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绿电既要“送进来”也要“用起来”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谷晓丹
2024-02-09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绿色电力产品(以下简称“绿电”)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3年全年绿电省内交易量53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而绿电交易依然存在较大增长潜力。2023年1-6月,绿电交易仅占电力市场总交易量的1%。受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和输电通道等条件制约,一些地区和企业短期内难以大比例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要扩大绿电市场规模,需要着眼供需。澎湃研究员了解到,各地开展绿电市场建设,既要解决好绿电供需的区域错位矛盾,让绿电从资源禀赋好的地区“送进来”,也要激发企业的绿电消费需求,减轻企业负担,让用电负荷较大地区的绿电“用起来”。

绿电交易供需存在区域错位

绿电指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上网电量。绿电交易是以绿电为标的物的电力中长期交易,交易同时提供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企业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购买绿证。简单讲,绿电交易是“电证合一”,绿证交易是“电证分离”。绿电交易后,电能的环境价值同步完成交割。

绿电与绿证的主要差别在于,采购企业是否直接使用由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产生的电力。

绿电交易需要实现电力生产方与用电方点对点的电力传输,且绿电需使用独立的输电线路,不能与其他电力混合。这增加了传输难度,提升了用电成本,通常由企业通过签订长期购电协议的方式购买。而绿证作为绿色电力的消费凭证,用电企业可直接在相关绿证交易平台购买获得,无需以物理意义上的绿电传输为前提。

企业是绿电消费的主力军,外向型企业对绿电的需求更大。企业购买绿电的主要动力,一是受碳关税等影响,要满足国外对出口产品、产业链的绿色生产要求,二是完成企业自身低碳转型的战略要求,外资、合资企业对此尤其看重。

因此,外向型企业为主的城市绿电需求更大。据国家电网数据,上海2023年绿电交易累计成交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上海绿证交易累计成交突破40万张,仅1-9月,上海绿电交易量比2022年全年增长220%。

不过,从绿电交易整体供需看,目前存在区域错位。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多建设在资源禀赋好、电力负荷相对较低的西北地区,与位于东南部的负荷中心构成区域错位。

要缓解资源富集区与负荷中心的供需错配矛盾,需大力发展绿电的省间及省内交易。中国开展绿电交易,主要采用“省间与省内强耦合、批发与零售紧连接”的交易模式。省间交易指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向其他省的发电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绿电,旨在促进大规模资源优化配置;省内交易则指,由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通过电力直接交易的方式,向本省发电企业购买绿电,旨在推动资源平衡。

上海电力交易中心交易部副主任陈春逸称,上海属于华东地区,绿电需求旺盛,但绿电资源禀赋不足。相比而言,西部、西北地区具备光伏优势,而华北、东北地区风电资源丰富。

为加强绿电交易市场建设,上海拓展西北、华北、华东地区等送端的绿电来源,形成了区外西北、华北多省“多源并供”、区内苏、皖“两翼齐飞”、“跨区+区内”绿电联动入沪的局面,绿电来源已覆盖西北、华北、华东区域的8个省份。目前,上海与宁夏、青海、新疆、山西等多个省份顺利达成2024年年度省间绿电交易,总成交电量突破40亿千瓦时,是2023年全年交易量的2倍,实现了绿电成交规模的持续扩大。

绿电交易市场面临增长阻力

与欧美发展近20年的绿电交易市场相比,中国还有较大成长空间。中国的绿电交易市场始于2021年。作为绿电交易试点,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启动首次交易,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随着绿电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达成绿电交易量878亿千瓦时,核发绿证1.48亿个。

要扩大绿电交易市场规模,需减轻企业购买绿电的压力,也要打通绿电省间交易的阻碍。各地可从绿电交易的区域性特点出发考虑。

首先,绿电需求端存在成本压力。绿电相比一般电力价格略高。2022年,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25个省(区、市)参与绿电交易,绿电交易价格较当地原燃煤基准价平均上涨6-8分/千瓦时。其中,宁夏、福建、重庆、天津、上海、浙江、江西七省(区、市)成交价格均高于当地燃煤基准价上浮20%后的水平。

绿电消费以制造业企业为主。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底,在2477家购买绿证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68%。但上海一家制造型企业,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出购买绿证的决定,该企业环境能源主管谢轶俍,此前已通过多家售电公司详细咨询了绿电、绿证的价格、规模等情况。

谢轶俍算了一笔账,根据《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作为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采用购买绿证的方式实现“零碳排放”,每年至少要投入40-50万元的成本。政府层面给到企业的碳配额也会减少。因此,企业首先应从工厂运营环节挖掘节能降碳的潜力,这样性价比更高,比如通过厂房屋顶光伏发电、调整生产工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等方式。

“对想做碳中和的企业来说,越早做压力越大。因为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绿电,电能的碳排放折算系数会逐渐降低。”谢轶俍感慨,企业的努力非常有限,希望政策给予更多支持。在他看来,持观望态度的企业还有很多。相对而言,用能规模不大且有出口需求的企业,或想要通过创建零碳工厂提升知名度的企业,才有较大动力参与绿电交易。

其次,绿电供给端存在跨区落地的变数。需协调解决好绿电的优先级、来源、输送、执行等问题。以上海为例,陈春逸指出,上海企业绿电需求大,需要长期稳定的绿电供应。特别是在绿电省间交易中,绿电资源分散、涉及省份多、所处位置偏远,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绿电交易合作。

因此,配套工程上,一方面,要加强电网技术的攻关与升级,提升远距离输电中的大容量输电能力及电网调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为绿电远距离输送搭建桥梁。政策上要提高相关技术的优先级,确保输电稳定,尤其是给予跨区跨省绿电交易更多支持。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