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细说瓷器上的那些“款儿”

2018-11-14 18: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款儿”是“款识”的简称,为了说起来方便,听起来亲切,俩字就被简化成了一个字,还加了个儿化音。无论收藏软片的书法、绘画,还是硬片的青铜、陶瓷等艺术品,都以有款识者为贵。款识越是具体,越是珍贵难得。

款识的内容往往是记录工匠的姓名、制作的年代、生产的地址、因何而作以及某种符号等信息。少者一两个字,多者百余字。字数越多,记录的内容越是详尽,收藏文化价值也越高。比如大英博物馆那件举世闻名的“家国永安枕”。这件枕头是迄今发现,带有准确纪年里时间最早的一件珍珠地刻划花瓷器。枕面除了用阴线双勾出“家国永安”四个极具时代的四个字,还在左右竖向各刻划了两行款识。

磁州窑家国永安瓷枕  宋代  

大英博物馆藏

枕面右侧刻:“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左侧刻:“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简单的两句话就交代出这件瓷枕的制作的地点、商号以及精确的时间。有了这些具体的信息,这件枕就变得与众不同,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商业状况、手工业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钧窑炉,上边的款识也非常有意思。

1970年底,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组织到呼和浩特白塔东南不远的农田,与当地农民一起劳作。劳作期间有人无意中在土里发现了两个黑釉大瓮。打开一看,里面有不少瓷器,期中就包含这件与众不同的钧窑炉。炉的颈部贴塑有两条龙,两龙对向守护一方匾,匾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款识。经过推断,这个“己酉年”应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距今709年。此炉的款识和“家国永安枕”的款识相比,内容大致相同,但显得更加随意。尤其“小宋自造”四个字,让我们知道了当年制作这件炉子的工匠也让尘封的历史更加清晰了一点。

钧窑小宋自造款香炉 元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时间再久远点的商周时期,瓷器、书画这些收藏门类还没出现的时候,落款的往往都是在一些重要的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款识专业称之为“铭文”。我们熟知的毛公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等,上边的铭文款识洋洋洒洒一大篇,多达百余字。《史记·孝武本纪》中说:“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

所以“款识”最早就是指在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除此之外,《通雅》里对款识还有两种更详细的解释。一种解释说“款,阴字凹入者。识,阳字突起者”另一只解释为“款在外,识在内”。以上各种解释今天都已经不再讲究,无论是在器内还是在器外,无论是突出还是下凹,通通被简称为了“款儿”。

定窑白釉钵 (阴文款落于器外)北宋

观复博物馆藏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阳文款落于器内)明宣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陶瓷上落款识,大致可以分为刻划款、书写款和印制款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方法之中,还可以细分出很多形式。虽千变万化,但不离其宗。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刻划款)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日日见喜纹碗 (书写款) 清康熙

观复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印制款) 元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三类落款识方法里,“刻划款”出现的年代最早。陶器上用硬物刻划出痕迹,技术要求相对很低。在烧制之前在湿软的陶胎上,用树枝草棍随便一划就可以完成。就算是在烧制完成的硬胎上,刻划也不算什么太难的事。完成的只是物理形态的变化而已。

但是想要在陶器上书写款识,那难度相对就要大一些了。起码要找到有适合的颜料和类似毛笔一样的工具出现之后才能实现。经过考古发掘的研究,人类早期烧造和使用的陶器都是单色的红陶、灰陶等。复色的彩绘陶和彩陶直到新时期时代晚期才逐步出现。所以用另外一种颜料在陶器上用书写的方式落款较之刻划款的出现一定更晚。

磁山文化红陶罐  新石器时代中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家窑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人类在陶器制作当中很早就使用了印制的方法,比如印制一些简单的绳纹或者麻布纹作为装饰。但利用印制的方法落款,起码要等到人类有意识、有要求的大批量生产同一类陶器的时候才会出现。否则为几件陶器专门制作一个落款的印章,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印制的目的就是利用工具复制,提高效率,保证一致性的同时节省人力。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印章实物,最早大概就是商代,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这两枚印章由于缺乏出土资料的证明,年代尚有很大的争议。普遍认为印章的使用流行年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距离我们今天已经很近了。

螭虺[huī]纹玉印 战国

观复博物馆藏

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直至东汉、三国时期才逐渐成熟。早期的瓷器也像陶器一开始那样,都是单色的。要使用其它颜色的彩料在瓷器烧制之前落款,当时还是达到不了的。即使是用书写的方式落款,也只能是等瓷器烧好后用墨汁拿笔去写。不过利用这种方式书写的款识,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

“赤乌十四年款”虎子  三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我国考古发现,带有准确纪年款识最早的一件瓷器,是一件越窑青釉虎子。1955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赵氏岗一座东吴时期的墓葬。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国宝之一。珍贵之处就在于,工匠制作时在它的腹部,用利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的十三字铭文。“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准确的记录这件虎子制作于公元251年,距今已有1767年。

有了这件虎子的存在,就可以证明,瓷器与陶器一样,都是先出现刻划款,在此之后才相继又出现了书写款和模印款。

作者:观复昊师

观复馆藏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