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阿里云发动史上最大力度价格战,平均降价超20%

2024-03-01 1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赵健 甲子光年

降价换规模,能做到吗?

作者|赵健

明确“ AI 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 3 个月之后,阿里云在2月29日发布了最新战略,简单粗暴——大降价、真降价。

本次降价有三个特点:

第一,这是阿里云史上参与产品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降价。阿里云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平均降价幅度超过 20%,最高降幅达 55%,涉及 100 多款产品、500 多个产品规格,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所有核心产品,“没有套路,没有虚招”。

其中,云服务器 ECS 最高降 36%、对象存储 OSS 最高降 55%、云数据库 RDS 最高降 40%,都是云上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产品。降价后,阿里云核心产品价格都击穿了全网最低价。

第二,收益用户群体最广。过去阿里云的降价范围主要集中在头部大客户,而这一次也包含采购额度较小的中小客户。即使只买一台云主机,也会享受同样的价格体系。

第三,首次新老客户共享。阿里云首次让利给客户存量订单的未履约部分,如果老客户的之前的订单尚在合同期内,剩余部分也可以享受新的价格体系。

阿里云借用了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常说的一句广告词——“买得越久/买得越多/买得越早,省得越多”。

在发布会之后,「甲子光年」等机构与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阿里云副总裁、公众沟通部总经理张启,阿里云商业管理部负责人胡晓博进行了进一步沟通,来梳理阿里云大降价背后的战略。

1.谈降价:史上力度最大

问:去年降价和今年这次降价的区别?

刘伟光:阿里云过去降价不只一次,去年也宣布过降价。能够降价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云计算是规模化事业,跟 IT 有很大的不同,规模化能倒逼整个供应链的不断提升与进步;规模化会释放云的边际效应;阿里云有完整的自研技术体系,云上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提升,会释放新的技术红利。这是一个循环效应。

第二,通过我们对市场的研判,其实今天中国很多企业都还没有享受到公共云带来的真正价值,甚至还把云当成服务器资源用,却没有想到云上很多 AI、PaaS 的能力,没有把云变成一个真正实现企业业务升级的战略武器。基于这样的考虑,阿里云希望通过降价加速更多企业上云。

跟之前的降价区别在于,这是阿里云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降价,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核心产品。过去降价当中老客户不能够享受新的价格优惠,今天阿里云也让新老客户同时享受新的价格体系,尤其是老客户未履约完成部分也能够享受到价格红利。产品覆盖面最广,新老客户同享,降价幅度最大,这三个跟过去尤其是和去年最大的区别。

问:这次大规模且全面的降价可能会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

张启: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阿里云年前公布的财报。上一季度,我们的利润增长表现非常好。不过,上次的财报会议上也有所暗示和预告,我们认为可以适当降低利润,将更多的红利回馈给市场和客户。大家可能会问,这是否是阿里云参与短期市场价格战的行为?实际上并非如此。今天的云计算市场商业模式决定了降价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战略。无论是北美市场的 AWS 连续降价,还是阿里云过去的降价,都是为了适应市场。

今年我们实施了最大幅度的降价,目的是扩大规模。因为云计算具有网络效应,我们在全球运营着大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拥有五大基地型数据中心,形成了全球网络。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计算、存储、网络的成本均摊优势会更加明显。我们已经建成的网络,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资源利用率会提高,闲置成本会降低,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大。阿里云是中国唯一实现大规模盈利的云服务提供商,这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进行这样的调整。

问:有哪些技术红利可以支持降价?

刘伟光:中国大部分企业的 IDC 和私有云的利用率通常低于 5%。然而,在公共云环境中,例如在美国,资源利用率可以达到 40%,阿里云能够实现接近 30% 的利用率,这是中国最高水平。这种利用率的显著提升,正是技术能力带来的优势。

公共云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源池,其次是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例如,12306 和其他大型互联网公司在高峰时段会大量使用阿里云的计算资源,这些资源在两小时内就会被释放并供其他客户使用。这正是公共云商业模式的核心,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利用率能够降低价格。这要求我们在技术上实现数百万服务器的实时调度,包括复杂的计费和运营,体现了技术和运营的高度融合。

阿里云在自研架构方面拥有两项关键的技术能力,这些能力也是阿里云与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相比的独特优势。首先,我们非常重视软件与硬件的一体化能力。在云计算出现之前,虚拟化技术会带来额外的开销,而今天的一体化架构能够将这些开销降至零;其次,我们提升了整个业务系统在云上运行的效率,特别是在业务部署方面。我们的云上容器化部署能力和中间件能力,能够帮助客户在业务部署上进一步提升效率。

总的来看,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层面,还是在平台即服务(PaaS)层面,无论是虚拟机还是容器化运营,我们的效果都会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这两个关键点是我们在性能和效率上提升的核心,也是阿里云的核心竞争力。

问:对于不同的官网客户与合作客户,价格体系是否一致?

胡晓博:大体客户我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官网自服的客户,另外就是合作的客户,这两种客户如果是前一类线上直接买是直接生效,后一类会基于合同价格和官网价格比对,选择一个更优的价格。

2.谈公共云战略:观念是大挑战

问:中国云计算的普及度欧美更低,核心原因是价格吗?如何看待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的路径之争?

