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策速递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有关兴安盟内容摘录

2024-02-28 22: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构建“三纵三横”旅游通道

中横通道。东起珲春,经延吉、吉林、长春、松原、白城、乌兰浩特至阿尔山。以长吉珲通道为基础,以长珲铁路、珲乌高速为纽带,以延吉朝阳川国际机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松原查干湖机场、白城长安机场、乌兰浩特义勒力特机场、阿尔山伊尔施机场为支撑,推进中横通道与北横通道联动发展,叠加放大旅游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旅游产业走廊。

(二)打造“三圈两带”旅游板块

草原森林旅游核心圈。即乌兰浩特—阿尔山—海拉尔—根河—漠河—加格达奇—齐齐哈尔—大庆—乌兰浩特。以草原、森林旅游产品为特色,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提升机场、铁路保障能力,提高旅游接待设施品质。

边境开放旅游带。即丹东—通化—白山—延边—牡丹江—鸡西—双鸭山—佳木斯—鹤岗—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以边境游、跨境自驾游为特色,贯通边境旅游风景道,打造G331国际自驾旅游线路。

(三)优化旅游城市空间布局

重点旅游集散城市。包括丹东、朝阳、营口、锦州、吉林、延吉、通化、松原、牡丹江、黑河、齐齐哈尔、大庆、通辽、赤峰、海拉尔、乌兰浩特等重点旅游集散城市。增强集散城市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空、铁路运输能力,提升与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通达能力。

(四)加快提升铁路交通服务水平

打通省际省内旅游交通关键节点,加强骨干线路衔接,形成地区联通、全国通达的快速客运网络。以优化区域铁路交通连接为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增开旅游列车,以市场化方式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城际和市域(郊)列车,优化配置旅游枢纽城市、重点旅游集散城市、特色旅游城市、特色旅游目的地列车班次,提高铁路站点交通换乘便捷度。(优化配置旅游列车班次,根据市场需要推动开行桓仁、宽甸、新宾、鲅鱼圈、东戴河、长白山、查干湖、松花湖、集安、伊春、亚布力、五大连池、加格达奇、漠河、五常、呼伦贝尔、满洲里、阿尔山·柴河等重要节点的旅游列车。)

(五)全面形成高等级旅游公路网络

推进重点旅游城市高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强国省道路网改造提升,打通“哈亚雪长”黄金旅游线路,提升呼伦贝尔—根河—漠河—塔河—加格达奇等道路等级,增强普通干线公路网通行能力,打造全域无障碍通行网络。加快推进“G331沿边旅游公路”改造工程,扎实推进“滨海2号”公路建设。加快满洲里、阿尔山、室韦、额布都格和阿日哈沙特口岸公路建设,完善边境旅游公路交通体系。

(六)提升口岸跨境旅游服务功能

提升重点口岸旅游服务能力,强化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口岸公共卫生防疫能力。提升口岸旅游通关查验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口岸设置进出境免税店。开展中俄蒙朝国际公路旅游客运服务,开展跨境旅游包车业务,建设赴俄蒙朝自驾游通道,完善停车场、加油站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探索实施口岸国际公路旅游客运机动车辆、驾驶人员的互通互认,优化入出境交通工具检验检疫流程。

(七)大力推动绿色旅游发展

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科学发展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化体系。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等广泛应用,提高节能环保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垃圾分类,推进节能节水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以绿色为底色,释放旅游业综合效益,与社区共建共享便捷基础设施、便利公共服务和美好生态环境,带动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升级,推进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支持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拓展自然康养、生态农业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探索建立国际绿色旅游合作平台。建立旅游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实现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监测数据共享。强化旅游绿色发展监管,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禁不符合要求的旅游项目开发,严格限制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类型、发展空间和开发强度,确保不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造成重大损害,相关旅游规划和重点项目应依法依规落实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八)实施特色旅游提升工程

1.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实施冰雪旅游提升工程,提档升级冰雪度假、冰雪运动、赏冰戏雪、冰雪温泉、冰雪赛事节会等冰雪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兼具民俗风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建设一批集滑雪、登山、徒步、自驾、非遗体验、冰雪文化展示等多种体育文化旅游活动为一体的高品质、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持续推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探索开发直升机滑雪等极限运动项目,开发“林海雪原”摩托穿越、山地穿越等冰雪运动类项目,建设世界级高山滑雪极限运动体验胜地。支持举办吉林国际冰雪产业博览会、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亚布力滑雪节等冰雪节会活动。

2.大力发展避暑旅游。依托东北地区温润凉爽的气候资源,引导以冰雪旅游为主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探索发展夏季服务业态,充分发挥现有滑雪场场地和接待设施作用,推出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露营、徒步、野外拓展、滑草等系列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高品质避暑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结合市场需求,大力推进“避暑+休闲度假”发展,提升城镇旅居度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生态康养旅居、避暑度假旅居名城名镇,优先对接京津冀旅居市场,梯次开发长三角、珠三角旅居市场,打造“旅居东北”品牌。

