等正在参加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编选工作。温儒敏产生了一个想法:北大为什么不整合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进一步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点事呢?

于是,他前去联系校内外几位在语言文学界对语文教育感兴趣的权威学者,打算成立一个研究所。语音学家林焘、文学理论家徐中玉、古文献学家王宁、古汉语学家蒋绍愚、现代汉语学家陆俭明与王理嘉、文学史家刘中树与钱理群、方言学家与课标修订组长巢宗祺……听闻关注学生语文教育,欣然允诺,出任学术顾问。同时温儒敏又出面聘请一批从事语言文学各领域研究的教授,以及部分来自一线的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一个连接校内外雄厚学术力量的科研平台便诞生了。大家学术关切各有所长,但此刻为共同的教育话题而来。

△2003年,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后,挂靠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任所长,他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讲了几点思考。1999年接手北大中文系主任的职务后,温儒敏就一边布局学科发展,一边思考中文系怎么回馈社会、做更多有益的实际工作。“语文教育研究所的建立,将使北大的语文教育研究提升到一个更自觉、更有实力也更有影响的阶段。”

那时,中学语文“新课标”的推行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语文具体“改革”了,但也有不少迷茫:课外阅读老师应该导读到什么程度?综合文化素养只靠考前死记硬背?而且不同地区,大到整体授课基础,小至班容量等具体因素,都不尽相同。

了解真实情况,方能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可实施的方案,再进一步展开扎实的学理性研究。于是,语文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关于语文教育状况的大面积调查。研究员们联动多地的高校教师、教育事业单位人员、一线语文教师等,围绕学生课外阅读、语文高考阅卷标准、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状况、乃至语文教师的生活处境等展开调查。调查不预设结论,力求真实。长篇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完善细化政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语文所研究员们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专题书籍《语文课改调查报告》。

2006年,刚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的汪锋被温儒敏叫住:“你们语言学一直有做语文教育的前辈,像王力、朱德熙。现在,还需要年轻力量参与呀。”汪锋的几位博士同学之前便参与过语文所的工作,所以有点动心。见此,温儒敏继续说到:“专业研究文章,影响的人太有限,但是如果你抽出十分之一的精力,能有个研究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那是功德无量的。”

汪锋被“诱惑”了,由此开始参与语文研究所的项目和工作。当然,随着研究的发展,他发现投入的精力远不止十分之一了。汪锋笑言:

温老师是很会劝人的。他抓住了最能触动我们的那一点——北大的传统就是,不要躲在书斋里做学问。

二十年来,语文所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紧密围绕“语文”,打破大学与中学的隔离状态,立足中文本身,推进多学科通力合作,联合校内外研究力量,为语文教育的提升和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和学术支撑。

“我们是边做实事儿边干起来的,也就这么一直做下去了。”回顾起语文研究所的发展,温儒敏如是感慨。

介入“语文生活”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成为高等院校介入语文教育的一面旗帜。”2024年1月,语文所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郑富芝在致辞中指出。“介入”语文教育,教材课本与教师队伍,是最为直接的两个抓手。

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师生授受的重要工具,一套课本,每一处调整增删,都有其缘由。编写整套教材,所考虑的东西无疑更多。温儒敏曾在采访中谈及自己对语文的理解:

语文实际上是教人养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就是读书,通过读书来汲取人类的智慧,通过读书来思辨,来反思,来感受自己不知的那个世界。没有读书,语文是学不好的。

在此意义上,语文教材为多数人提供了关于“读书”的一种示范,当一个孩子初入学校,接过崭新的“语文”课本开始捧读,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便缓缓打开了。

编选语文教材,正是语文所希望承担的那种兼具建设性和挑战性的事业。研究所成立契机恰好是2003年前后新课标教材启动编选,袁行霈教授担任主编、温儒敏和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顾之川担任执行主编,北大中文系十多位老师参与编写。调查走访、研读中外语文教材、拟定框架体例、选择课文内容、设计教学……经过三年的打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5册、选修课15册,经过教育部审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套《高中语文》教材发行量上千万,在全国20多个省市广泛使用,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2008年,温儒敏参与义务教育课标修订会议

