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奇·趣纪录片|还记得给电影当开场嘉宾的科教片吗?

白肉
2024-03-05 19:5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科教片算得上是电影行业的开国元老,电影发明后不久,一些科学家运用摄影机拍摄到某些动物的肢体运动、心脏跳动、消化过程、雌雄交配的镜头。开始只是片段的记录,以后发展成完整的影片。1906年,G.梅里爱把电影影像分为4大类,其中之一就是科教片。

科教片深入浅出,短小精练,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理地貌,大至宇宙太空,小至细胞细菌,几乎无所不包。

中国开始摄制科教片是在1918年,解放后更为看重,电影院在放映故事片之前,一定有一段《新闻简报》或是科教片,开启蒙昧。在没有电视、网络的时代,教育落后,能够深入基层的电影放映,正片前的几分钟是人们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1952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决定成立教育片组,这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专门摄制科教片的机构。1950年,农业部成立的农业电影社,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科教片厂,专门拍摄农业科教影片。

中国古早的科教片拍得好的有很多,甚至远胜于同时期的国外科教片。拍电影那个时候是大事,严谨的科教片更是,电影人总会绞尽脑汁,在经济、器材、剪辑并不发达的年代也能制作出有趣好看的科教片。

今天介绍几部古早科教片,或许你还有印象,翻出来再瞧瞧,还是很令人惊喜。

《预防鼠疫》(1948年)

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预防鼠疫》,由袁乃晨编导,马守清摄影,以日本侵略军曾在东北进行秘密试验、造成鼠疫灾害为背景,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推广鼠疫预防方法。

在中国电影史上,袁乃晨以译制片闻名,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就是他导演的。其实新中国第一部科教片也是出自袁乃晨之手。

《预防鼠疫》创作的开端,是袁乃晨坐火车到了哈尔滨,找到东北局卫生部,拿到了一本《预防鼠疫》的小册子。

认真阅读之后,袁乃晨有了初步的构想。但肺鼠疫是通过空气传染的,怎么拍出来空气呢?他就请教了厂里拍过电影的日本人,他们画了出来,建议可以用动画。随后,袁乃晨仔细撰写了脚本,交给袁牧之和陈波儿,得到了肯定。

科教片注重真实,彼时刚刚当导演的袁乃晨在拍摄上一点不做假。比如,拍摄给村里人注射预防针,就让防疫员真的打针。在拍四个人抬死尸被传染的镜头时,袁乃晨要求拍死人的特写,从远景快速推到近景,马守清找来可以变焦的兹姆林斯镜头,按要求急速把镜头推到死者面部,达到了拍摄效果。

《中国猿人》(1959年)

这是很著名的一部作品,相信很多70后、80后都有记忆。影片内容详尽,逐格动画还原旧石器时代风貌,展示了各类挖掘出的化石标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根据猿人头盖骨复原成头骨,再和现代人和现代猿之间的比较,当时虽然没有3D动画加持,但通过打光来实现重点部位介绍,也是相当机灵了。

《中国猿人》截图

这部科教片画质已经饱经风霜,偏色很严重,但是仍然不掩它制作时的严谨与考究。无论从文案到画面都值得一看。

《淡水养鱼》(1954年)

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同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就这样,一个科教电影的黄金时代开始形成。1956年,上海科影厂的《桂林山水》《杉木》《淡水养鱼》等科学纪录片在捷克、叙利亚、意大利的几个电影节获奖,中国纪录片迎来了辉煌时刻。

上海电影制片厂是当时制作纪录片实力最强的机构,这一时期,郑君里、黄佐临、桑弧、汤晓丹等故事片导演都参与了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导演的总体思维与对表现手段的自觉追求,使纪录电影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对上海乃至中国纪录片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羽奇导演的《淡水养鱼》获得了意大利第1届威尼斯国际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这是中国科教片首次在国际获奖。

《桂林山水》(1955年)

《桂林山水》是1955年羽奇执导的纪录片,该片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科教片。该片获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

这部片子生动地介绍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奇景。不仅突出了桂林山水美和奇的特征,而且所用的浅蓝色基调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雅致恬淡,画面丰富多样,却又统一和谐。片头用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名作《漓江春雨》作开端,别有情趣。

《不平静的夜》(1963年)

这部片子很有时代特色。过去百姓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所以这部片子教育大家猫头鹰是益鸟。据说此后西方自然类纪录片也会把此片当作拍摄教材。

《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1961年)

《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是杜生华执导的一部科教片,首次运用显微定格摄影拍摄了癞蛤蟆细胞分裂发育的全过程。该片获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朱洗是著名的“蛤蟆博士”,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无父蟾蜍产卵传种,是我国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划时代成果,证明了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照常能够繁育后代。1961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把这项科研成果拍成科教片《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记录了朱洗多年科学活动的形象。

