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轻人的爱,消失了?

2024-02-19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宇 新周刊

面对爱恒常的分合好坏,更好的态度可能是:多学一些,只爱一点。

作者 | 腾宇

题图 | 《请回答1988》

爱似乎不难。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我的目光清澈》里写:爱就是永恒的纯真,而唯一的纯真是不思考。

不思考,抓住那份冲动,爱便顺理成章。一旦思考,意义、利益、忧虑、恐惧,纷纷踩着冲动抢先占据高处,爱情要登顶,便阻碍重重。

2023年,与爱相关的事件和词语,都是助人未来面对爱情时的参照。

面对爱恒常的分合好坏,更好的态度可能是:多学一些,只爱一点。

学会体面告别,

再见爱人和遇见爱人同样重要

既然爱消失了,那就体面说再见。时至今日,“爱消失了”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它是一个固定出现的慢性病,会在不经意间侵袭你的关节,把所有陈年的痛都勾出来。

这是给所有想爱的人的提醒:维系感情的难度固然高,但体面、无痛地结束感情,更难。不回避,面对它,解决它,体面地完成这个流程,已经是赢家。

(图/《婚姻故事》

离婚跟拍、离婚宴席、离婚朋友圈都在彰显一件事:分别可能是幸福的开始,而体面地分别可以更早地重启幸福。

傅首尔和老刘凭一档离婚综艺在热搜上挂了几个月,把共同的人生难题抛给所有观众。他们倒逼自己在注视下接受舆论审判、作出决定,也给屏幕之外的众生抛出话题:傅首尔前脚说这是“我所能遇到的最好的婚姻”“顶配婚姻”,老刘后脚主动上节目要用离婚“托举”傅首尔继续上升;他们之间的“女强男弱”看似平衡,作为脱口秀素材甚至相当有趣,但日常琐碎里依然藏着无数的格格不入和苦苦挣扎。

(图/《再见爱人3》)

傅首尔关于“顶配婚姻”的说法没错。爱情是寻找彼此和自我的过程,婚姻则是重在资源调配而非彰显自我的人生项目。一方全力劈波斩浪,一方牺牲保驾护航,这是婚姻常见的“不平衡的平衡”。

从互相配合、追求整体高度的层面看,这样的婚姻可称成功;但当两个人自我意识先后觉醒,对疏远和牺牲的忍耐到达临界点,当“成功婚姻”不再成为他们共同追求或勉强维系的人生要事,或者当下想急需解决的“同一件事”,爱或婚姻就成了构筑下一段人生的无用边角料。思路和步调不同,这种本来维持得艰难的平衡便开始松动。于是他们要在痛苦里抛下过去,大踏步去自己更想要的未来。

你我身边有无数心态松动的“傅首尔”和“老刘”,只是恰好这二位作为代表,展示了分离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不堪。作为2023年的一个典型婚姻—爱情样本,它集中了公众如潮的剖析和质疑。两个人用大量充满复杂性的、不必细究孰真孰假的“演出”,为这段关系和彼此保留了最后的体面:傅首尔的体面是扛着大量的质疑和谩骂反复进行解释,老刘的体面则如同他在2023年写给傅首尔的生日卡片上写的,“助你高飞”。他们似乎回到了一个解脱大于痛苦的新位置。

(图/《再见爱人3》)

这是被生活消磨殆尽的、残存的一点点爱。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与其把这残存的一点爱编成粗糙的麻绳捆住对方,不如亲手扯断。

别再把明星的爱

当成“爱的度量衡”

傅首尔和老刘介于公众人物与素人之间,相处细节尚且真假难辨,明星间的爱更是悬浮。

明星的一切都有过度包装之嫌,爱和婚姻更是如此。你想看的大多都是他们想让你看的。面对精心挑选后放出的物料脑补梦幻爱情,或站上道德高处严加挞伐,大可不必。

所以,诸如朱丹与周一围、吴京与谢楠、何猷君与奚梦瑶,哪一对是真爱,哪一对更相爱,哪一对摇摇欲坠,哪一对分不如合?他者往往只是自己的投射。试图用自己的经验肢解和审判他人,大多数只是在与自己的情爱诉求和三观对话,而与明星的具体行为无关。

