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业与治理|服务消费尚有潜能,上海需打通堵点建好生态圈

汪晓芸  缪艳萍  许鑫
2024-03-11 10:3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钱有地方花”、“钱花的值”,是人民一直以来朴素又真挚的美好愿望,在每个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实现抓手。去年7月《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要扩大服务消费, 8月份开始,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服务零售额的累计增速,2023年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明确的政策风向以及亮眼的市场表现,体现服务消费对于消费结构优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以上海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助力中国城市特色服务消费生态圈,为城市发展安全话题提供参考。 

一、服务消费尚有潜质

上海作为老龄人口数量大、外来人口类型复杂、青年活力明显的特大城市,具有天然的服务消费领域优化创新责任与可探索空间。上海服务消费生态圈中的各主体正待加速前进,实现银发经济领域单点领跑;外来消费领域少数并跑;青年消费多数跟跑。

(一)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是趋势。2023年12月29日至31日3天,上海市线下消费支付金额255.6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38.7%,比2019年同期增长11.7%,监测上海35个重点商圈的线下客流总量达到1548万人次,比上一年节日同期增长80.0%。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以及医疗、大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是趋势。服务消费增速高于人均消费增速,正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特点明显。着眼上海,具体可关注以下细节:

(1)银发经济峰值未现,群体需求及市场空间有待排摸。2024年新年伊始,中国发布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四个方面共26项举措,预示着国家政策视角对于各细分领域的关注。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高龄化的城市,上海正积极探索老年消费者画像需求,例如推出长者专享体育消费券等。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关于服务老年群体的“早上海”消费提案也引人关注。

(2)外来事物消费部分下降,餐饮等服务消费上升。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的数据显示,从品类上看,1-7月全市外来消费线下支付端流入消费总额中,珠宝首饰、化妆品、服装鞋帽消费额,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46%、23%、21%;而餐饮、住宿等服务类消费,较2021年同期增长27%。据同程研究院问卷结果显示,82%的国内消费者今年旅游预算较2019年有所增加,其中餐饮、住宿、体验活动是愿意增加支出的前三位,也反映居民出游偏向体验和服务消费。

(3)演出经济蓬勃发展,青年成为消费主力军。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23年演出收入3.64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显示,中国演出市场消费主力为18至34岁的年轻人群,该年龄段人群连续3年在购票观众中占比超76%;在消费群体结构中,“00后”正逐渐成为演出市场里的一支主要力量。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文体场馆周边商圈消费增长明显,如“梅奔中心”周边商圈、万体馆周边商圈消费订单量同比2021年均实现倍增。

(二)“数字+服务”进一步赋能服务消费。数字赋能优化是满足感的不断升级。上海积极发挥新技术(数字技术、AI等)与服务业融合将进一步赋能服务消费。

(1)标准化政策助力线下数字场景探索。日前,上海发布“2023年上海市数字商圈十大优秀案例”,并形成了《上海市数字商圈评价指标(试行)》等标准文件。“建筑可阅读”等数字形式丰富用户的体验感。在相关监管单位的支持下,企业一同参与探索,在城市里形成多处有代表性的标志型数字体验场景。

(2)新业态、新场景和夜经济赋能明显。相关数据显示,“五一”假期,IP展览、沉浸式光影秀等文艺活动门票预定量增长超12倍。去年上海以年轻人为主要客群的24小时自习室、健身房订单量同比2021年均实现倍增。数字时代的便利为服务经济提供了更多优化空间。 

二、激发服务消费潜能的堵点有哪些

(一)服务消费整体需求不断增长下的个体服务体验满足感有待提升。正如人们感叹“过年”过的其实是“年前”,人们对“服务消费”的重要需求之一其实也是对于服务的“期待”。消费向“游”“娱”的转化使得“期待”的种类有所丰富,但同时,对于服务提供方的数量及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例如,哈尔滨与“白狐合影”从火上热搜,到“白狐被摸出黑眼圈”,再到“白狐咬人”事件后的“不合规”定性。消费潜能的提升不应是无序的市场行为所带来的投机机会。

