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知产领域恶意诉讼备受关注,最高法:严厉打击,规范权利行使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2024-02-22 13:23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中国 >
字号

知产领域恶意诉讼备受关注,最高法将继续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引导规范权利人合法行使权利。

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士介绍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运行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挂牌办公,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最终落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法庭共受理案件18924件,审结15710件。

诚信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一级高级法官周翔表示,在知识产权领域中,虚假诉讼相对不多,但是近年来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诉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法院受理的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一审案件的数量,从2022年的74件增长到了2023年的152件,增长了105.41%。

周翔认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诉讼,一般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打击竞争对手,二是为了获取超过其知识产权本身价值的赔偿利益。具体在专利权行使方面,恶意诉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知道专利权已经不存在,比如专利权因为欠缴年费而被终止,却依然提起专利侵权诉讼。二是将别人已经在先生产销售,在市场上公开销售产品的技术方案恶意申请为专利,之后对其他的市场经营者提起专利侵权诉讼。三是在已经有在先生效判决确认不构成侵害专利权的情况下,以相同的专利针对相同的被诉侵权行为再次提起诉讼,或者是双方的纠纷已经得到了实质性化解,却再次起诉。

知识产权领域的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周翔表示,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诉讼属于较为严重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对于对方当事人会造成影响企业股票的正常上市发行融资,可能会导致对方的产品不能上市或者是下架、滞销,或者导致对方当事人被迫参加诉讼,付出相关的合理开支等直接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对方当事人商誉、发展机遇、市场领先地位等间接损失。二是可能会导致跟风仿效,严重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三是挤占了本就十分紧张的司法资源。

澎湃新闻注意到,针对相关问题,最高法在2011年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时新增了一类案由:“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为因恶意诉讼蒙受损失的被告提供了专门的诉讼索赔途径。

周翔表示,2021年6月,最高法发布了《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被告以原告滥用权利为由请求赔偿合理开支问题的批复》,通过这个司法解释的发布,进一步规制了知识产权领域恶意诉讼的行为。

“去年,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三起案件中让恶意诉讼或者是滥用权利者承担了不利的法律后果。”周翔说,此次典型案例中的“靶式流量计”实用新型专利恶意诉讼案,法庭首次判定了构成恶意诉讼并判赔,彰显了倡导当事人遵循诚信原则、不得滥用权利的司法导向,“法庭将继续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的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行为,弘扬诚信价值观,引导规范权利人合法行使权利,促进社会的诚信建设”。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