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凌晨到达上海,他们安心等待,也满怀期待

邬林桦/上观新闻
2024-03-01 08:20
浦江头条 >
字号

过了元宵节,春运的列车再次人潮涌动。

穿过农村和城市,停靠过重要的人口流出和流入地,十多列春运加班火车,最终在寒潮凛冽的凌晨抵达上海站。

从车厢里涌出的人,踏上了同一个站台,却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站点。23岁的小姜从齐齐哈尔出发,在摇曳的车厢里度过了近42个小时的漫长迁移后,即将开启追寻梦想又充满未知的求职路。而52岁的河南商丘人老曹,继续着以年为单位的谋生历程,流转于不同的建筑工地,用砖块水泥筑造城市的基座和家人的依靠。

凌晨时分,四通八达的上海轨道交通按下暂停键。“打车太贵了”,小姜和老曹暂时停下脚步,从站台跟着指示标识,走进北广场地下一层的旅客临时安置区,安心等待。

这是铁路上海站为春运滞留旅客提供的保障,也像是特殊时间、汇聚不同群体的一扇窗口,从中能够观察到城市和社会的不同侧面。

终点,也是起点

凌晨0点49分,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出发的K4296次春运列车,途经35个大小车站后,缓缓驶进了终点站——铁路上海站。

列车快到站时,车厢就热闹起来了。小姜看到,许多拖着大包小包的年长乘客,争先恐后地赶往车厢一头,抢占着车门口,车门一开,就潮水般涌上站台。

小姜并不着急,他做过攻略,到站时地铁已经停运,自己订的酒店又在郊区,打车太贵,“我要等白天地铁开运再走,时间是最不缺的”。在站台上,他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羽绒大衣,打算在车站广场找个有遮挡的地方,度过这个等待的夜晚。

很快,小姜就发现上海火车站设置了滞留旅客临时安置区,对他来说“这属于惊喜”。

位于地下空间的安置区灯火通明,整齐摆放的小板凳、6元一桶的方便面、免费的热水和充电插座、商业化运营的充电宝,还有公安民警、站区志愿者等服务保障人员值守——“这个地方挺好的,离地铁进站口也近,可以安心地过一夜了。”小姜说。

小姜对上海并不陌生。去年从外地某高校毕业后,他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深入发展自己对手办模型的爱好,想找一份相关的工作。上海成为他追寻梦想的第一站。“上海有二次元文化土壤,也有很多这个领域的企业。我报了一个培训班,在这里学习了半年的手办建模技术。”

这次回到上海,小姜满怀着期待和憧憬。过年前,他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收到了一个面试邀请,“希望自己面试顺利,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去年培训的时候,小姜结交了几个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参加漫展、一起city walk,慢慢认识着上海这座城市。“我觉得上海是适合年轻人工作和奋斗的地方,机会多,但生活成本也高,未来不一定会长期定居。”他比较着老家、上学的城市和上海,得出自己的结论。

年轻的小姜,希望能在上海找到向往已久的工作

“有活干就不愁”

安置区用铁马隔出了十几处区域,被绳索固定连接的塑料小凳子整齐排开,可供五六百人同时休息。小姜特意找了块人少的区域,一个最靠墙的位子坐下。两个行李箱、一个背包和一个手提包整洁稳妥地靠墙放置。

更多时候,他低着头刷手机,看剧、追番、聊天,只要有电有网络,就不会无聊。“我扫了一个充电宝,用到5点没问题。”

偶尔起身踱步,瞥见周围的其他旅客,小姜感到莫名的怅然。这个年轻人看到,安置区整齐摆放的小椅子上,更多的是那些一眼就能认出的职业——“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他们用大棉袄裹住身躯,清一色的沧桑面孔,行李里塞着暖壶、水桶、铺盖卷,有人连桶装方便面都舍不得买,依旧用大饭缸或是铁饭盒泡面。

“我就是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到外面打拼。”只是漫长旅途的一个歇脚点,小姜自认为“看到了社会人生的百态”。

脸上爬满皱纹的老曹,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安置区,他跟同村的三名老乡玩着扑克打发时间。他们的椅子旁边,不讲究地堆放着七八个一看就用了很久的布袋子,其中一个袋子的提手上还卷着一张凉席。

