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访谈】揭秘“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河北经验快来围观

2024-02-28 1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2月2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邀请重庆市人社局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处长王军国、河北省人社厅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副处长张帅、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崔艳对“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工作”展开讨论。

圆桌对话

急需紧缺人才通常是指用人单位急缺、短期内需要组织招聘,且区域内市场供给不足的人才。近期,天津、陕西、湖南、安徽、青海、广西等多地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吹响人才“集结号”。这是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在人才就业领域的具体投射,也是各地完善长效育才机制的应有之义。当前,各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工作开展情况如何?目录折射出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哪些新动向?有关部门还应推出哪些工作举措,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协同适配、一体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嘉宾

重庆市人社局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处长 王军国

河北省人社厅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副处长 张 帅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崔 艳

01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营造人才高效配置的良好生态

记者:近年来,多地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着力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王军国: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立足地区发展实际,指导地方人才科学布局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并建立数据库,可以为有关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企业和人才搭建对接平台。此外,还可以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为人才的求职就业,为用人单位引进、培育重点产业人才,为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张帅:2019年以来,河北省人社厅建立健全人才需求动态预测发布机制,聚焦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情况,连续编制发布5期《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这是人社部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务实措施,是新区人才需求的“显示器”,是新区人才培养的“导航仪”,是推进新区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催化剂”。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才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作用。编制发布《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人才供需动态平衡,提升雄安新区人才工作效能。二是有利于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区域加速聚集。近年来,国家、河北省和雄安新区都陆续出台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北京疏解转移人员的支持政策,河北的建设发展已初步形成集聚、吸纳和留存人才的优势。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可以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求职应聘、提升专业能力提供精准指引。三是有利于提升区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依托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举办人才交流会,可以实现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崔艳:近年来,各地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着力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是健全人才流动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这是促进人力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是各地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和人才流动的“风向标”。各地立足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现状,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分析和目录编制发布,进一步推动人才政策落实完善,促进人才供需对接,优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合理流动,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急需紧缺人才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政策和服务。同时,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加快建立健全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能够有效缓解紧缺人才供给难题,满足相关行业发展的急迫需求,对于营造人才高效配置的良好生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02

招才引智新招频出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记者:各地区发布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有哪些特点?折射出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哪些新动向?

崔艳:当前,各地区发布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行业分布上,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主要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地重点发展产业。二是人才类别上,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智能制造、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突出。

一定程度上,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折射出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外,从近年招聘数据看,伴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就业新增长点不断增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就业人员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就业意愿持续提升。

记者:您所在的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军国:近年来,重庆市加快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始终坚持“川渝一盘棋”,不断加强成渝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人社局、四川省人社厅共同开展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工作。经过系统组织、培训发动、行业统计、入户收集、大数据比对、数据分析、系统研究等环节,已连续两年编制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此外,重庆市还制定发布了《重庆市紧缺型数字金融人才目录》,大力推进数字金融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机制建设,加大紧缺型数字金融人才吸引力度,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同时,重庆市锚定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聚焦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目标任务,用心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2023年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308场,共引进人才7.4万人。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2023年引育卓越工程师1.2万人。深入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新建技能人才平台281个,全市技能人才达到530万人。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上线“渝才荟”一体化服务平台,汇聚360万条人才数据信息,集成全市351项人才政策。全年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44.6万人次。

张帅:5期《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共编入发布雄安新区1862家用人单位、9180个岗位、5.6万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人才需求总量连续四年实现快速增长,逐步构建形成了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动态数据信息库,为雄安新区制定人才发展政策和开展招才引智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对引导海内外各类人才向雄安新区有序集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目录逐步成为各级部门制定人才政策的数据参考和开展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要依据。

为推动《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挥更大作用,河北省人社厅还配套打造了“雄安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活动。自2019年以来,五届大会共组织新区800余家单位参会引才,发布人才需求岗位2.2万个,邀约发动19万人次线上线下对接洽谈,3.5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疏解发展提供了充分人才智力支撑。同时,河北省人社厅还会同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策划了百所高校进雄安、雄安人才直通车、雄才进行时直播带岗等人才服务活动,最大程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03

让人才放下行囊成就梦想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记者:下一步,您所在的地区将如何发挥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作用,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

王军国:重庆市将继续利用好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围绕“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建强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队伍,不断做大人才总量、做优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打造创新生态,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健全引才引智体系。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深化荐才引才奖励制度,高质量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300场以上,推进海外引才提质计划,形成联动聚才体系。二是提升人才培育质效。体系化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迭代升级博士后支持政策,制定促进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实“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实施巴渝工匠高精尖缺“十百千万”项目、“产业根基”工程、“加‘数’成长”计划、“陆海领航”行动,全年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高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高质量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开展中国技能走向“一带一路”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能品牌赛事。高水平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巴渝工匠”杯等系列赛事,协同推进竞赛金牌变技能品牌、产业名牌。

张帅:一是做好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在人社部指导支持下,持续做好《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工作,围绕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编制发布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人才需求目录。二是搭建人才交流引进平台。举办雄安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万名海外学子雄安行、万名博士雄安行、科技·人才·创新周、雄安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国聘行动雄安高质量发展专场、雄才·蒹葭活动等各类人才活动,打好以会引才组合拳。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落实好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雄才十六条”等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级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引入和建设一批人才载体、人才驿站和青年人才活动创意空间,积极让人才在雄安新区放下行囊、成就梦想。

记者: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有关部门在做好急需紧缺人才工作方面还应推出哪些举措?

崔艳: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当前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是加快完善急需紧缺人才长效育才机制。着眼新产业新业态和未来“新型劳动”需求,实施国家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培养高精尖领域的复合型、跨领域人才,释放现有人力资源红利。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和引导企业用好用活教育培训经费,积极培养本企业需要的紧缺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探索共建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校企合作,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平台和智力支撑。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国际前沿为导向,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文理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培养掌握相关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进一步完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人才政策制定与紧缺人才需求的衔接,做好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精准化服务。建立健全急需紧缺人才资源库,设立人才预警线。三是积极营造急需紧缺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急需紧缺人才发展制度和相关治理安排。建立健全和创新急需紧缺人才的使用、引进、评价、激励等制度,如放宽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落户限制,制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支持和鼓励优秀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引导和搭建急需紧缺人才跨界融合交流平台,促进人才、资本和产业互联互通。

原标题:《【访谈】揭秘“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河北经验快来围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