2012年,国家启动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工程,相关部门秉持着“让中国一流的专家给孩子们编写教材”的理念,组建强劲的论证编写团队,包含人教社专家、全国语文教育学者、一线教师。团队的 “总舵手”——总主编关系着整部教材的灵魂,经过推荐与遴选,2012年2月26日,重担落在了温儒敏身上。

作为读着叶圣陶主编的教材长大的一代人,温儒敏相信语文教材应该包含审美与兴趣。他把他多年在燕园的文学研究经验,在语文所的实践与思索,以及北大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共同倾注到教材编写中。主编的过程中,温儒敏时刻细细地把握航向的度——一方面要体现价值导向,将课程标准合理地转化为教材,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全国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过审慎考量,他把这个“度”定在“中等偏上一点”。

“的确是我一生做过最难的事情。这回真体会到教材编写作为‘国家事权’的分量了。”温儒敏直言,

和书斋里、研讨会上高谈阔论很不同,迈出一步,就会发现天地很大,大量的工作是协调,平衡,还需要像消防队一样经常紧急‘救火’。

经过20余轮的审议修订,2019年,中小学统编教材在基本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面铺开使用。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已覆盖26个省份。这项工作获得国家的高度认可,被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誉为“铸魂工程”,并获得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2022年,统编教材编写组又开始着手修订,目前工作也即将收尾。一套符合实际、兼具时代性与经典性的教材,是北大语文所同人们持之以恒的追求。

语文是一个人终身的学习与运用,北大语文所也格外关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独具特色的《高等语文》由北大语文所组织联合全国十多所大学著名学者研究编写,于2003年问世,2008年修订再版。与以往的教材不同,它采用了灵活的“拼盘式”结构,分专题将文化、文学、历史、语言等不同领域经典作品转为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文本,包括《〈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翻译》《通俗文学》等历来“大学语文”未曾收入的内容,并配有多篇专家导读。这样的教材更具有弹性空间,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师资力量任选专题进行教学,既与中学语文有所衔接,又适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教材出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等众多媒体引发热议。

站在语文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是整个语文教育涵养生态中最鲜活的部分。2010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国遴选出18家机构为“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机构,其中9所为高校,北大正是其中之一。

“‘语文教师阅读网’是‘国培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温老师十分强调语文教师阅读的重要性。”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北大中文系博士蔡可回忆道。那时门户网站方兴未艾,能够高度聚合传播信息。网站主要负责人蔡可定期开设专题,邀稿、统筹内容,语文所研究员们提供各式各样的阅读内容。同期,“语文课程网”也正式上线,向广大一线教师提供课程教学方案参考。

语文所还直接参与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从2010年前后开始,来自全国各地共计20多万名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来到燕园研修。筹备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语文所花了心思,特别注意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尽可能解决一些问题。研修班还充分利用北大文科的资源,让语文教师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养成读书和研修的长期习惯。开阔悠远的文化眼界如同语文教学的硕根,培好这个“根”,才能守住语文学科的本位。

“同人社”与淑世精神

作为一个虚体研究机构,语文所的成员与研究都很“弹性”,凡感兴趣者,就一起关注语文教育研究。自成立以来,语文所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固定经费,研究员们之前甚至没有正式的聘书。而无论是中关园的办公室,还是未名湖北的人文学苑,往来谈论研究者众,二十年来,未曾冷场。

“有点像‘同人社’。灵活办所,开放办所。”温儒敏说。二十年前,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大会上,他便在致辞中希冀语文所能够延续北大人的入世精神与传统,号召起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为国民人文素养务实做事。

这样一个松散但灵活的平台,团结起了来自北大内外,来自中文、教育、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与教师。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关于语文教育的成果鲜有学术显示度,算得上“多管闲事”吗?来到“同人社”的大家,关于投入语文教育的价值意义,心里自有一杆秤。

