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人的“甜宠恋爱日记”

2024-02-14 17: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还记得《还珠格格》里面紫薇和尔康的经典台词吗?

她说你们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我都没有和你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都是我的错我的错,我不该和她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我答应你今后只和你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如此“露骨”的表达方式不禁让人困惑:难道古代谈恋爱都是这样的吗?这和含蓄内敛的古人形象实在相差太远。

实际上,真实的古人恋爱情况,可能比琼瑶还“琼瑶”,那情话信手拈来,简直能虐到人(单身狗)体无完肤。

不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这些古人的“甜宠恋爱日记”。

腻歪鼻祖:

今天,你“卿卿我我”了吗?

这日,安丰侯王戎发了一条朋友圈:“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设置:仅王夫人可见)

这事,还得从两人相处的习惯说起。王戎,也叫王安丰,是“竹林七贤”之一,生性风流倜傥。他的妻子王夫人是大家闺秀,不仅生得清纯可人,还长着一张蜜饯般的小嘴。

夫妻两人感情甚好。每次王夫人见了王戎,便宠溺地叫“卿卿”。(在封建时代,“卿”一般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爱称,妇人称夫以“卿”称按照礼仪属于不敬。)

即使在外人面前也不避讳。王戎虽乐在其中,但是想象一下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个大男人,被自己的老婆叫“卿”:卿,奴家今日打扮得美不美?卿,晚上我们一起回家可好?(这不是社死现场吗……)

清 佚名 西厢记 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于是,无奈的王戎只得委婉地告诉妻子:宝贝啊,你叫我“卿”那是不合礼法的,被人听见了多不好。咱以后不这样叫了好不好?

谁知,王夫人听了,小嘴一撅,柳眉一挑,杏仁般的眼睛瞬间变得水汪汪的,说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我亲你爱你,才用卿来称呼你。你不想让我卿你,还想让谁卿你?)

这语气中略带的娇嗔和委屈,让本还觉得有理的王戎,一下子慌了阵脚。罢也罢也。谁让自己娶了个如此娇俏可人的妻子呢?王戎劝诫不成反安慰,从此听之任之,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

清 佚名 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个小故事被记载于《世说新语·惑溺》(其六)中。虽然短小,却让后人窥看到古人闺房中的甜蜜与乐趣。王戎和王夫人开创了先例,后世以“卿卿我我”表示情侣或者夫妻之间的恩爱和亲昵。

痴情的极致:

不辞冰雪为卿热

纳兰性德写:“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世间若真有皎洁如明月般的人,我也甘愿像冰雪放弃清凉为他融化。)这浪漫地如爱情神话般的诗句背后,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国之际,有一名士荀粲,善玄学与清谈。他的父亲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著名的美男子。

如此一有颜、有才、有家世的男性,在表达自己择偶标准时直言不讳:“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女子的德行没有用,美丽的相貌才是最重要的。)

清 吴嘉猷 仕女册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骠骑将军曹洪之女,生得倾国倾城之姿,成功引起了荀粲的注意。择日不如撞日,荀粲立下聘礼求亲,两人结成姻缘。

婚后,荀粲对曹氏爱得如珠如玉。一反婚前大放厥词的花花公子形象。《荀粲别传》记载:“粲于是聘焉,容服帷帐甚丽,专房燕婉。”夫妻两人在专房欢宴,情深意笃。

清 佚名 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冬天,曹氏得了热病,高烧不退。荀粲四处求医,却不见妻子病好。

望着日渐消瘦的妻子,他离了魂似的坐在一旁。昔日回荡在厅堂的欢声笑语,瞬间变成了寒冷冬夜的一片死寂将他笼罩。这个痴情的男人,在绝望之际,竟脱下了自己的衣物,不顾一切跑到零下的庭院饮风餐雪,用自己冷却的身体给妻子降温。

这种如今看来丝毫无科学依据的医疗方法,当然没有能够挽留住妻子的生命。不久后,曹氏病逝。弥留之际,她断开莲枝腰带送给荀粲。荀粲肝肠寸断。他的好友傅嘏听闻噩耗,前往吊丧并安慰道:“既然你曾经认为女子容貌最重要,这世上漂亮女子还有很多,何必太悲伤呢?”

