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用一米的身高,重新看待设计与自然

2024-02-27 16: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个“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一言一吾i-Talk旨在为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更多音视频新栏目即将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

用一米的身高,重新看待设计与自然

编者按:

试想一下,用一米的高度重新去看这个世界,你的眼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2024年的广州市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邀请建筑师、艺术家透过他们眼中的“自然、儿童,与快乐”,在地打造7大创意装置。在这个夹在天空与植被的无边乐园中,探索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大人与儿童在人工与自然中同频共振,美育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所在,设计融入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连结悄然发生。

「一言一吾i-Talk」受邀主持此次自然艺术季创作者论坛,邀请此次展览的创作者们通过“美育与想象力”“自然”“设计反哺”三个关键词一起探讨“为儿童设计”的话题。

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论坛与现场

点击观看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视频

“美育”这个事情可能不用太多的“育”,

释放自己的一部分天性就可以了。

展览艺术家暨论坛嘉宾

何崴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创始人

陈国栋

無名营造社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徐迅君

蘑菇云设计工作室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杨小满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

广东省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委员

张小川

“xiaochuan 小川”工作室创办人/

国内知名首饰艺术家

李伟斌(柠檬力)

自由艺术家/跨领域设计师/策展人

米笑

扉创办人

论坛主持人

朱丽康

一言一吾i-Talk 创始人

论坛摘要

01 | 美育和想象力

i-Talk:今天在现场我们看到了各种天马行空的艺术装置都是为此次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量身定制的。先来问问各位艺术家们,你们在作品中想给小朋友们,呈现怎样的想象力?

李伟斌:作为一名曾经的广州儿童,我对广州儿童公园印象很深,这里有一个大象滑梯,给我们小时候非常美好的回忆。儿童时期的美好回忆,往往没有很复杂的东西,那些一眼看得到、抓得住眼球的,就能让他们感兴趣。

这次我们用几百顶安全帽做了一只亮眼的大柠檬。安全帽是极为普通的物件,但我希望通过物件的组成方式,让儿童可以看得到,原来世界的构成,美的构成,它可以通过一些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创造出来。

作品简介 | 李伟斌(柠檬力)《宜母子之光》

柠檬又名宜母子。清代李调元的 《南越笔记》载述 :“黎檬子,一名宜母子,似橙而小, 二三月熟,色黄,味极酸,孕妇肝虚,嗜之,故曰宜母。”以黄色安全帽组成的大柠檬顺应草坡而生,如同安全包裹的母体,而伞型的柠檬片透下温暖安逸的阳光,这是亮眼而柔光的爱。

徐迅君:小朋友都非常高敏感,他们到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岁的时候,那点直觉非常的珍贵。我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被很多规训的东西困住,要回到那种甚至没有什么逻辑,或者说所见即所得的直接当中。

所以当我来到儿童公园的场地,既然前身是机场停机坪,我们不如做一个可以飞起来的(甜甜圈)。我们特地在甜甜圈里面加了RGB的灯光,晚上可以有演出的氛围。

作品简介 | 徐迅君《巨甜甜》

小时候的白日梦里 ,总有一个个巨大的心爱之物围绕身边——在棉花糖云朵上飞行,在巧克力的河里漂流……这次,我们准备实现其中的一个梦:巨甜甜。巨甜甜是一个直径十米的悬浮甜甜圈飞行器,下面有个斜斜的月亮小剧场~~“准备好了吗?巨甜甜带你飞”

何崴:我们作品《树·间》原发于场地里的那四棵树。四棵树正好组成了一个矩形,枝杈互相交织像舞蹈一样,有茂盛的生命力。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在看到地上树影斑驳的一瞬间,一下就让我安静下来了,可能是有一个特别的气场。所以我们想就做一个作品,它是从场域里边长出来的。我们用了四面墙把四棵树围起来强化它。人工的东西和自然的4棵树组成在一起共同完成这个作品。

外墙往上悬浮,留了60公分给小朋友,也许他们会选择从下面钻进去玩。而墙与墙之间又开了4个角,大朋友也可以慢慢地进去。外立面用了朴素的原木材,里面用阳光板来做了纯白的空间,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树上。我们还做了一个地台,可以躺在上面,或者是打个滚,小朋友可以在这蹦蹦跳跳的。

作品简介 | 何崴 《树·间》

艺术家利用四面墙围合场地中原有的四棵树,形成一个独自空间。空间既回应了初始棚屋的原型,又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对话的场域。观众进入此地,可站、可坐、可卧,可以安静的凝视树叶的飘落,光影的交替,小鸟的鸣叫。在观看自然的同时,也在观看了自己。

i-Talk:关于孩子们美的教育,除了在美术课、音乐课上,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公共设计中,可以为下一代准备的?