还有一部关于他的剧情片《蛤蟆博士》,由林岚执导,金乃千及王若荔等参加演出,1984年在中国上映。

《泥石流》(1968年)

1965年拍摄完成的《泥石流》,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主创人员深入西藏和四川地区,经历了随时面临危险的千辛万苦,用胶片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部科教片曾是几代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科教片之一。

影片通过一支年轻的科学考察队,对西藏地区的一处和冰川有关的特大泥石流的考察,把西藏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作了介绍。影片对这些大自然现象作了如实的反映,同时也对我国各地采用的“防”“拦”“排”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作了介绍。影片中还拍摄了不少难以见到的大雪崩和泥石流暴发时的运动情景等科学上珍贵的镜头,使人们对泥石流的危害有了认识,掌握泥石流的活动规律,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开发山区,为战胜泥石流提供了科学资料。

《西汉古尸研究》(1973年)

说到湖南长沙的千年老太太,自从1971年面世,50多年来可一直都是长沙的顶流人物。马王堆千年干尸的成功挖掘出土,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1973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西汉古尸研究》,记录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发掘研究。

这部片子想必很多人多少都会看过一两个镜头。我们中学历史书里的图片就是它的剧照。关于马王堆的科教片,现在很难见到完整版本了。如今看到当时挖掘的影像资料基本出自《西汉古尸研究》,该片还参加了西德的曼海姆国际电影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毛孩》(1978年)

1977年秋天,辽宁岫岩村降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婴儿。他头上长着比成年人还茂盛的黑发,全身上下都有着细密的绒毛,四肢和背部尤为浓密。

全身长毛的小毛孩儿像极了人类还未进化完成的样子,一定与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有着莫大关联。

随后,大学老师联系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向他们报告了岫岩村毛孩儿于震寰的事例。中科院调查组迅速来到于震寰家中,提取孩子的毛发进行检测。经过检测,不到一岁的于震寰头发已经长达10厘米,全身96%的皮肤被绒毛覆盖,而于震寰的智力和身体机能与正常人类没有区别,单纯是体毛覆盖率高。

这部片子当时也很知名。主人公于震寰被称为“中国第一毛孩”,他的出生曾震惊了世界。这个题材其实已经属于人类学,基因科学,生物学范畴。

最重要的是,纪录片播出后,村民们都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于震寰,不再认为他是什么妖怪的化身。得益于纪录片的滚动播出,于震寰在全中国出了名,来岫岩村观看毛孩儿的游客络绎不绝。于震寰每天都能跟看新奇的游客们打成一片,吃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特产。

《欢迎你,哈雷彗星》(1985年)

1986年,哈雷彗星光临地球。而它下一次来,要到2061年了。 

1985年,武汉电视台应景拍摄了一部15分钟的专题片《欢迎你,哈雷彗星》,因资金不足,导演把图片从书上撕下,用手旋转,演绎天体运动。这部小片做得很精彩,艺术感十足,旁白生动活泼,没有一句废话。秉持着所有知识点皆有来源,片中回答了为什么中西方文化对彗星会有灾星的误解,也原文考据了最早全面记录彗星的是中国,解释了为什么离太阳越近彗星的尾巴越长这样的问题,这部片子也证明了,一部好的科普片其实也是一部好的科学历史片。

导演赵致真也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科教电视栏目《科技之光》主编。先后创作了《欢迎你,哈雷彗星》《科技与奥运》《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等数十部电视科普作品。曾获1999年意大利“普利莫·罗菲斯国际科普奖”。不得不说,这位科普片大神的片子都很值得一看。

同年,北京科影推出了天文题材的《哈雷彗星》,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兴趣。

《冠心病》(1982年)

这部上海拍摄的关于心脏病的科教片,拍得极具故事性。从场景再现到模型展示,再加上著名配音演员毕克老师的配音,整部电影莫名多了一种诡异的探案风。

形容冠状动脉犹如晶莹剔透的珊瑚和璀璨的王冠。进入血管内部的一段探视镜头,至今看来也是极具视觉冲击力。旁白还时不时如同边检测边给你聊天的医生,“看见没有?”

《冠心病》截图

看完片子感觉自己真的要去认认真真做一次体检了。

老早前和一位老科影的导演聊天,他说科普片并不需要所谓的“高大全”,一部片子绕来绕去讲了太多科研数据,看起来很高深,其实观众觉得枯燥也理解不了,更产生不了兴趣。在一部科普片里,能把一个问题通过一个有趣的角度,让全年龄层的人都看懂,有所启发,那就值了。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