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点|唐士其:整体把握、问题导向、专业视角——关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3-07 11: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是北大的学科质量年。将聚焦基础、交叉、传承与创新,加快推进顶尖学科建设,带动北大学科实力的整体提升。学科质量提升将为北大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区域国别学是一门新设立的一级学科,对北大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校报特约相关专家学者撰文,谈对本学科的建设展望。

整体把握、问题导向、专业视角——关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新设立的一级学科,理应明确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是这门新学科能够立足于“学科之林”,并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把区域国别学区别于已有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根本标志。简单讲,可以把区域国别学定义为一门以区域整体性作为研究对象的,以整体把握、问题导向、专业视角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学科。这里主要谈谈方法的问题。

首先,区域国别学应该从整体上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和国家进行把握。在此,区域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区域的划分是某些区域性特征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些所谓的区域性特征包括地理、气候、文化、民族、宗教、经济、政治等等。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不同的区域作为整体显现出来。从整体上把握不同区域的区域性特征,是以学术方式对其加以刻画的关键,也应该是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鲜明特点。当然,国家的客观存在会让问题相对复杂化。因为国家的划分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国家比如中国自然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而有的国家则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可能只构成区域的单元,特别是很多非洲国家。对这个问题,可以暂时采取区域优先的办法,否则区域国别学就会混同于以国家作为研究单元的比较政治学。

其次,区域国别学应该是一种问题导向的研究。区域国别学的问题导向与整体把握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新的区域国别学对区域与国家的整体性把握并非全视域的鸟瞰,而是对影响一个区域或者国家的主导性问题的提炼,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作用,恰恰是不同区域的区域性特征的基础,比如欧洲的移民和难民问题、中东的民族和宗教问题、非洲的发展问题等(这里暂且不讨论地理气候等更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并且对人类现有的知识和价值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可以说,在我们现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中,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欧洲的移民和难民问题涉及人权的认定和保护问题,中东的民族宗教问题涉及政教关系问题,非洲的发展问题涉及对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理解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在某个特定的视角之下动员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需要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新的概念、新的研究范式,甚至新的价值理念。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意味着新的区域国别学对人类知识的贡献,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区别国别学本身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最后,新的区域国别学必须具有专业视角,因为只有专业性的研究,才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创新。当然,整体把握和专业视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是问题导向。在新的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视野中,区域的整体性是通过问题的整体性加以把握的,而不是关于区域的各方面知识的汇总;而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又是通过专业的方式加以解决的。这样,整体性和专业性就实现了结合。当然,区域国别学的专业视角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科需要形成自己的专业,而是针对不同的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特性来决定它们的专业属性。比如上述欧洲的移民和难民问题主要涉及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中东的民族宗教问题主要涉及民族学、宗教学和政治学,非洲的发展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区域国别学应该以问题为核心,借助这些学科的专业视角,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研究成果,并且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实现知识的创造和更新。

北大拥有50多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也有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突出优势,如果我们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能够以整体把握、问题导向和专业视角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充分利用北大的学科和学术优势,综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就一定能够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做出北大特有的贡献。

(作者:唐士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 本文首发于《北京大学》校报2024年2月25日第1655期头版“‘学科质量年‘系列笔谈”栏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