杨小满:或许孩子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每位设计师、艺术家的意思,但是如果他们能够从中发现新的观察角度及可能性,这个就很重要。

我这次带来的作品可能跟在座各位老师的不太一样,它有一个种植和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反而是这个作品最核心的部分。我跟小朋友一起种植的时候,小朋友也会跟种子说话,问你喝水喝够了没有?什么时候你能长大?你多久能长高?我觉得这是只有在种植的过程才会有的一种连接和体验。所以我希望这个方式能真的给小朋友带来一些所谓关于幸福的教育,而且他们把幸福的字种在地上,然后看着他们长起来一样。

作品简介 | 杨小满《幸福的元素》

多年来,探究幸福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和诗歌的主题。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光合作用的实践计划,让小朋友们认识自己与自然、土地的联系。这个项目同时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参与种植,在作品中自由漫步、播种、奔跑,以及,待作品“成长后”,用小手去触摸那些代表着“快乐与爱”的方程式……

徐迅君:我觉得其实对孩子是培养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心起来的能力,小孩的可玩性本来就很高,玩个沙子就能玩半天。所以我觉得“美育”这个事情可能不用太多的“育”,释放自己的一部分天性就可以了。

徐迅君和小朋友共同探索作品《巨甜甜》

02 | 我们共同的自然星球

i-Talk: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把自然和艺术作品和谐共融,引导小朋友去和自然相处呢?

米笑:如何让小朋友能够认识到尊重自然生态,我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觉得我们就是一棵树,我们就是那棵葱。因此在作品《会跳舞的玩具屋》里,我们打造了一个水池,那些肥肥胖胖的蒜头在水池里玩碰碰船,小朋友看见的时候能够代入,好像我就是那个小胖子在水里玩。我们还给那颗一直在长的小葱立了一个量身高的尺子,因为在发育期的小朋友经常会被家长拉过去,量一量1米05,明天1米06……这样人会很容易和植物之间发生共情,我们身边的自然其实跟我们人类是一样的有生命的,我想这样他们就会真的去爱护珍惜。

米笑作品 《会跳舞的玩具屋》

米笑作品 《泮塘五秀游船河》

以上只是我们作品第一期的呈现,它所释放的信号是我们对最后《会跳舞的玩具屋》整体理念——出于对现代建造业的反思,我们希望整个玩具屋所有拆下来的部件都能被重新再利用。那些凳子和展览器具,是用很简单的方式,比方说上螺丝、用G型夹,只要一松开,它就是变回一个原材料板或者棍子,但是它现在可以组织起来变成凳子、桌子,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废弃。在工作坊和展览里面所用的材料都会在下一期有新的呈现。

作品简介 | 米笑《会跳舞的玩具屋》

这是一座会跳舞的房子,拆除的旧物重构再生成一座与自然共舞的建筑。这是一个游乐场,小朋友通过互动游戏让建筑外表皮动起来,与自然共呼吸。这是一座生态学校,大树、绿地、河流就是自然课堂。一个房子,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玩具!

张小川:因为我喜欢种植物,当我的植物长得不好的时候,或者梅雨季节,我就会发现里面会长小蘑菇;又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小鸟的到来传播了各种不一样的种子。我们现在身处的公园是人为打造的,但是其实我们现在眼睛所看到自然和真正的大自然之间还隐藏了很多,一些你可能看不到或者说你暂时还不知道的小自然。

张小川作品 《生生不息》

所以当时在我来了儿童公园看现场,听了领导跟我介绍,他们特意辟了一个区,各种各样的植物可以把鸟引过来,我当时就特别感动。其实我之前创作作品经常会想的比较拐弯,这次我却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我当时就把小时候对于蘑菇屋的情结,包括长大以后对蘑菇的观察,直接用在这次这个作品上,所以你们看到的作品“竹荪”它就是一种蘑菇。这次的作品不一定是一个结果,它可能是引起不同的大朋友小朋友的一种更深入的想象,或者说更深入的挖掘。所以不如把它的真名写出来,小朋友可能更容易去寻找关于它的知识。