语文所也注重“同人社”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语文教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人才,将其延展成为中文学科的新方向,让中文活泼泼地接地气。目前已培养出语文教育方向硕博3人,博士后1人,访问学者4人。蔡可的博士研究方向便是语文课程教育,博士期间,融合了理论背景与实证研究,他写出论文《现代中学语文课程与文学教育的演变》。毕业后,蔡可先后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央教科所、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单位机构继续推动语文教育的提升与研究。

△在赴山西调研途中,温儒敏与教育部课程处负责人讨论问题

“哪些人算是语文所的人员,其实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范围。”汪锋笑着介绍。语言学研究背景的他更关注语文教育中的表达与沟通,有时,课题或项目需要某一方面的学者,他就去自己邀请。比如《红楼梦》是当下高中语文阅读的重难点,他就邀请近几年正关注研究红学的李鹏飞教授来助阵,研讨专题涉及宋词教学,就请来中文系张鸣教授来参与探讨。

正是这样以一个个课题、项目为落点,感兴趣者与相关专家一起参与的方式, 二十余年来,数位关注语文教育的学者们,瞄准如“苏轼的形象在语文课堂上怎样被呈现”这样的具体问题,用淑世精神勾勒着语文学习的基本框架,进而迁移、整合成大视野的认知。

△2023年6月23日,语文教育研究所20周年系列学术研讨会首场“整本书的缘起、问题与解决之道研讨会”举行

“当时想着以‘敲边鼓’来带动更多人关注语文教育,它需要更多元的力量去介入和关注。”温儒敏说。在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成立后,全国各高校依托相关学科力量,相继成立了十几个语文教育研究所。语文的背后,涵养着国民人文素质、乃至审美品格,它从来都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不限于基础义务教育内部的事情。这是一项久久为功与自发承担的事业。

探求真问题

我主要想谈一个当前面临的很紧迫的问题,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师面临新课标、新理念,亟待有效的专业支持。客观地讲,我们需要思考‘有效性’的问题。

执教36年的资深语文教师与研究者李明新抛出了问题与想法。1月5号,语文所成立二十年周年大会的当天下午,与会的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们以及其他方面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就当下语文教育的教材、教师、标准、教案等问题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

直面语文教育中的基础问题和热点问题,一直是语文所的风格。

“教考衔接”具体怎样做?学习任务群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思路或困惑?应试指挥棒下语文教育能改动的空间到底多大?语文所始终关注宏大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难处,也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

当下,“分级阅读”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热点,但根据什么因素分级、不同分级阅读什么内容,标准不一而足。语文所研究员、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李国华便围绕此做了一项专题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具体的文学阅读层次标准与策略。有中学看到这项研究后很感兴趣,展开了试点合作,具体教学实践又将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这一研究。

这两年来,语文所连续出了一系列“小而实”的组合动作:举办系列有针对性的研讨会,讨论高考阅卷、整本书阅读、新诗的教学、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等;发表文章评析语文中考、高考试题;联合举办未名语文教育论坛……

△2023年7月10日,“新诗教学的定位、问题及改善方法”研讨会上,语文研究所研究员、中学语文教师及出版社、教研网等代表人员密切讨论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所未来能做的事情,汪锋还有很多设想,比如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和语文教育的结合,开发陪同学生练习表达沟通能力的应用软件,或许能成为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有力工具。

但是它的本质还是语文学科,守住学科本位,是要培养什么样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思考必须得面向未来。眼要高,手要勤,去把一个东西做得很实。

温儒敏也道出了他的殷切期望:“我主张语文所能联合一批专家和一线老师,做点调查,直面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充当语文教育改革负责任的智囊团。”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2023年,语文教育所主办推出《北大语文论丛》,一本丛刊,一片新的自由园地,未来将为语文教育跨学科探究、有问题学术意识的交流提供平台。丛刊的发刊词如是愿景,这也是语文教育研究所步履不停的方向。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原标题:《你的语文,北大教授很关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