不知是困了还是烟瘾犯了,老曹走到安置区的角落,点起一根烟,被不远处的工作人员看到并制止。“这里不能抽烟,去上面(地面)抽。”“好的好的,不好意思啊同志。”老曹弯下腰用脚后跟踩灭了烟头,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从地下一层走上地面,重新点燃一直捏在手里还剩下的大半根烟。

从河南商丘到上海,老曹搭乘的列车开了13个小时。他们只买到了站票,靠着丰富的春运经验,老道地抢占了车厢连接处,拿行李当椅子,坐坐站站,就这样度过了旅程。

老曹年轻的时候在家种地,后来跟着老乡出来做泥瓦工,四处谋生,用他的话说,“这一年干了,下一年不知道在哪儿呢”。如今,他也算“安定”下来了,“在上海打工有七八年了吧,大大小小的工地都干过,主要是住宅小区”。

老曹觉得自己的生活总是老样子,从一个工地流转到另一个工地,重复着抹泥浆、砌砖头这些动作。但一些变化也在发生,比如工资涨了。“以前一天的工钱是200块,现在能有300块了。”

工地提供宿舍,每天开销三四十块钱,一个月下来,老曹“总能落着五六千块钱”。这个收入在上海不算高,但在老家,足够一家人吃穿用度了。

“只要有活干就不愁,把家里两个学生娃供大就好了。”问他新一年的打算,老曹淡淡地说。

不能让来上海奋斗的人失望

蔡杰对老曹这样的面孔并不陌生。作为静安公安分局上海站地区治安派出所警长,每年的春运时间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有时,蔡杰会在安置区里看到几个时代的重影,不同时代的人和他们身上的烙印,将他记忆里的过去和正经历的现在交织一起。

几天前,一对老年农民工夫妇向他求助,出站时拿错了箱子,老家的房产证还放在里面。蔡杰和同事只用四十多分钟,就找到了错拿老两口箱子的旅客,又开着警车帮他们换回了各自的行李。

蔡杰问过这对夫妇,为啥要带着房产证出门。他们说,房子是新买的,家人都在外地打工,“家里没人,这些东西带在身边安心,毕竟是辛苦一辈子才买到的”。

这是老一辈人的做法,年轻的务工者,有的只背个包带着手机就出门了。蔡杰遇到过,年轻人光顾着手机,把包忘在安置区,过了一天才想到回来找包,好在安置区的工作人员帮他收着。

春运中的上海火车站,24小时运转,数十万人在其中流动。如何安置凌晨滞留旅客,是对城市运行和保障能力的考验。

蔡杰记得,大概从2010年开始春运加班车开通后,保障凌晨滞留站区旅客就成了相关单位的常规工作。每年春运开始前,他和同事们都会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完善安全巡逻和服务保障方案。

上海治安环境持续向好,以前春运多发的扒窃案件,如今几乎绝迹。尽管如此,警方仍部署了充分的力量,包括“混”在人群中的便衣反扒民警。“不能让满怀希望来上海奋斗的人们,对我们的安全环境感到失望,对吧?”蔡杰说。

跟随蔡杰巡逻,他重点关照打盹休憩的旅客,看看旁边的行李有没有放好,也会提醒打牌的人:“娱乐消遣可以,但是不能赌博,都是辛苦赚来的钱,对吧!”

看到一个身旁放着滑板车的男子,蔡杰上前询问,得知是电动的,便要求他把车移到室外停放。“这里是地下空间,万一电池起火,危害非常大。然后这种电动交通工具也不能上地铁,你得换别的交通工具。”

上海站地区治安派出所民警蔡杰和王明钊,劝导旅客将电动滑板车移放到室外

约莫凌晨4点半,又一班次的列车到达上海站,旅客多了起来,蔡杰和同事开始在现场指引客流。

安置区也热闹起来了。原本低头坐着的小姜,起身活动久坐的身体。老曹和同乡们也收起扑克牌,各自归拢着行李。打盹的旅客也被周围的动静叫醒,揉着惺忪睡眼。

更多的人一夜无眠。大家都在等待5点多开运的首班地铁,去往这座城市的不同方向,奔向崭新一年。

(原题为:《凌晨到达上海,他们安心等待,也满怀期待》)

    责任编辑:鞠文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