(图/《爱的修学旅行》)

比如朱丹和周一围的爱情,已是老观察样本了,它曾经代表着低自尊者的委曲求全,呼唤女性独立和正视自我,如今是表达方式不同却格外默契的甜宠。比如汪峰和章子怡,在公众以为他们已经渡过艰难、稳定发展的时候,离婚了。明星的爱情总是根据公众当下的喜好变换着讲述方法,进行着重复又徒劳的解释和修饰,同时,这些讨论又反映了公共舆论的层次与当下主流的情爱观。

2024年1月14日,广州。周末,在永庆坊游玩的年轻人。(图/阿灿)

你以为很爱的人其实没那么爱,你以为不爱的人其实爱得深沉。“以为”是一种人生滤镜,真相有时候粗糙得可爱,有时候真实得让人心寒。比如2023年羽生结弦的闪婚闪离——作为一个被注视和围观的中心,在一段被围观、施压、任意解读的关系里,他吞下了所有善意、恶意的猜测。爱情(以及人生)的真相只有少数人知晓,而围绕爱情的一切都显得操之过急,公众都希望把结论推向(或者说扭曲到)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让这个故事更符合期待。

所以第二课是,不要把明星之爱当成自己“爱的度量衡”,多关注自己和身边的普通人,多关注冰山之下的现实面。

尊重多元,

不仅是方式的多元,

也有世代的多元

爱本无差别,每个人都有爱的需求。多元的不只是年轻人,老年人也有。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情是人类对生存问题的回答”,而老年人的生存现状和执念,也投射到爱情里。

相比于当代年轻人越发迷惘、动荡的情爱观,时间和眼界更为局限的中老年人更直接。他们在短视频的春风里呼唤爱,用更直接的语言和行动抓住爱。他们上网,他们上街,他们上节目,说自己需要爱、需要性、需要考虑身后事,不需要在意他人眼光。在一个可以不再遮遮掩掩的岁数,他们想做些直截了当的事情。

于是,“秀才”与“一笑倾城”在2023年短暂掠过流量风口,成为两颗喂进中老年网民嘴中的“春药”。他们像摆在药店门口的药物硬广,直勾勾地指向中老年人可能严重缺失的需求,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妈妈们需要“秀才”弟弟,爸爸们需要圆脸“妲己”。无数年轻人的父母身在客厅,精神早已出轨到安徽亳州、山东菏泽或者更远的城镇或村头,在土而骚的BGM里,把一片真心交由主播,留下儿女一辈子都没听过的细腻柔软的语言,穿越到30年前那些荷尔蒙荡漾的、眉清目秀的日子。

2023年9月1日,杭州。在西湖边放空的夫妻。(图/阿灿)

对此,年轻人的看法分两派:一是不理解甚至嘲讽,假扮中老年人进入这场精神狂欢;一是选择尊重,尊重这种乍看不适、细想感同身受的爱的狂野甚至粗俗。

誓言总是说得容易,但做起来绝不简单。什么是互相负责?不是年轻人轻飘飘的、含糊不清的承诺,而是老年人在相亲角誓死捍卫自己择偶标准的倔强。什么是至死不渝的爱?不是年轻人和伴侣在民政局和婚礼上言不由衷的说辞,而是老年人带着老baby结伴选购墓地的从容淡定。比起今天牵手、明天睡、后天分手的date,死后同寝才是真正超越时间和生死的浪漫。

所以,放下嘲讽情结,尊重他人诉求。

扩展对情爱的想象力

2023年的爱情被AI扩展了想象力,科技改变情感和性的眼界。

在被AI席卷的一年里,ChatGPT提升了语言和思考的效率,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降低了高品质绘图的门槛,创作者膨胀到溢出的想象力,降低了普通人追求完美幻想对象的成本。只要诉求足够明确、描述足够具体、性癖卡得足够精准,AI可以回馈你一个在结构和审美上都趋近完美的对象。

有人沉迷于类似《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这样的情爱互动游戏中,也有人尝试发展人机恋(智性/无性恋的其中一类),试图在纯粹的精神交流和频密的信息投喂中找到爱的感觉。人们发现,现阶段的AI可以生长出许多“人的特质”,也可以解决许多明确的需求,尽管这种明确缺少了真正的人际关系里朦胧而充满想象力的一面,但它对精神的治愈力和信息需求的回应效率是惊人的。

