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写在日月星辰里的浪漫节气

2024-02-18 06: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仰望天空。古人辨星、观月、望日,以定方位,以查时间。

▲明 张路 (传)《拾得笑月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面对触不可及的宇宙,我们的祖先曾发出一连串追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天问》)”,也曾试图在漫长的仰望中总结日月星辰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就是这漫长仰望的果实之一。

▲二十四节七十二侯之图局部,明代《三才图会》插图

从现代科学理解,二十四节气本质上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

▲椭圆形的地球公转轨道及二十四节气位置示意

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古代天文学家先是通过圭表统计正午日影的长短,定位了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节气,随后是“两分”(春分、秋分),再后来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不断进步,古代天文学家将太阳的一个“运动”周期(360度)等分为24份,即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确定一个节气,由此确立了太阳运行规律与节气之间的联系。

▲南宋 佚名《沧溟涌日图》故宫博物院藏

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编纂的《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就已经出现。这说明在那之前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定型。

西汉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写进《太初历》,明确加入历法,成为古代历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太初历》简册,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敦煌博物馆藏;

太初历承袭秦制古历《颛顼历》,是西汉初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由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根据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改制而来。

太初历纳入了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同时插入闰月,调整了纪日(阳历)与纪月(阴历)不相合的矛盾,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个重要改变。

▲元代 程棨绘《摹楼璹耕作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一样,纳入二十四节气的西汉“太初历”也是一种“阴阳合历”。古人依据太阳变化周期而划分出的二十四节气,在太初历中承担了“阳历部分”的角色。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农历中,也承担着类似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我们容易将农历与阴历混为一谈,认为农历等同于阴历,其实不然。严格来讲,农历“不阴不阳”,它是一种融合了阴历与阳历的“阴阳合历”。它既包括古人观察太阳变化而得出的阳历(太阳历),也有人们依据月亮变化而总结出的阴历(月亮历)。

在现行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承担着反映太阳周期性变化的任务。每年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公历日期(阳历)之所以变化不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很多人都会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首节气歌前四句由每个节气各取一字按次序组成,后四句则反映了二十四个节气对应的日期规律。即上半年的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等,在公历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如立秋、处暑、白露等,在8日、23日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

▲《春郊游骑图》 元 赵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期性变化,记录太阳在不同位置时的自然现象,以及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对古代农业、渔业、盐业、航海等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北斗运行定二十四节气图《淮南子》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太阳东升西落,流云时卷时舒。

在季节变迁中,在万物生长中,古人远望天际。他们追逐太阳的脚步,以二十四个美丽的名字写下日月星辉的流转,用节气描绘出大自然的脾气。

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初春的一声雷成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初夏的一阵风化作“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深秋的思念有了象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季的倦怠也有了开始的日期,“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唐·李白《立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自西汉到现代,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简单却充满诗意的名字,承载了中国人对时间、对自然、对自身的种种感悟,绵延至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