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4-02-07 15: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要求之一。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亟待明晰文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价值。

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特征

中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9%。文化产业各项扶持保障政策显效发力,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

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了几大显著特征。第一,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更加高效。第二,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动力持续增强。以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为代表的文化核心领域增长态势明显,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国际合作趋势更加明显。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超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额1803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额414亿美元。文化贸易结构更加合理,“文化出海”战绩不俗。第四,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显著。2023年,全国财政文化资金预算安排3933.7亿元,比2022年增加35.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96.6亿元,比2022年增加30.7亿元。

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金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产业新特征彰显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地方一直重视文化金融发展,出台了多项支持文化与金融合作的政策,努力完善文化金融的体制机制保障。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正在大力推进健全文化金融合作机制,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发挥政策、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努力形成文化金融良好发展生态。深圳、上海等地也加快扩大文化产业基金规模,努力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银行开发特色文化金融产品服务文化市场。

但是文化与金融的合作仍存在较大鸿沟。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认知仍然不够清晰,对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对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的赋能支撑不足。

新时期发展文化金融的重要意义

第一,文化金融是繁荣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资源要素创新和经济体系优化,需要文化新业态、文化新消费、文化新产品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新领域和新业态的拓展逐渐凸显了文化金融的战略性地位,其关键因素在于文化金融构建了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文化资源资产转化等实现路径,形成了推动文化资源按市场机制配置的关键力量。文化金融为构建多元便利的投融资机制、构筑复合式投资和新型融资结构体系提供基础条件,解决产业发展的原始资金难题,引领企业激活原始文化资源,将存量资源转化为优秀文化产品,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新消费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营利能力,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金融是当今数字经济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选择,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革也为文化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第二,文化金融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双效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众多文化项目具有深刻的文化教育意义,但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特征及周期长、退出慢的投资属性明确了“情怀”无法解决众多文化项目的经济问题和生存问题。在改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过程中,文化金融发挥关键性作用。新时期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多领域融合,新时期“文化+”的特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传统公共文化与金融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使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协同发展的条件下,其他行业领域也逐渐被吸引集聚,形成一系列“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新鲜尝试,产生更加具有高度和数字化特色的产业项目,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产出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还能够培育金融界的文化情怀,做到用文化吸引资本,用资本培养文化,进而实现“双效统一”。

第三,文化金融赋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不断推进,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和科技融合已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数字文化产品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当前文化项目中的技术应用更加成熟,文化产业迈向轻量化和数字化。现有的资金支持模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数字文化产业链的堵点亟待打通,传统的文化产业支持体系和金融产业支持体系亟待优化。一方面,文化金融探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支持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落地新平台创新金融工具,深度连接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音乐、数字艺术、数字非遗等领域,打通数字经济和线下产业的联通渠道,助力提升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振兴消费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小微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有限,在开展数字化业务时普遍存在配套设施不足、关键技术引入困难、资金支持底盘不稳的现象,金融机构提供多种融资服务是小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契机。随着数字文化经济政策的全面实施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主要领域面向数字文化产业是必然趋势。发展文化金融,利用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开展金融产业基础设施优化,建立面向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金融支持体系,寻求“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同样是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文化金融助推中国文化产业稳健出海。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内数字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外文化贸易额逐年增长,显示出极大的国际市场发展潜力,文化产业在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的加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出海之路。在探索海外文化市场的过程中,文化金融为中国文化产业出海蓄势赋能。浙江省“浙江数字文化国际合作区”是全国首个数字文化贸易功能区,已构建研发、创作、出口为一体的贸易生态链。“金融+服务”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完善文化外贸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合作,协助搭建海外服务点,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和风险,为优秀出海文化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也逐渐通过投资、并购、重组海外公司等方式向海外市场输出资本,有利于推动国内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使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力量。

展望

综上,我国的社会经济迎来崭新发展时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新时期文化金融的持续支持。目前,文化金融需要寻找更多突破,金融产品体系和模式将更加多元,升级金融服务供给,满足文化企业的综合需求;资源整合来源将更加丰富,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协同探索完善基础设施,为文化金融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风险管理手段还有待改善,降低企业融资行为的风险;作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随着文化领域与金融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文化金融未来不仅会在可经营性文化领域内快速发展,在非市场化的公共文化领域内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期的文化产业领域是金融业的重要战略性拓展领域,尽管目前文化金融行业的发展脉络还未充分厘清,行业风险还有待专业化的管理,但文化金融的创新发展空间巨大,在直接融资市场方面的增长具有巨大潜力,银行业、保险业等也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成长潜力展现了高度的关注和热情。随着文化金融政策的不断抓深落实,文化金融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和富有生机。 

(戴俊骋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唐君仪为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2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