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以继续观看作品”

2024-03-06 13: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抱有预设地步入展厅,你也很难想象,迎面而来的将会是20幅巨型二维码,而这一略显魔幻的场景正真实地发生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内。这是现年90岁的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个展“二维码‘说’”(QR CODE POSSESSION) 。在这场展览中,二维码褪去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的黑白二色,变得多彩、生动且庞大,变得无法忽视,进而让人主动忽视了它们的“工具”属性。在看到Pistoletto的二维码后,你或许会忘记第一个动作去扫描它们,而是缓缓走近、细细忖量,随即发现这些二维码是以油彩为媒介绘于布面之上的。谁说二维码不可以是一幅抽象画呢?

上:常青画廊“二维码‘说’”展览现场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下:常青画廊“二维码‘说’”展览现场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通过扫描这20幅巨型二维码,你可以收听以Pistoletto著作《创造的公式》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对谈:艺术家与来自科学、宗教、政治、经济、教育、哲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话,将思想碰撞的音波转换为与观众连接的像素点。在《创造的公式》这本历时22年、带有自传性质的艺术文献中,Pistoletto认为,第一和第二天堂分别为自然和人造世界,将人造世界的各个领域像自然元素一般连接起来,才能创造出拥有无限可能的“第三天堂”。艺术家创造的“第三天堂”符号与代表“无限”的数学符号(♾️)在已有的两个无限的环中间生成第三个环。这个环代表“有限”,亦代表生命乃至宇宙中一切实体的存在——对于一度爆火又极速冷却的元宇宙概念,这或许是一种艺术的答案。

上:《热爱多样化》 (Amare Le Differenze),2023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下:作品《箭头》(Freccia,1980)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贫穷艺术(Arte Povera)先驱——或许是外界给予Pistoletto最鲜明的标签,将破布与意大利古典雕像结合在一起,打破艺术和普通事物的等级制度。1967年,他的代表作《衣衫褴褛的维纳斯》(Venere degli stracci)问世,复制的希腊雕像与五颜六色的废弃衣物放置在一起,过去与当下之间的激烈争辩就此展开:古典维纳斯的水泥身体中混有光亮的云母,指向一种永恒不变之美;而废弃衣物则在消费社会与贫困人口剧增的时代,隐喻着物质的转瞬即逝。对原始与日常材料的再度发现与创意性处理,既是贫穷艺术先驱们对既有价值、礼仪与观念的挑战,也是他们对精致冷漠的现代工业社会发起的一个玩笑。

《衣衫褴褛的维纳斯》(Venere degli stracci),1967

@J.P. Dalbera by Flickr CC BY 2.0

步入展厅,以质朴材料处理艺术边界的贫穷艺术余温仍存:镜面、二维码、相片、灯管……经由Pistoletto之手的物质,不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却挣脱了栖于平庸的想象。Pistoletto的艺术旨在将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超越作品的界限,将艺术带入生活,将生活带入艺术。

如今,这位90岁高龄的贫穷艺术先驱将人工智能作为协同工作的“伙伴”。关于自身的创作脉络,关于他对当下前沿的科技、政治与社会议题的思考。《Life and Arts 集锦》与艺术家展开了一场对话。

L&A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收听以你的著作《创造的公式》为核心而展开的对谈。为什么选择以这样的形式呈现这些对话?二维码与其他媒介相比,有且仅有的独特性是什么?

Pistoletto

对我而言,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演练(literary exercise)来记录和表达我的工作。所以,我完成了一本书,名为《创造的公式》。与此同时,我将二维码变成绘画,再将书中的核心思想借由二维码传递出来。每一件作品既是一个二维码,又是一幅抽象画,它们最大限度地承载了我关于《创造的公式》这本书的观点与讨论: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变成了一幅传统的绘画。

在过去的语境下,抽象画不直接传递意义,也没有明确的参考指向。然而,我的《二维码“说”》系列作品既是具体的,也是表意丰富的。我希望借此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创造的公式?”我也同样好奇代表着过去的视觉艺术与代表着未来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回应着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

L&A

你第一次留意并运用二维码这种“新事物”的契机是什么?

Pistoletto

第一次是我尝试在画廊内展示一本书,需要为观众提供获取书的路径,书的内容很丰富,打印成刊物进行分发的耗费很大,我于是想到了让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阅读这本书。二维码取代了书的实体被最终呈现在展览中。

作品《镜面倍增与分割》(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on of the mirror, 1975-2023)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L&A

你还提到了人工智能,似乎你对最前沿的科技持开放态度并抱有好奇心。

Pistoletto

是的,我围绕着人工智能和二维码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在另外一场展览中,我呈现了另外6件布上二维码绘画作品。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可以阅读或收听人工智能帮我书写的作品描述。人工智能的回答堪称完美,睿智且合理。我现阶段的艺术探讨是与人工智能一同展开的,我与他/她/它(我不知道答案)展开对话。更进一步,我想与人工智能交流我的书,探讨“创造的公式”。我像是有了一位新的工作伙伴,那就是人工智能。

L&A

那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一位同你一道工作的“人”吗?