(二)数字场景探索的耐心与创新性不足,部分消费环境基础性问题仍未解决。例如,上海服务消费的数字赋能空间大,但部分基础场景需求尚未满足。有时会遇到行李或物品无处存放的问题,有的商场找不到母婴室、儿童推车、无障碍设施等;此外,境外人士普遍反映国内存在支付环境不够便利、打车和地图软件缺少英语界面等短板。同时,利用新媒体吸引流量的“新打法”相较于西安、长沙等网红城市不算多、创新性也有待提升。“繁花”的现象级出圈应得到更多延伸性的文化价值保留,避免优质资源的浪费。

(三)以监管部门协同为主导的良性生态圈未建立。无论是将“服务消费”单独研究还是将其放在“消费”这一大话题中讨论,需要明确的前提都是“消费都是走向复合的”。但从顶层来说,各部门的联动融合还不够,从监管单位到市场产品都是单打独斗。以上海为例,服务消费生态圈因其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存在天然生态圈机会。但单从“商旅文体”融合的服务消费类型来看,就包括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产业部门分割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产业融合不充分,缺乏广度和深度等问题,无法为高质量生态圈提供有力支撑。 

三、进一步的对策建议

(一)动态监测消费群体需求及变化,服务“到点”、“到位”。

(1)继续围绕不同群体打造消费场景。服务消费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与休闲时间不尽相同,不同区域之间的服务能力也存在差异。以上海为例,继续打响全球新品首发地IP,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吸引力、常演不衰的文化体验项目;继续积极培育引进若干高能级、流量型的消费类展会;继续释放“一江一河”消费活力,点亮“夜上海”城市IP。以上海现有服务消费标杆场景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策划差异性服务方案,释放创新活力。

(2)打造城市服务观察团队。利用重大课题、决策咨询等内参渠道、通过不同群体的调研走访、招募社会各界人士成立城市观察家。邀请外籍人士、外来游客、本地居民、社区长者、高校学生等群体线上线下阶段性共话城市服务消费,形成形式多样、渠道多样的公开性报告,把城市人民的需求谈清讲透,让服务真正做到点,做到位。

(二)重点关注数字赋能场景及效果,赋能“有范”、“有度”。

(1)打造商旅文体展联动项目。以上海为例,有重点地选择数字化赋能场景,支持标杆文旅、赛事,联合商圈、品牌推出节庆赛事系列活动、品牌新品发布等。结合“首发”、“首创”试点AR、VR、元宇宙等系列虚拟现实场景;继续打造一批标杆性剧院演艺综合体、游乐综合体、体育综合体,实现周边商业体联动。

(2)推动政产学协同研究。数字技术与传统场景的创新融合离不开高校研究侧的参与,服务消费领域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会产生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现实案例与珍贵数据。推动该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打造以真实商业场景为可研对象的系列案例,为环境优化提供研究支持。

(三)专注强化消费环境建设及畅通,治理“要准”、“要快”。

(1)建设友好型服务消费环境。聚焦景点、酒店、商圈、出租车等重点场景支付环境,提升外来消费好感;关注母婴室、婴儿车等女性、儿童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上针对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场景及创意活动,以及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支持。

(2)面对社会舆论快速反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杂,信息甄别的成本不断上升,更需要监管部门实时监测。服务消费领域众多,涉及人群范围广,可能出现的各类舆论风险也较高。监管部门要走近群众,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第一时间响应。

(3)积极发挥生态圈效应。高质量服务消费生态圈建立的难点是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建议重点建设友好环境。市场化、科学化打造应用场景,优化监管单位的治理,以“新消费”为抓手,形成产业、部门合力、高效实现优质生态共建。

“消费被期待,需求可满足,服务能安心”是上海为实现特色服务消费理念和人民情怀的重要原则,每座城市都可根据自身的消费生态土壤进行服务消费文化培育。实现“人人可享、人人为乐”的服务消费,一定离不开生态圈中各主体共同倾听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人民的美好诉求。 

(作者汪晓芸、缪艳萍来自上海投资咨询集团,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主任。许鑫教授持续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经济形态,关心新兴技术治理,本专栏以“产业与治理”为主题,探讨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