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席位爵与品位爵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2024-03-01 13:47
翻书党 >
字号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

李磊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个时代政局动荡、战火纷飞,这个时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中轻逸飘摇的“流风回雪”之姿成为这一时代的底色。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也成为打在这一时代士人身上的标签,最终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质,一直影响至今。本书以嵇康、阮籍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切入,从政治与思想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六朝精神史的变迁,从而理解士人是如何在积极入仕庙堂的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处于山林之间。

《以述代作——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

郭星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汇编体诗法著作的大量出现是清代诗学集大成时代特色最明显的标志,编著者通过广泛汇编他人所撰诗学资料,系统、全面教授初学者诗歌创作方法的诗学著作,也是历代诗话汇编、元明以来诗法类著作和唐宋诗格诗式的综合体。本书分为四章,分别从清人承接前人的发展和创新、五种类型的详尽考述、转录现象的成书过程、精心结撰的体系意识四个方面研究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诗学观念和诗法讲述方式。对此类著作进行全面性的总结、归纳,揭示此类著作的体系建构、材料来源和“以述代作”的编著思想,从而为清代诗学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基础。

《清季权力分野与政局纷争》

邱涛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

清季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以及影响这一权力格局变化的内外因素,是学界讨论晚清权力格局和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晚清权力格局与变迁,传统学界常遵循罗尔纲所提出的“督抚专政”“外重内轻”的观点。本书力图突破传统成说,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消长、民间和下层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西内外互动作为研究路径,以同治、光绪两朝为时间节点,从多层面、多角度、长时段对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动态过程做出具体分析,提出晚清政治权力格局在地方有所分权的同时,清廷通过各种统治策略的调整,仍维持自身的控制力。

《席位爵与品位爵:东周礼书所见饮酒席次与爵制演生研究》

阎步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历史学方法研究礼经中的饮酒位次问题,以窥探早期中国爵制的演生过程和背后原理。作者指出,“爵”本是饮酒器之名,后来又指封爵;“尊”本是盛酒器之名,后来用为尊卑之尊。“爵”“尊”的一字二义,正是早期中国“原生可视等级标识”所留下的历史胎记。作者创制了“席位爵”与“品位爵”一对概念:“席位爵”是在一次次的行礼中“自然”形成的尊卑等级,“品位爵”则是抽象的级别。作者认为“品位爵”系从“席位爵”脱胎而出、发展而来,本书的十余篇文章即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两种“爵”的关系。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王炳文著,浦睿文化|岳麓书社

宋代以来,诸家对杜甫生命历程的划分多侧重后半段,关于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证,以至杜甫的实际生命史划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受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本书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唐史研究,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

《观物:邵雍哲学研究》

李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学术分社

邵雍是北宋理学建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易学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然而,与同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学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鲜有深入的综括研究。《观物》一书旨在完成这个颇具难度的课题。作者认为,邵雍哲学的精神在于“观物”之理。这一主题内在地开出了两方面的路向:其一,邵雍以高度形式化的数理原则,空前具体地描述了“物”的条理、结构与规律,突显了存在的确定性、物理的秩序性与世界的一贯性;其二,邵雍儒道兼综的思想底色,催生出了独特的“观”的心性哲学与人生态度。只有通过对邵雍“观物”之理的深入抉发,才能明确认识到:邵雍庞大高严的物理建构与自在洒脱的人格气象,既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也内在于时代的普遍思潮之中,他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思想形态,为即将到来的理学时代作了刚柔两方面的奠基。

《德国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

陈丽竹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动荡、思想纷争、政治派别林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德语国家的左翼知识分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法西斯主义、实现平等民主的愿景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创作契机。一批具有世界革命意识的德语作家,如安娜·西格斯、弗里德里希·沃尔夫和埃贡·基希等将书写视域延展至正在经历无产阶级革命与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国,并选取中国革命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本书正是由此展开。作者选取其中典型的小说、报告文学和戏剧等作品,在“政治神话”(politischer Mythos)这一理论视域下剖析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以情节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切入文本,探讨这一类型化文本的叙事特征及内在逻辑。

《黄宗智对话周黎安:实践社会科学》

黄宗智、周黎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作15篇,囊括了两位学者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等等。在本书中,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各自围绕国家治理、国家能力等议题,在西方理论的“话语丛林”中穿梭往来,既与之对话,又面向实际,他们的对话并非一问一答,也不是直接对应,而是在各自独立的探索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李晓鹏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自嘉庆继位开始,清帝国的财政连年亏空,官僚日益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自此,帝制的荣光渐趋暗淡,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军陈兵珠江口,中国开始了呈现积贫积弱后果的近代历史。但是,近代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已潜伏于清帝国的统治之中。自定鼎中原,到覆灭南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治理,清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基础,终于将帝制推向巅峰,却未料世界形势已悄然巨变。清帝国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从“康雍乾盛世”到“嘉道中衰”,清帝国的盛世基于哪些治理之道,又为何骤然而衰?在近代的前夜,清帝国为何落后于西方?作者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等角度,审视帝制时代最后的巅峰,带我们重新走过这段转折之路。

