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头雁故事 | 宋汝霞:三产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2024-02-21 17: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头雁故事会”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上海交大“头雁”学员山东永辉乡间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汝霞的创业故事。

在众多“头雁”学员中,有一位女士总是特别引人注意,她身穿中式小棉袄,两侧留着细长的麻花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辫子姐”。

宋汝霞,土生土长的山东诸城人,山东永辉乡间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她与爱人王永辉从建筑行业转型,回到老家开始创业。经过14年的艰辛努力,“永辉乡间”已经成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

尽管听得去十分光鲜亮丽,但她感叹:“该走的弯路也都走过了!”

对于勇者,挫折就是经验。“永辉乡间”如何成长为优秀的品牌?三产融合的关键又是什么?如何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来听辫子姐讲讲她与村庄的故事。

“不是最标准的果园,但是最丰富的教材。”

对很多人来说,进城打工、攒钱、买房是一条标准的“轨道”,辫子姐夫妻俩经过多年的打拼,也在潍坊市区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为什么又回到农村来种地呢?”辫子姐回答,2008年底她回老家时看到了乡亲们还是“看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方式,辛苦一整年,一亩地的收入也只有几百块钱,很多农民都放弃种地进城打工,常山南坡成了一座荒山。

“当时我也是接触了一些国外的农业模式,人家外国人几个人就能管理几千亩的农场,所以我就想带领乡亲们做高效、生态的农场,他们的收入会高一些。”带着这种质朴的想法,她索性承包了常山南坡的96亩的荒地,打算做做试试。

种点啥好呢?辫子姐说,常山南坡是丘陵地形,种植作物浇水十分不方便,“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也没有树。”大家都把这里叫做“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想着柿子树不怕旱,于是第一年她便种了柿子树。

“没有水,我们就自己挖,像脸盆大小的一个泉眼,挑着扁担存水、浇水。”

“没有电,风力发电机在山脚下也不行,最后装了太阳能板发电,总算能有个照明。”

难是真难,但老天也没给面子,2万棵柿子树只活了7000棵。辫子姐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出在种植技术上,于是她开始积极参与农民培训,辗转各地学习取经,先后参加了省内外新型职业农民、旅游综合体、种养栽培等50 多期培训。

通过在上海交大“头雁”项目等培训中与专家教授的交流,辫子姐慢慢意识到了选择优良的品种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许多具有实践性的农文旅融合案例。这让她不再抱着当初“试试看”的心态,而是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个能够带着农民富起来的样板。

有一次参加培训时,辫子姐接触到了“矮化密植”种植模式,具有占地少、管理方便、收益高的优势,她便在农场引进了一小部分进行试种。当时的矮化密植苹果苗一棵高达100多元,是普通树苗的10倍,而且对种植者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光是学绑竹竿,就去烟台学了好几次。”辫子姐说,虽然培训了种植技巧,但很多细节都要自己去摸索,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调整。

辫子姐忙得起劲,乡亲们却蹲在田间地头瞅着她笑:“这能种出来苹果?”是看笑话,也是观察和学习。辫子姐知道农民都是聪明的,只要看见你能赚钱,他自然就跟着干了。苹果树眼瞅着就要迎来收获,可2019年却又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辫子姐破釜沉舟,把所有的水都保了苹果树,由于坚持生态种植和科学管理,苹果脆爽多汁,本身的香甜气息得以保留,在当年的潍坊市食品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原本的木屋民宿被拆除,20年还遭遇了冰雹,为了给乡亲们发工资,我把市区的学区房卖了……”辫子姐经历的挫折说不完,但在最艰难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也没有离开农场,她想的还是“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待”,一定要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

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辫子姐说,因为不敢冒然委托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在经营方面一直处在自己摸索的阶段,其中走了很多的弯路,也曾经损失惨重。但是经过在上海交大的学习,辫子姐的经营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提升和转变,她意识到优质、生态的产品应该在体现在价格上,同时要做到“会讲故事”。

立足“优质优价”,辫子姐的苹果从开始就卖10块钱一斤,比市场上的价格高出一倍。高价不仅没有吓走消费者,反到成就了“永辉乡间”的品牌,原先不足千元的亩产值已经增长到了2万元以上。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你的产品?”

“对产品的认可来源于对园区管理方式、对人的认可。”“永辉乡间”一直坚持不用除草剂,大量使用有机肥,利用生物制剂做植保和物理防控相结合。让土壤健康恢复到以前的“人吃什么,地吃什么”。种出来的果子有本身的香味,是无可替代的风味,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永辉乡间”长期对外开放,辫子姐也喜欢带着顾客来农场转转,给他们讲解自己的理念和当地的特色产品,遵循自然循环,生态种植之道,吃自然成熟的食物才是真实的滋味。农场的苹果、秋月梨等常常供不应求,霜桑茶、杜仲茶等保健茶也颇受欢迎。

“现在生态绿色的农产品很难找,只要找到了你,他们就不会‘放过’你的。”辫子姐看到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用透明的管理方式和优质的产品征服了越来越多的顾客。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生产效率,永辉农场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实现绿色管理,推广应用无人机植保、遥控割草机果园除草、秸秆反应堆、沼渣沼液利用、太阳能杀虫灯、昆虫性迷向素等技术。永辉农场的主要农产品均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健康”已经成了永辉农场的“金字招牌”,苹果四次荣获潍坊市苹果大赛一等奖,代表潍坊市知名农产品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展。近年来,永辉农场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以自身为示范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成立常山乡村振兴大讲堂,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定制化、特色化培训、各类参观考察,年培训 40000 余人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教育培训田间学校。

“不是最标准的果园,但是最丰富的教材”,这是辫子姐对永辉农场的评价,尽管摸着石头过河遭遇了很多的挫折,但如今看来,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更多的新农人提供了学习的资源,帮助他们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三产融合的本质是需求的延伸。”

采摘、餐饮、民宿……似乎是当下乡村开发的模式化路径,但往往容易出现同质化、空心化,规划建设脱离当地特色的现象。

“大家都在说三产融合,‘融合’二字究竟如何实现?”

