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杰夫·沃尔的电影式摄影

2024-03-07 15: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Jeff Wall: Picture for Women

本书作者大卫·坎帕尼(David Campany)是一位英国作家、策展人、艺术家和教育家,主要从事摄影艺术评论与相关写作。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杰夫·沃尔(Jeff Wall)便已成为引领当代摄影潮流的艺术家,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成熟的影像观念,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当代摄影的前沿标准。《女人像》(Picture for Women)的诞生,标志着摄影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形式从印刷页面到画廊墙壁的转变。该作品以马奈的画作《女神游乐厅的吧台》(Un Bar aux Folies-Bergère)为模型,以其雄心勃勃的艺术理念,试图将20世纪70年代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需求与现代主义绘画建立关联。

书中,大卫·坎帕尼描述了沃尔从观念艺术的创作思路转向单幅作品(而非系列作品)的重要转变。同时,该书将沃尔的摄影理念与“图像一代”(包括理查德·普林斯、辛迪·舍曼和雪莉·莱文等)的作品进行对比,阐述了《女人像》与图像艺术密不可分的现代命运。由此,沃尔的创作也被置于更广泛的艺术语境中加以审视,其中包括莫霍利-纳吉、爱德华·韦斯顿、李· 弗里德兰德、维克多·伯金和约翰·斯特扎克等重要艺术家。

电影式摄影

文 | 大卫·坎帕尼

译 | 曹昆萍

校 | 吴雪红

电影对杰夫·沃尔(Jeff Wall)的影响显著。虽然隔了许久,他才使用“电影式摄影” (cinematographic)一词,描述在其置景摄影作品中所涉及的准备与协作过程,但《女人像》的布景、场景、规模、观众、主体位置与吸引力,已完全具备电影特点。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惊魂记》(Psycho)(1960 年)中,开场的一张卧室场景剧照,是沃尔第一本图录的参考图片之一,而《迷魂记》(Vertigo)(1958 年)的剧照,则出现在他的第二本图录之中,并附有伊恩·华莱士(Ian Wallace)的一篇文章。华莱士指出,“沃尔深受爱森斯坦和希区柯克的影响,尤其是他们在电影史上出版的剧照,呈现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形成一种主观、社会与图像意义交汇的密码。”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对场景进行深入解读的观点,源自观看行为的转变。电影研究开始从电影院,转至斯泰恩贝克(Steenbeck)牌观影器的屏幕上,由此,人们得以任意地停止、启动、重放与仔细观察电影场景(在家用录像机出现之前,这种方式有效地将电影研究带入大学的研讨室)。曾经,宣传剧照作为电影写作的插图就已足够,而现在,实际画面已不可或缺。电影期刊开始根据专栏与版面,使用丰富的剧照作为插图。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电影画面,曾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第三种意义》(The Third Meaning)(1970 年)的主题,该文章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主张,即独立画面极具电影特色,而同时也是极具摄影性的照片。1973 年,这篇文章同其所讨论的剧照,一齐在《艺术论坛》(Artforum)上刊登,对沃尔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切骤然明晰:电影图像本质上就是照片,只不过这种特殊的观看方式,无法让我们看到它们的静止状态。制作电影的所有图像机制,都适用于制作静态的摄影图像。

《迷魂记》海报

20世纪70年代末,希区柯克的作品已然成为关于观看、认同感,以及欲望,这些前卫辩题的试金石。争论主要集中于《迷魂记》这部希区柯克极为个人化的作品上。在《迷魂记》中,极端的窥阴癖、恋物癖和虐待癖,是否带有浓厚的父权色彩——甚至厌恶女性?换言之,希区柯克对这些主题高度个人化的处理,是否提供一种批判?或许因这些问题悬而未决,又或因《迷魂记》通过替身概念,探索男女之间的复杂关系,《迷魂记》与《女人像》之间,产生某种特殊的共振。的确,沃尔的照片可被释义为影片中种种事件的缩影。镜子让主人公斯科蒂(Scottie)[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饰]的愿望得以实现,却也是其愿望落空的场景:当我们看到他从镜子后面偷窥玛德琳(Madeleine)[金·诺瓦克(Kim Novak)饰]时,本应映射在镜子中的摄影机却没有出现,观众的视角由此开始多变。朱迪(Judy)(金·诺瓦克饰)不愿在服装店里装扮成玛德琳,躲至房间角落的一面镜子前,却又困在自己的镜像与斯科蒂之间,坚持不懈的斯科蒂恳求她让他去实现自己的设想。斯科蒂对着那一面镜子大喊:“朱迪,这对你而言不算什么啊!”此为主流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时刻之一。之后,斯科蒂意识到自己在强迫朱迪,自我厌恶并转身离去,却又撞上镜子。最后,当他从镜子中瞥见朱迪戴着玛德琳的项链时,他才意识到她们是同一个人,他一直在被欺骗。

静态照片不具备电影的叙事复杂性,它须找到其他的近似方式(或也不必)。包括摄影序列、独立而又似迷的叙事片段,以及予情境本质于其中的静态画面。沃尔在其创作生涯中曾使用过所有这些手法,《女人像》则是后者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示例。所述情境不仅是描绘的内容,且如此强势地纳入观众的视点,使观众不得不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尽管没有排序,但画面内部的三联画——摄影机/女人/男人——可被解读为电影蒙太奇的分解模式。促使观众由画面所给定的视角转入想象,思考从每个视角可以看到何物,猜测异性观众或性取向不同的观众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文章

David Campany, Jeff Wall: Picture for Women, Afterall Books, 2011.

作者

大卫·坎帕尼(David Campany),作家、策展人和教育家,目前担任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总策展人。

译者

曹昆萍,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摄影理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当代摄影创作方法等研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