《托林寺红殿壁画研究:历史、图像与文本》

王瑞雷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托林寺是吐蕃王室后裔益西沃在象雄文明故地所开创的古格王国的政教中心,它不仅是古格王室参政议政和颁发诏令之所,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启序幕之圣地。本书以该寺红殿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图像及所据文本的翔实考证,呈现了古格佛教艺术复兴之潮、西藏地方政教变迁之景和我国多民族文化交织之维。托林寺红殿艺术以冰山一角实证了藏传佛教是融合本土宗教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系统;古格早期艺术传统及其与卫藏地区在政教方面的关联互动,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

《文字文献探论》

魏宜辉著,中西书局

本书为魏宜辉先生的首部学术论著,分“文字构形与演变探论”“金文探论”“简帛探论”“文献探论”“玺印探论”“盟书及古文探论”六章,共收录论文34篇,内容涉及古文字构形研究、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古书、玺印研究、传抄古文研究等。研究内容涵盖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领域。

《考据与救世:晚清学政江标日记和信札研究》

黄政著,凤凰出版社

江标(1860-1899),清代著名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出版家、书画家。本书重点梳理其学术成长的过程、其学术积累和撰述与乾嘉学术路径的关系、举业和学术融合的时代风气、其在学政任上所举新政依托的人际网络、与湖南新旧势力的关系等。尝试摆脱年谱和交游考的写法,力图撰成一部鼎革之际学者型官员的成长史。行文中大量引用江标日记和信札内容,分析其追法乾嘉学术的进学路径,传播新学、推行维新中寄寓的救世情怀。

《诸侯的天下》

黄朴民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春秋之世,王室日衰,群雄争霸,强者存,弱者亡。乱世中,齐桓公、晋文公,何以取威定霸?华督、南宫万,因何弑君杀人?流传已久的“赵氏孤儿”故事,虽早已脍炙人口,又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作者积三十年学养,重归《左传》文本,历数史料掌故,于人性幽微处细读春秋史,带读者重回那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

《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侠世界与人生寓言》

彭洁明著,岳麓书社

本书以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脉络,深度解说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任盈盈、韦小宝等核心人物的成长之路、爱情关系和命运抉择,解读金庸小说的技法和立意高度。

《百年跨越:独龙族社会发展图景研究》

周云水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政治人类学视角出发,采用民族志的叙事方法,聚焦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一带的独龙族进行研究。借用社会学理论中的“稀缺”与“结构”概念,对解决稀缺的能力与社会结构变迁程度和速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分析独龙族自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原因、动力及结果。

“考工格物”书系

《齐物:中华考工要论》《赀物:漆的全球史》《审物:18世纪之前欧洲对中华诸物的描述与想象》《润物:全球物的交往》《开物:中华工匠技术观念史》

潘天波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系以“格物”为经,以“考工”为脉,分别以《齐物》《赀物》《审物》《润物》《开物》5卷本为内容展开,其中《齐物》是基于设计理论的视角,考察中华工匠学理论体系;《赀物》是基于漆器贸易的视角,考察中华大漆艺术的全球传播;《审物》考察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来华传教士眼中的中华工匠文化;《润物》是基于全球交往的视角,考察中华工匠文明的全球功能与影响;《开物》是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展开对中华工匠技术的考察。

《〈孙子兵法〉通识》

尹世尤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竟不主张打仗?……《孙子兵法》众人皆知,但其实有许多方面与读者的一般印象截然相反。本书不仅回应了上述问题,更打破常规的按篇章讲解的模式,将《孙子兵法》不同篇章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从“兵圣”孙武、《孙子兵法》其书及其流传、战争审思、微言大义、思想内核、国际传播、比较视野里的《孙子兵法》等七个方面,对《孙子兵法》全书进行了有机串联、生动讲解,既从原典大意和思想内核两个角度出发,帮助读者对《孙子兵法》的内容和智慧建立完整而立体的认知,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读者对这部“古代第一兵书”的成书、流传及其影响建立清晰而整体的了解。

《轻松趣味聊中国画》

罗翔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当面对中国画时,是否有很多疑问,“中国画,看不懂?”“中国画,很枯燥”“中国画,画的不像”。本书试图打破大家对中国画的固有印象,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中国画。第一章为含意奇特的图像,本章列举了中国画中的一些具有奇特内涵的作品,如“骷髅画”“地狱图景”“妖魔鬼怪”“吉祥画”等。第二章为大师们的小幽默,画家们不但擅长作画,还经常在画中藏着自己的“小心机”,如有些画家喜欢把自己画在树上。画家们还喜欢画奇奇怪怪的动物,包括海洋生物,有一位知名画家还敢画马粪,在第三章中读者会与中国画中的动物们相遇。画家们也很有个性,有些人放荡不羁,有些人老实憨厚,在第四章中会看到这些有鲜活个性的画家。在中国画中,还有一些不易发现的小细节,例如敢在皇帝面前脱鞋的人,他是谁呢?中国画也画光影,画家们的签名也千奇百怪。中国画的造假手段也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大画家亲自参与造假,这部分的故事将在第六章呈现。最后一章,读者将会看到中国画线条和颜色中包含的小趣味。

《七夕——星空、神话与异域风俗》

刘宗迪著,东方出版中心·稻粱工作室

本书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更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

    责任编辑:方晓燕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