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冻雨过后,要检视城市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死角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4-02-27 16: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冻雨再上热搜。

2月23日,苏州工业园区一高架遭遇冻雨,道路结冰,致多车相撞。春运期间,武汉等长江沿岸城市也遭遇了罕见的冻雨灾害。沿途大量高铁取消,自驾返乡者也被困高速数夜,造成不小经济损失。

这次冻雨灾害面积之大,时间之长,在高铁、高速、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当下,新一代基础设施的脆弱也逐渐暴露。城市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减轻灾害对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非传统冻雨地区也可能受灾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随着北极地区增温,中低纬度间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兜住”极涡内的冷空气,更容易在北美和西伯利亚这种大陆面积较大的地区一次次“崩溃南下”。

如果“崩溃”较早,会形成极端的寒潮,就像去年11月左右东北遭遇史上最大暴风雪,牡丹江“一夜回到宁古塔”。但如果“崩溃”较晚,撞上2月左右南方的回南天,则非常容易形成雨雪在长江流域拉锯。

冻雨是气象灾害,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分布,在过去更多因为逆温层的存在而产生。南方高海拔山区容易形成逆温层,所以贵州、湘西等地每年都会有冻雨灾害预警。然而,武汉和苏州皆地处平原,出现冻雨实属罕见。

这导致武汉和苏州措手不及,同时也让人意识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冻雨灾害有增加趋势,并将影响到通常不会冻的平原。

冻雨、冰粒、雪等形成的气温条件。图片来源:上海市天气新浪微博。

“早预判,早预警,早发现,早铲除”

目前全球应对冻雨的措施都是“早预判,早预警,早发现,早铲除”。

首先,对于没有经验的省市,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交通和物流的通畅。例如河南对冻雨降雪天气的响应十分迅速,创新使用农用机械旋耕机上高速铲冰除雪,应急预案十分硬核。

其次,对于冻雨预警详细的解释和细化的应对措施也十分必要。去年12月,德国也出现全国冻雨预警的罕见状态。德国气象局率先发出路面湿滑的风险警告,提醒大家“积雪融化的夜晚往往伴随着冻雨”,并且给到了受影响的地区名单,方便各州和市政府早早准备。

苏州也在2月22日晚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但由于预警没有详细的解释,也没有向市民科普应对措施,市民仅凭本地经验不知道怎么应对,出现“应激性宕机”

苏州在冻雨交通事故前一晚发布的预警。图源苏州气象新浪微博。

最后,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灾后应建立防御机制。对此,可以参考上海2016年雪灾后的全城水管包覆和后来的防冻预警工作。2016年上海很多水管被冻住,很多市民只好搬到酒店暂住,全城酒店客满。其实,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水管冬天包稻草是常见的防冻措施,由于上海缺乏应对冷冻的经验,造成较大的受灾面积。

但好在上海积极吸取教训,次年,居住区便纷纷给水管包海绵外套。后来,每遇有寒冷天气,不少上海居委会都会有相关传达,例如“大家尽量水龙头开着小水,不要让水管结冰”“如果谁家水管结冰请到门卫室接热水,热水管够”,让全城从上到下都有了防冻意识。

新基建脆弱性暴露,不能放弃多样性

今年如此大规模的冻雨,暴露了以高铁为代表的基建和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交通模式的脆弱性。

由于高铁和新能源汽车的运行依靠电能保障,冻雨容易造成列车失去电能供应。同样在冻雨的威胁下,依靠柴油获取动能的普速列车对雨雪天气适应性更强。今年春节,因触网结冰而困在高铁上的网友看到旁边绿皮车慢悠悠开过时,不由得产生了羡慕之情。

因此,在未来的高速交通系统和新能源交通的设计上,需要留出更大的灾害冗余和续航时间,必要时也需要水运等传统模式,让多式联运的策略向客流上倾斜,而非为了一味追求“先进”“效率”而采用单一思维,放弃多样性。

这次的冻雨危机,对城市管理系统提出要求。哪怕是非传统灾害发生地,仍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还需要市民村民的动员机制加以配合,堵住死角。

除此之外,城市之间也需要互相协同。

就像华北地区在秋收时分,山东出机械,河南出钱,收割机可以从山东一直工作到河南,冰铲车这样的救灾基建也需要类似的联动机制。例如一些设施不够的城市可向北方重工业城市借助可用于铲冰的机械。未来或可期待机械工业发达的地市在出现冻雨预警的时候便开始应急准备,第一时间派出铲冰机团队前往最先受灾的周边省市应急。如果出现大范围冻雨,则通过公路一路向更远的地区铲下去,同时留有一部分机械团队在高速上应对反复结冻。优先保证物流和交通的通畅,也让更大范围都能享受到联动的救灾和保障措施。

    责任编辑:戴媛媛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