刘伟光:我想首先指出,中国的 IT 行业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 IT 资产的持有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各行各业普遍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这在云计算出现之前 IOE 在中国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 IT 资产自持的模式,使得企业在转向云计算时面临较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美国的许多企业IT服务是外包的,上云的负担相对较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影响云计算在中国普及的重要因素。

其次,作为云计算的领先企业,我们有责任推动更多企业使用公共云。公共云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我们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加速拥抱公共云,并认识到云计算不仅仅是服务器资源,而是包含更多价值的技术服务平台。我强调,IT 是云计算的一部分,而云计算提供的丰富能力使得企业几乎可以在云上完成所有开发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理念推广到各行各业,包括传统企业、IT 自持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让他们通过使用云服务更快速、高效地运营业务。

张启:补充一个更直观的数据,尽管中国和美国的服务器存量规模相近,但在算力利用效率上存在显著差距。中国的公共云计算能力仅占 28%,而美国约为 60%,欧洲约为 50%。这意味着中国的大部分服务器资源仍然是自持自建的,运行效率远低于云服务。正确的云计算观念在中国市场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教育。

问:关于 IDC 资源和上云阻力,未来是否会通过代运营和代升级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加快企业上云的速度?

刘伟光:中国的 IT 资产和数据中心分布非常分散。客户们普遍认为,将传统数据中心转变为云计算中心的挑战非常大。实际上,这种改造的难度确实很高,因为它不仅取决于数据中心建设时的能力,还受到地区带宽、网络和配电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 IDC 规模庞大,要迅速迁移到云上并非易事。

云计算和 IDC 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我认为,这种互补关系是对客户负责且合理利用已有投资的最佳方式。如果按照传统思路,我们无法实现这种转变。理想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实现同城的能力,以及秒级的切换。因为云中心的建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数据中心升级。在全国每个物理地点建立数据中心时,都需要考虑众多因素。

问:海外云大厂一直维持着高增速,而国内云厂商增速普遍较低,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

刘伟光:首先,我一直强调云计算正处于初期的爬坡阶段。市场上对云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云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但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未来的技术路线,以及企业应选择哪条路线。这是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的主要区别之一。

其次,目前许多客户仍然将云视为服务器资源。许多关于云的文章都基于 IaaS 的对比,而今天云上的 PaaS 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云计算不仅仅是信息化的替代品,它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然而,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整个行业因此遇到了瓶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加速市场普及。

过去,阿里云主要聚焦于互联网领域,深耕公共云。我们在其他市场的公共云战略上并没有太多关注,这也是我们在公共云增长上不够快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调整策略,希望公共云的战略能够覆盖和渗透到更多领域,聚焦更多领域,推广公共云的商业价值。这是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我对市场仍然保持乐观态度。目前市场上有超过两千万的存量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散落在许多线下平台。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采取正确且快速的方法来实现市场增长。因此,今天的降价和战略调整是我们重新获得增速、重回增长轨道的重要举措。

3.谈大模型:仍在初级阶段

问:大模型过去一年如何推动阿里云业务进展?有没有具体的数字?

刘伟光:云计算不仅仅是为大模型提供基础的计算能力,还包括算力和价格的优化、模型的调用以及多种模型的应用。阿里云在云平台上为客户提供了多维度的服务模式,涵盖模型的调用、使用、训练和推理。这不仅是阿里云当前的业务现状,也是其对大模型战略的明确判断。

中国的大模型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许多基础模型尚未成熟到可以商业化推向市场的程度。尽管如此,阿里云正坚定地沿着自己的路线前进,致力于提升通义千问模型在语音、语义、AIGC 等领域的实力,并在垂直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期望更多客户能够在云上利用阿里云的 API ,无论是内部办公还是对外服务的提升,目前这仍是一个起步阶段,但今天没有办法有一个数字公布。

我们非常坚定认为,第一阿里云是我们的价值驱动的,我们非常希望在云上推动推理、训练,不断优化我们的技术架构,包括AI甚至会倒推倒逼网络架构的重塑,我们会不断的优化运算推理架构上。第二未来新收入一定会产生在云的大模型上,这在全球看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我们未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

问:阿里云与Hugging Face比,有哪些差异化的服务?

刘伟光:阿里云在云上构建的模型社区及其模型服务与 Hugging Face(HG)并不完全相同。HG 更专注于模型的评测,而阿里云作为一家云服务公司,与开源组织的性质不同。因此,我们更侧重于支持大模型的多重能力,不仅仅是开发和部署我们自己的通义千问模型。

其次,我们也提供模型训练服务。第三,我们旨在提供类似于 HG 的能力,但我们更希望整合国内外的各种模型,并集成整个供应链,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型生成和工作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许多企业可以利用模型,结合自己的数据,创造出专属的应用。这是我们的定位。实际上,阿里云的大模型服务提供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封面图来自阿里云)

END.

原标题:《阿里云发动史上最大力度价格战,平均降价超20%|甲子光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