作品简介 | 张小川《生生不息》

大自然里有很多“菌类”和“蘑菇”,想让人感受到一点看不见的“小自然”,而“生生不息”正是将它们扩大到草地上,与周围的环境中搭配,引起孩子们的好奇与思考。装置高大轻盈,小朋友可接近空间玩耍。

陈国栋: 我的小孩7岁,我记得前年在一次旅行的路上天很黑,因为他对建筑很感兴趣,我就问他,我说你觉得什么样的建筑是最好的建筑?然后他跟我描述说:一个好的建筑就是能够很好地,很安全地去保护人居住的一个房子。然后他讲完这话之后,他停顿了接近一分钟,他说:爸爸不对,房子不仅仅是给人住的,也是给小动物住的,给昆虫住的。这个事情对我影响很大,尤其去年我们在上海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我们也发起了一个项目叫居住学校。现在这几年业界很多在反思我们当下的都市建设,尤其是我作为建筑师的一个立场,我觉得建筑师是破坏性挺强、欲望也很强的一种职业。

陈国栋作品 《瞧!这是一个大屋顶》

那么在100多年前还没有建筑学这个专业之前,人类如何跟自然打交道,像地方性的建造,它非常和谐的能够跟自然对话,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

所以我特别希望小朋友能够通过一个小小的物理空间,让他们能探索更细微的观察,去跟它的周边生存的自然环境里的万物来去对话。

陈国栋作品 《瞧!这是一个大屋顶》

i-Talk:其实儿童公园这些艺术装置,不仅是包含艺术设计与自然之美,还有,在人的社交、行为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改变。想问问艺术家们,你们观察到小朋友们在作品前的反应是什么?

李伟斌:为什么挑在这块场地?那时候我就发现小山坡当通常只有一家人会在上面坐着,然后山坡的底下都不会坐人的,很奇怪。后来我把“大柠檬”放在上面之后,下面都坐满了人。

大家可能会觉得只有一个山头的时候,一个人占了,大家都不会再去。反倒有了一个背景,大家感觉好像有了个靠山,然后彼此会相处得更加自然和谐,都会全部盘在那里。

李伟斌作品《宜母子之光》

张小川:我觉得这种同频其实并不是说只针对孩子,因为我觉得儿童公园,除了孩子还有大人在。这种对于父母的关注和引导,其实也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所以这种同频我认为是大人小孩都会产生这种共振的。

张小川作品 《生生不息》

03 | 孩子也是我们的设计老师

i-Talk:在场各位都从事各个不同门类的工作和研究,想请问你们,当受众主体是儿童时,跟成年人相比,做建筑设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陈国栋:旁边这个像一个屋顶一样的小构筑物,它是一个我们尝试的以小朋友的心理身体尺度来去在空间上面如何发生一些交互。因为我们长期待在西南地区做一些地方性建造,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一些木结构建筑,所以这次首先我们希望小朋友们体验木工建筑,因为在广州小朋友们很难得可以去触摸到一个木结构建筑。我们也尝试着回到我们的童年,能不能小朋友们可以“上房揭瓦”,然后可以在屋顶玩。

陈国栋作品 《瞧!这是一个大屋顶》

我们的动线做的还比较丰富,因为在它的后边有一个门口,可能以小朋友的身体的尺度装进去,然后里头会有各个平台,然后又能够去接触到土地,里头有攀爬的捉迷藏的空间,然后又有一个类似像小烟囱一样的,可以爬到屋顶,然后变成一个滑梯滑下来。

小朋友在大屋顶的烟囱上游玩

我们其实最想要表达的是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认知,在这个星球上面,除了我们人类之外,我们是以万物共居,包括小草、蚂蚁、小动物,所以我们的设定里头像底下是没有占用这个土地,也有一些小的孔洞,可能猫也可以爬进去。我们是以所有的物种住在一起,相互尊重的一个状态。

作品简介 | 陈国栋作品《瞧!这是一个大屋顶》

建筑师以童真的语气邀请前来观展的小朋友与木房子“一起玩耍”。作品以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民居屋架作为原型,只保留大屋顶直接落地。从而形成大人们进不去,小朋友却可以游戏的空间。当小朋友在大屋顶上或内部玩耍时,会产生多种与屋子结构对话的行为,这样“大屋顶”的内部空间及视角便是只属于小朋友的“小小世界”。

i-Talk:除了我们成年人为孩子做设计,其实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充满想象力的部分可以反哺我们。想问各位嘉宾,有没有过从孩子身上学到新事物的经历?

