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书丨美食里的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4-02-19 15:2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食与色,人之所不能去者也。中国人把吃看得很重,还有很高的理论高度,不仅有吃的艺术,还有吃的哲理。

从这些书中,阅读美食里的中国。

唐鲁孙《天下味》

七十年代初,文坛突然冒出一位作家,他在一九七二年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的一篇充满“京味儿”的《吃在北平》,不仅引起老北京的莼鲈之思,海内外亦一时传诵。

这位作家就是唐鲁孙,他对吃有浓厚的兴趣,又极为执著,梁实秋先生读了唐鲁孙最初结集的《中国吃》,写文章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唐鲁孙的响应是:“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馋是他写作的动力。他写的一系列谈吃的文章,可谓之“馋人说馋”。

唐鲁孙是世泽名门之后,世宦家族饮食服制皆有定规,随便不得。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这是唐鲁孙自小培植出馋嘴的环境。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理想国于2004年推出简体版“唐鲁孙作品集”,并于2013年、2017年两次再版,理想国最近推出的新版为第四版。

书中增补旧版遗漏文章,按照主题梳理全部篇目,辑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天下味》以谈吃为主,分为“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台湾”“海外余香”“私家食谱”“烟酒茶糖”六辑,共四册;《南北看》以风俗掌故为主,兼忆故人旧地,分为“少年好弄”“市井风俗”“岁时风物”“掌故逸闻”“曲艺影视”“怀往忆旧”六辑,共五册。

唐鲁孙认为,食物的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饮馔不外乎人情,最“落胃”的还是关心:

“据说产妇吃了缸烙,身体可以早点儿复元,不掉头发。饽饽铺恐怕贫寒人家花费太大,于是所做缸烙分毛边、不毛边两种式样。其实两种火候分毫不差,无非是给手头紧的人打个小算盘而已。现在商场上整天喊商业道德,比较一下当年饽饽铺的做法,能不惭愧吗?”

在一个价值与话语纷飞的暧昧时代,重建一个久违的、确凿的物质世界,“任何事物都讲究个纯真,自己的舌头品出来的滋味,再用自己的手写出来,似乎比捕风捉影写出来的东西来得真实扼要些。”

虽也搜奇尝鲜,但唐鲁孙并不认同为美味而虐杀动物,馋人有所吃有所不吃:“听人说,杀鸽子要把铜钱孔套在鸽子嘴上,把鸽子闷死,然后宰杀,鸽子才鲜嫩好吃。我认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让鸽子这样死法,未免太残忍些,所以任何做法的鸽子,登盘荐餐,虽有朋友坚劝,我仍旧不动筷子。”后得知鸽子并未遭遇虐杀,且野生肉鸽大吃田禾,才开始初尝鸽肉美味。

《天下味》书封

陈晓卿《吃着吃着就老了》

近日,《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新的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正在播出,他的随笔《吃着吃着就老了》也由新经典文化推出,收录了他多年来的随笔。

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他的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如陈晓卿在自序中所写,“幸好,在这十多年里,留下了一些文字,从中完全可以读出我随年龄而改变的心态。重温它们,我能感受到那些穿透食物的时光流逝,以及时间河流里的气味和口感,这也是《吃着吃着就老了》书名的由来。”

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保卫食欲,就是保卫我们的生活。”陈晓卿旗帜鲜明,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他在书中不厌其烦写道,“我更厌倦日复一日机械枯燥的生活。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夜幕深处,高楼背后,总有一家不知疲倦的小饭馆在等待着我们。这种侥幸心理,有时竟有些信念的意味”……

《吃着吃着就老了》书封

李凯《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探讨了食与性情的关系,揭示了古人如何将自己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食材、厨艺、风味之中,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描绘为一幅至味人生的历史画卷。书中共选取了14位熟悉的千古名士和14种寻常的饮撰美味,在名士与饮食的渊源互动中,探寻人文典故,品味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气质与精神。

伊尹是厨师鼻祖,阐述调和之道,背后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路。孔子是儒家圣人,他“疏食饮水”,历尽坎坷,但明德守礼、乐天知命。屈原是爱国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刘彻是威加四海的帝王,他营建了恢宏的汉家气象,人们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附会给他。刘安是半人半仙式的人物,崇尚黄老道家,淮南王做豆腐与此相关。曹操是一代枭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自己酿酒,还给汉献帝献酒,体现了政治家的雄心。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是诗史,艰难苦恨成就了他的老辣苍劲,也分外珍惜一粥一饭和片刻安宁。唐玄宗是盛世之君,胡食在大唐王朝司空见惯。苏轼不仅是大文豪,还是大吃货,视人生如逆旅,走到哪吃到哪,天地一瞬和物我无穷,不过是人的一念之间。宋徽宗是咎由自取的亡国之君,大讲吃喝排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张岱是纨绔子弟,面对明清易代的社会巨变,笃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渔是士大夫休闲生活的代表,主张吃出品位,平淡中获得乐趣。郑板桥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性情中人,粗茶淡饭,香甜可口。袁枚是久负盛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精致的美食家,主张“口餐”,提出知己难,知味尤难。

对于寻常人来说,食物重要的是物美价廉和时节物候;对于名士来说,食物还内化了一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食物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满足精神需求,体现卓然不群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遇。

历经时代变迁,在名士手中,简单的食材生发出无数种佳肴,不仅承载着名士个人的审美品味,也暗合了时代精神与民族命运,成为一部内涵深厚的美食文化史。

《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书封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