“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在需求上做延伸。”辫子姐认为,看到消费者在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关键,而不是割裂地去发展每一种业态。

“例如他来采摘,在园子里逛一逛,他要有地方用餐,同时觉得这里空真好,景色真美,又想留下住一晚上,这就是一个产业链的延伸,它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依托诸城常山风景区的客流基础,以及苏轼在当地书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历史文化,辫子姐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特色美食和民宿,她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划思路。

 “我们一开始就是做烤羊腿,后来觉得应该融入文化。你看,苏轼打猎,打完猎他肯定要吃烧烤吧?于是就给烤羊腿改名为‘密州出猎’。”烤羊腿别家也有,但是“密州出猎”只在常山脚下最正宗。通过借用名人典故,“永辉乡间”与当地的人文背景融为一体,也打出了差异化。

“民宿也是一样,要让他早上起来打开窗,看到的就是一幅画,这样的风景在别处是看不到的。”在民宿的管理上,辫子姐坚持用村里的村民当服务员,即便他们在素质和外形上不是那么“美”,但是大家脸上热情的笑容让游客能够瞬间融入乡间的生活场景。

在辫子姐看来,“软硬相容、表里如一”是关键。三产融合的底层逻辑是要有统一的主题,任何业态都要以当地的特色为基础,让顾客拥有无可替代的体验感,这样才能打破同质化的乡村农文旅,有效带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稳定、持续的内生动力。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再到顾客主动传播我们的品牌,这是一个能够自己造血的生态循环。”辫子姐总结了“永辉乡间”的产业融合模式,它不但改善了乡村的经济水平,还间接挖掘了当地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未来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趋势。

目前“永辉乡间”已经发展至1500余亩,果茶瓜菜,名优特稀品种108种,采摘期长达八个月,深加工产品有八大系列40余种。开发了密州东坡宴、百花宴、百果宴、药食同源养生宴等特色饮食,还承接了农民教育、研学旅行、夏令营等活动,累计承接研学3万余人次,成为 14 家学校定点研学实践基地,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培育名单,研学课程《探秘大自然色彩密码》被录入全国研学旅行权威《研学旅行执业实务》。“永辉乡间”带动就业岗位380余个,员工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农民富了,农村美了,我也算参与解决了‘三农’问题。”辫子姐用行动改变了一座荒山,她常提起村民们拿到钱时脸上的笑容,那就是她前进的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传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上海交大“头雁”项目的培训正是提供一个让新农人学习最新农业知识,新农企共享资源、取长补短的平台。辫子姐的下一步规划也围绕乡村人才,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教授给更多的人。

“任何的企业、任何的事情、任何的项目,没有人都白搭。”辫子姐说,她最骄傲的就是在疫情期间也没有放弃打造自己的团队,让年轻人留下是最要紧的目标。

“但是怎么留住年轻人,这是全国乡村振兴的难题。”

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条件还远远比不上城市,也没有让年轻人立足的岗位。辫子姐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她认为恰恰因为农村是一片“旷野”,才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才能。至今,“永辉乡间”已经吸纳了40位大学生,为农场的管理和规划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他们刚毕业,一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创业,二是容易走弯路。我们农场已经有现成的平台了,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的负担。”辫子姐充分尊重年轻员工的自主性,承担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让年轻人能够在乡村找到自我的价值。

乡村振兴不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代代相传,久久为功。目前的乡村是极度老龄化的社会,老人如何养老是个大问题。辫子姐认为,乡村产业有了接班人,那财富就会逐渐积累起来,通过各种福利制度来解决养老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传承这件事上,辫子姐特别“看得开”,她说:“我不一定要把企业传承给我的孩子,谁有能力,谁有想法,谁就应该去做。”她把在“永辉乡间”工作的年轻骨干都当做接班人来信任和培养,倾囊相授,只为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某天晚上,辫子姐和女儿在家里聊天,她说:“忙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回农村种地了,跟你大娘、大爷他们一样。”

女儿却说:“不一样,他们既没有改变自己,也没有改变他人,但是你做到了,你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很多人。”

正如辫子姐所说:“我以前的小目标就是改造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人们从树上摘下来的东西就敢吃;然后是带动周边的百姓一起致富;再下一个目标就是培养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在这个平台上策马奔腾。”

其次,她还希望能够依托上海交大“头雁”项目的平台,在国家政策和品牌建设方面得到更多的指导,突破目前的模式和规模,把“永辉乡间”建设成为更加有影响力的农文旅品牌。

十四年如一日,辫子姐用不变的信念来改变乡村,带领村民靠产业致富,带给年轻人拼搏的勇气。这就是“头雁”的使命,也正是这股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让日子像田地间的果实,一年比一年更甜,乡村振兴的事业一年比一年更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