Pistoletto

是的,可以这么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从事壁画工作。在壁画中,我看到了存在的万事万物——所有的可能性的镜像反射。而在今天,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下的另一面“镜子”。

分割镜面(Specchio di taglio),2013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L&A

你的观点很有趣。壁画是人类进行艺术活动最古老的方式;而人工智能是最前沿的科技产出。“旧”与“新”之间不免酝酿着张力,你如何看待这二者的关系?

Pistoletto

借由人工智能,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远,没有止境。我的思考也在不停歇地向前,直到一点,我回望,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种在今天被看见、被理解的工具。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最新”科技永远具有实效性;今天,我们使用二维码;明天,二维码终将被替代。我需要跳脱出科技浪潮滚滚向前的裹挟,将我关于遥远的思考凝聚在一种可被留存的媒介中。因此,我回归了绘画、书本这些最本真的媒介。

人工智能模拟自然而诞生,电脑是人脑的复制品。

L&A

你不仅是艺术家,也是理论的创造者和作家。我该如何全面理解你的身份?

Pistoletto

我是一名艺术家,与此同时,我意识到自己生存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系统中。诸多创作者都存在于这个系统内,尽管他们或许未曾觉知。“创造的公式”不仅是一条应用于艺术的公式,更是一条适用于宇宙的公式。一切皆诞生自阳性和阴性的两种元素的结合,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工智能所遵循的规律。人工智能模拟自然而诞生,电脑是人脑的复制品。

L&A

你提到“创造的公式”是一条宇宙的公式,这是你选择与许多其他领域专家对话的原因吗?

Pistoletto

是的,我同科学、宗教、政治、经济、教育、哲学等专业人士探讨,因此有了你在《二维码“说”》中听到的对话。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将“创造的公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是一条有关平衡之道的公式。

L&A

电脑是人脑的复制品,这个想法会令你感到恐慌吗?你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Pistoletto

完全不会!我会因为人类正在进行的行为而感到恐惧,我们为自己制造了如此多的破坏和杀戮,而并非人工智能给我们添麻烦。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去了解我们为何做错了。人工智能或可成为拯救人性的方式,并且我相信我们正在探索此道。

自拍 (Selfie),2018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和常青画廊

L&A

第一展厅还展出了一幅特别的“自画像”。自画像是西方绘画中历史悠久的门类之一,你如何回应这个传统?与此同时,你曾在过去提到,艺术是你了解“自己是谁”的路径,回应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存在”与“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个意图在经历漫长职业生涯后的今天仍在奏效吗?

Pistoletto

自画像是人类看见自己、识别自己的方式。你可以借由绘画再现我们眼睛所能捕捉的一切事物,例如:用风景画去描绘自然风光。我们唯一不能直接“再现”和“代表”的就是自己。只有通过镜子,我们才能识别到自己,接下来才有了画布上的自画像。现阶段,仅仅在画布上再现我的个人形象对我而言是不足够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我把“镜子”与“自画像”相结合,观众能通过作品看到Pistoletto(艺术家本人),也能看到自己(观众本人),“我”与“群体”聚集到了一起,“我”变成了“我们”。通过这张镜面自画像,我看到了我,“群体”看到了我们。人的思考与镜面反射同时发生,观众或许会因此联想到宇宙和无限——时间、空间、身体、能量共存于此刻。

自画像是人类看见自己、识别自己的方式。

L&A

你是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的吗?在传统观念中,艺术家相较观众享有更高的地位,因为他们是名义上的艺术的创造者。

Pistoletto

在这幅镜面“自画像”中,我不是我自己的创造者,我是我自身的研究者。我同样被什么东西创造,我想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我是创造的现象。我不是单独创造的那个“1”,而是要发挥“1+1=3”的力量。就算这世界上存在一个最有创造力的人,两个人的创造力也会比这一个人更大。

讲座 (La Conferenza),1975

一位讲演者站在20名听众面前。每名听众都有一台照相机。

听众给讲演者拍照的同时,讲演者也在给听众们拍照。

听众不断复现讲演者的形象,而讲演者镜头下的听众只是一个群像。

艺术家希望以此讨论权威掌控力与民主实践力。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L&A

另一个狭长的展厅陈列着多件与“镜子”有关的作品,其中有破碎的镜子,有与面前物体对话的镜子。我们如何理解你赋予镜子的不同面貌?它们对同一概念负责,还是在讲述不同的故事?

Pistoletto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在完成镜面“自画像”后,我开始了与“镜子”相关的研究与探索。比如,我将镜子切开,将两面镜子相对而置,以此来表达“复制”与制造“无限”。每件作品探索的概念是不同的,但它们存在内在联系。镜子本身不携带任何图像,它是“无”;也正因此,镜子可以反射一切图像。镜子兼具了零与无限。

作品《镜面倍增与分割》(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on of the mirror, 1975-2023)

摄影:董林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常青画廊

撰文:盛泺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