3.积极发展自驾旅游。加快推进沿边旅游风景道、草原森林旅游风景道、滨海旅游风景道、千里草原风景道、辽西文化走廊风景道等旅游风景道建设,因地制宜布设观景平台、停车区、自驾游驿站、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骑行专线、休闲步道系统、绿道系统等,打造生态、游憩、体验、运动等复合功能的自驾游交通网。推出东北地区自驾游精品线路,推动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服务区向高品质旅游休闲、特色餐饮、购物消费、文化展示的综合性复合型服务区转型提升,打造一批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文化彰显、设施配套的自驾游驿站,形成网络化的营地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自驾游和露营地连锁品牌企业,构建汽车房车共享租赁体系,优化网上预订、送车、异地还车服务等功能,形成网络化的自驾游服务体系。

4.有序发展边境旅游。依托界江界河、边境城市和对俄对朝对蒙口岸,创新东北亚跨境旅游开放合作,支持东北地区做强跨境游、做大边城游、发展界江游,加快构建边境旅游产品体系。利用边境特色旅游资源,培育口岸边境观光、异域风情体验、边贸商务旅游等边境旅游产品,发展特色餐饮、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品、土特产加工销售等,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支持边境口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中高端民宿等旅居设施,吸引游客到边境地区旅居生活,引导边境地区由出境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研究设立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跨境自驾游、专列游产品常态化。

(九)加强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建设。

充分利用冰雪、森林、山地、湖泊、湿地、海洋、温泉等资源,推动建设一批主题风格突出、度假设施齐备、配套服务完善、休闲活动丰富、运营管理高效的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引导休闲度假业态集聚化发展。(推动本溪花溪沐旅游度假区、北大湖滑雪旅游度假区、松花湖旅游度假区、伊春九峰山养心谷旅游度假区、鸡西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兴安盟阿尔山旅游度假区等提质升级,建设高品质旅游度假区。)

(十)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大力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伟大精神,重点推进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及鸭绿江断桥景区、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四平市四平战役纪念馆、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哈尔滨市东北抗联博物馆、大庆市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鸡西市北大荒开发纪念地、满洲里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海拉尔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优化提升,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强化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加大“不忘国耻·英勇抗战”“辽沈枪声·解放号角”“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英雄吉林·精神永存”“红色龙江·英雄不朽”“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走近铁人·感受拼搏”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宣传推广力度。

(十一)实施城市旅游更新工程

1.加强旅游休闲城市建设。鼓励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旅游休闲需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合理规划建设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为城乡居民“微旅游”创造条件。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全面营造旅游休闲氛围,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休闲消费旺盛、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城市。(支持沈阳市、大连市、丹东市、本溪市、盘锦市,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通化市、松原市,哈尔滨市、伊春市、黑河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强化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加强旅游休闲城市建设。)

(十二)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沈阳故宫、盛京三陵、九门口水上长城、元上都遗址和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支持东北地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推进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赤峰博物馆等,发展博物馆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升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深入挖掘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传统村落、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培育一批非遗景区、非遗街区。推进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文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发挥节庆展演等有关艺术活动对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品牌艺术活动,建强特色艺术场馆,推出舞台艺术精品,吸引更多人跨城观演、打卡,为人民群众开拓更多有吸引力的“艺术之旅”,将优质艺术资源融入旅游发展大格局。积极挖掘《林海雪原》《闯关东》等文艺作品中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研究推出“艺术作品+旅游资源”系列推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解读,赋予旅游资源更深的文化内涵,使艺术和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旅游演艺提质升级,打造情境冰秀、二人转剧场、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一批精品演艺项目。

(十三)推进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进体育与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培育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打造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新引擎。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航空运动、健身康养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建设一批不同内涵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各地结合旅游市场开展体育活动,重点发展滑雪、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出足球、篮球、排球等竞技赛事,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特色体育活动品牌。支持延边、白山、通化、长白山等地把环长白山、沿鸭绿江和沿图们江单车骑行打造成国际风情骑行运动,支持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地结合开展避暑旅游举办都市马拉松、环湖环城自行车等活动,支持敦化打造环湿地马拉松、冰雪马拉松等赛事。

(十四)推进健康和旅游融合发展

发挥东北地区医疗医药资源富集的优势,推进健康产业和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打造人参、鹿茸、温泉等健康旅游品牌,构建大健康旅游产业链。推动“温泉+医疗”“温泉+康养”等融合业态发展,打造环长白山、环阿尔山、环克什克腾温泉度假产业集聚区,大连—营口—鞍山—辽阳—本溪辽中南冰雪温泉旅游带、长春—吉林—延边、杜尔伯特—林甸—齐齐哈尔等温泉度假产业集聚带和环五大连池冷矿泉度假产业集聚区。

(十五)打造森林旅游产业集群

以东北地区国有林场为主体,将森林培育、生态修复与发展森林旅游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森林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研学教育、康养运动以及道地名优中药材种植、森林食品等,培育森林旅游产业新优势。鼓励森工企业转型发展森林旅游,发挥林业投融资平台作用,用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推进森工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森林生态资源资产化试点,挖掘释放生态价值,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换示范样板。推进仙人桥森林温泉康养基地、长春莲花山森林康养基地等建设。

原标题:《政策速递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有关兴安盟内容摘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