(图/《机器人之恋》)

“改谈为嗑”也是一个平替爱情的好办法。爱情总归是奢侈品,而美好爱情的平替可以不是平庸爱情,而是看别人谈恋爱。既然暂时没有恋爱可谈,不妨打破第四面墙,成为屏幕情侣们play中的一环。

看别人谈恋爱,过瘾、无害、有互动感,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从荧幕CP一路嗑到现实情侣:在甜宠里补充生活糖分,在虐恋中感叹人间冷暖,在复杂的情感纠纷里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在无数他人的样本中忘却自己,忽略自己需要爱情。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爱情,从此看见了世上所有关于爱的美好,而爱背后的苦痛和龌龊可以选择跳过——反正别人的爱情段子永不断更,板子都打在别人身上,要是情侣塌了便另找一对,东家不嗑嗑西家。

(图/《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

爱很重要,所以date、暧昧、暗恋、搭子也可以视为爱的一种。小小的、有防备性的连接也是必要的,如果把它们引导到具体的对人的关怀,也可能生出好的关系。

爱很重要,但并不是非自己爱不可,甚至不一定非要爱具体的人,也可以爱猫狗,爱手办,爱无人机升空的鸣叫,爱滑雪板摩擦地面的脆响,爱热映的《繁花》,爱重映的La La Land,爱旅行中的陌生人,爱别处的草木和晚霞,爱眼前忽略的小物件,爱远方没见过的面孔,爱自己——不完美的自己、无性恋的自己、独身主义的自己。

把爱拆成更具体的要素,如果这种关系(或者说对话)中有忠诚、亲昵、思念、想象、照顾、回忆,又如何不是更持久的爱呢?人之存在、女性主义话题和关于未来的想象远不只是婚恋,也不只是一个确定的满分答卷。这在2023年的三名北大毕业女性采访上野千鹤子事件中已经得到验证。

在知道了自己的需要、学会爱身边万物之后,再碰到合适的人,可能有更好的结果,不是吗?

去爱,去具体地爱

2023年,很多人的爱情烂尾了。有些人,爱情尚在,但买的楼烂尾了。亮亮、丽君夫妇眼里的光,从2023年7月开始黯淡了。当坚固热切的爱情遇上烂尾的楼,他们生活的地基仿佛被刨掉了。但他们重新出发了,尽管他们出发的姿态有些扑朔迷离。

爱情不在各种词汇里,不在PPT里,不在数据里,而在你能真实感受的、持续发生的每个细节里。恋爱脑、性缘脑、性张力、性缩力、多巴胺、生理性喜欢⋯⋯2023年诞生的与“关系”有关的词汇和句子,把很多人吸进了概念的牢笼。人们在看到词语的一瞬间高呼“对对对,这就是我”“我绝不要成为这种人”,然后不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词汇是有力的,但同时也是单薄扁平的,明确它的局限性从而逃离它的控制,是了解自己和具体爱人的第一步。

2023年9月13日,北京。一对情侣坐在一起看手机。(图/视觉中国)

几十页PPT不仅是工作的噩梦,也可能是爱情的坟墓。有人在控诉大厂“渣男”的PPT里围观一段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始乱终弃的不堪细节;有人把和男友的聊天记录扒出来做成数据分析,用超过43万条的文本,试图证明在大数据面前“爱与不爱真的很明显”;也有许多如“黑马情侣”般的男女会记录生活开销,试图用具体的数字去证明生活和情感的存在。

只是,证据和数据有时候是客观的,有时候也非常主观,它们被使用,去证明爱如何靠谱或者不靠谱,但发生在人身上的细节,很难用数据完整反映,至于爱或不爱,具体的爱的形状,都是要用心、用手工去形塑。

即便爱情始终不尽如人意,也别小看每个人去爱、去往未来的勇气。

运营:鹿子芮,排版:蒋佳宏

原标题:2023年度情爱报告:多学一点点,只爱一点点

本文首发新周刊652期《只爱一点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