荀粲两眼空洞,心如死灰地回应道:“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亡妻虽然不算有倾国之色,但像她这样的人以后也很难再遇上了。)曹氏去世后,荀粲悲痛成疾,也于一年多后病逝,年仅二十九岁。后世成语“荀令伤神”便出自于此。

清 佚名 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吴桂君在诗中说,喜欢一个人,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荀粲于妻子的姻缘虽起于“好色”,却在朝夕相处中积累了深厚的情感。这种感情超越了最初外貌的吸引,而变成刻在骨子里相知相守的情意。

说到底,荀粲是个“好色有度”的人。在那个“女人如衣服”的旧时代,他用痴情演绎了一段真正的爱情神话,而那句“佳人难再得”,是他一生最痴情的告白。

浮生六记:

恩爱夫妻的甜宠日常

小时候,语文课文《童趣》里那个“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沈复,其实是个宠妻狂魔。他写了一本散文集《浮生六记》,记录了和妻子陈芸娘的甜宠日常。

陈芸娘是沈复舅舅的女儿,初相见时,沈复才十三岁。芸娘才思隽秀,小小年纪便吟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沈复对芸娘一见倾心,他向母亲发誓:“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清 佚名 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芸娘十七岁时,嫁给了沈复。回忆起新婚之夜,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即白。”这甜到酥麻的描写,让人顿生羞涩,又会心一笑。(这真的不是古代霸道总裁文吗?)

清 佚名 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婚后,两人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夫妻生活。偶尔,在沧浪亭下纳凉玩月,聊聊李杜文章。兴致浓时,一起乘舟夜游,“舟窗尽落,清风徐来……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瞻欲上,渔火满江矣”,在美景中许下来世之约。

在外,两人形影不离,在家总得有些私人空间了吧?然并不。书中写道:

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

夫妻二人,假使一方在家里撞见了另一方,必得握着对方的手询问一句:“去哪儿?”假使一方需要和他人谈事,便将椅子腾挪出一小块地。两人同行并坐,起初还避及一下旁人,时间久了,索性公开秀恩爱。

一次,沈复要出差,他想到芸娘离开他恐怕要落泪,就十分怅然。谁料,送别时芸娘非但没有哭,还强颜欢笑,反过来安慰他:“无人调护,自去经心。”

再相逢,已是三月之后。芸娘看到沈复归来,起身相迎。两人“握手未通片语……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清 佚名 风月秋声《西厢记图册》局部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沈复文采斐然,短短几句,便将少年夫妻的难舍难分描绘得入木三分。不过,这妙笔背后是夫妻二人的伉俪情笃。没有真情,便酝酿不出这样戳心窝子的文字。

芸娘死后,沈复也失了魂似的。每每见到良辰美景,都黯然神伤。多年后,沈复在祭奠芸娘坟茔时暗许“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或许,对沈复来说,没有了芸娘的人生,只能称为“残年”罢。

《影梅庵忆语》:

美食滋养的人间爱情

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蕴生了无数香艳才女,董小宛便是其中一位,她聪明灵秀,年少因家遭劫难,而流落风尘。十六岁那年,她邂逅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

冒襄在《影梅庵忆语》这本浪漫的爱情回忆录里,记录了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境:

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时姬年十六。

他将她描写为“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正是所谓的“一眼万年”。

几经辗转,冒襄再次见到董小宛,两人许下终身。

冒襄盛名在外,明朝灭亡后,康熙曾征其入朝,但他坚辞不就,只愿携董小宛过清贫的小日子。董小宛亦甘愿与冒襄同甘共苦,因冒襄嗜茶,她戒酒饮茶,练就一手好厨艺。

清 佚名 风月秋声《西厢记图册》局部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每日,董小宛以岕茶(叶片大而不带梗的茶)温煮上一碗米饭,再佐以香豉时蔬,便是一顿香甜可口的便饭。即使是烹饪肉食,也是清淡可口,简单雅致。

冒襄好美食,尤爱薰物,董小宛便研制了独家配方的“董肉”,以讨夫君欢心。“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这熏肉虽由肉制,却除去了腥腻的肉味,代之以清香爽口之松柏味。

除此之外,什么桃花醉蛤、白玉醉鲟骨、酥雉如饼饵的烘兔、鸡粽菌脯、牛乳腐汤也都是董小宛的拿手菜。夫妻两人,日日腻在一起煮茶焚香、看花赏月,不知时光流逝……

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著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薰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

董小宛逝世之后,冒襄独自回忆起这段相守的时光,形容其如置身万花纷繁的深处,幸福而不自知。可惜,这缱绻深情的文字,董小宛再也见不到了。

清 佚名 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什么是爱情?

或是王戎和妻子日常生活中的甜蜜互动,或是荀粲对亡妻的至死不渝,或是沈复和芸娘的心有灵犀,亦或是冒襄与董小宛在颠簸岁月的平淡相守……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用秦观在《八六子》所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不管未来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回想起两人曾共同在夜月下做过的幽迷梦境,沐浴过的骀荡春风,便会心一笑。

此生,不负遇见。

原标题:《古 人 的 “ 甜 宠 恋 爱 日 记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