何崴:肯定有,这些年我一直在偷偷抄袭我们家小孩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看他从小画画、写字,你会发现其实这种拙气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就偷偷学着他的方式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前几年我们在河南的一个项目,我还滥用职权把他4岁多画的搬到了那个项目里面,和当地乡村的孩子在地上画画的东西搁在一起,让他也有一种自豪感。我觉得孩子们充满了创造力,作为艺术家其实要保持一个孩童的心态,才能往前走。

何崴与作品《树·间》

杨小满:我可能会换一个词,因为“学习”这个词总让我觉得很“正式”,而过程中获得的,又不只是“学习”的成果,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包裹在一起。我觉得跟小朋友的关系,可能就是一个陪伴的关系,大家一起成长,然后一起去观察世界,一起去讨论。

杨小满作品《幸福的元素》

陈国栋:小孩给予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其实我这一两年一直想这个事情,后来我可能得到一种答案:就是回归到了人类最本真的一个状态。小朋友跟花对话,跟鸟对话,我们觉得很美好;如果我们大人去跟鸟对话,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一定是脑子有问题。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他是真正的在人类最初的时候,以友好的姿态能够给予这个世界一种尊重,对这个世界的万物,是以一种平等的状态去对话,我觉得太酷了!

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现场嘉宾合影

后记 | 策展人眼中的自然艺术季

策展人:(左)彭永坚(彼得猫)(右)李伟斌 / 柠檬力文化

2024年的广州市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作为第31届广州园林博览会的分会场,是城市公园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继2023年在广州云道策划的自然艺术季之后的全新尝试。这个关于城市多元创生的策展构想,得到了广州林业与园林局的大力支持,还有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全方位协作。

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主海报

的确,在儿童公园这个城市公园场景下进行美育浸润的成长型策展,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面对孩子,这样就有别于我们以往的策展概念。我们定了“筑建美育”为主题,目的是通过设计提升孩子的亲绿性,让公园回归日常使用和艺术实践。这次邀请的7位參展集合体,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文化和地域背景,分别透过建筑、设计、艺术等多元叙事的角度,以富有趣味的形式打开亲近自然的艺术体验且赋有快乐的美育关照,由此来塑造我们的城市自然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新的文脉、新的参与形式、新的想象。

策展人彭永坚(彼得猫)在现场讲解

接下来在具体行动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何崴的《树·间》,让我们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懂得走进自然时,自然而然就找到了心中的美。陈国栋的《瞧!这是一个大屋顶》,让小朋友们实现了“上房揭瓦”的梦想,同时感受到大人身体尺度无法体会到的乐趣。米笑的《会跳舞的玩具屋》和杨小满的《幸福的元素》属于与其教化不如孵化的自然滋养设计。前者在改造空间的不同进程中,与孩子通过自然工作坊去理解房子随风而动的本质;后者在园内的草坪上,与孩子一起动手进行吸收空气雨露的光合作用,都是带有诗意的孵化行为,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何崴作品《树·间》

当看到徐迅君的《巨甜甜》时,感受到设计带着浪漫感性的同理心和解放天性的灵感。而两位本地设计师张小川的《菌世界·黄裙竹荪》和李伟斌的《宜母子之光》,从地方环境的童年记忆连接到可见可触的植物生态,设计成了连结轻盈想象与创意激发的纽带。

徐迅君作品《巨甜甜》

我们看到上述亲近自然的设计,作品本身置身于城市的自然环境中,都是打开式的,是体验式的,参与其中都能够得到变化所带来的喜悦,都是有见地地提出生命教育的乐趣。儿童的美育并不是终极的结果,成长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我们所理解的自然,是为环境注入艺术,艺术融入快乐,连结这两个领域所呈现出來的,就是美育的意义。

陈国栋作品《瞧!这是一个大屋顶》内部空间

也许,对于自然艺术季,我们希望交给肩负未来的孩子们并不止于儿童公园这个场域,而是籍此催生城市公园延续发展的种种可能。升级城市公园的功能,激发城市公园的活力,塑造多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場景,究竟以何种态度来想象我们的城市远景,这也是我们在这次策展中的反复寻思。迈出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和第三步。在这个城市里,在这块土地上,在小朋友的心里种下艺术的种子,扎根成长,期待我们下一次的再遇。

END.

出品方

监制:朱丽康

撰文:Christa

策展人后记:

彭永坚(彼得猫)

排版:余家怡

图片来源:

广州儿童公园自然艺术季主办方

视频来源:柠檬力文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