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快评丨做一个教育的园丁,而不是木匠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守一
2024-03-08 14: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家长要不要陪伴辅导孩子写作业?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的一番表态,引发热议。

马景林委员的核心意思是:一时的陪伴只能解决眼前问题,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减弱自主性。家长为了解决一时的困难去监督孩子,这是不对的。家长也应该做园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而不是做木匠,按某个标准去打造孩子。

截屏图

这段话引发了不少家长共鸣。作为知名的教育专家,马景林的话当然很有专业说服力。教育从来不只是看一时的结果,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孩子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建立学习自主性,只有在父母现场陪伴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那这样的孩子在精神层面可能就很难长大。离开父母的视线,就很难再变成一个“好学生”。

这番道理并不高深,也很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只不过就像那句说烂了的电影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实当中,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身份的家长,很多都在为陪伴监督孩子写作业而困扰。

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崩溃抓狂,有各种段子和短视频在流传。家长辅导孩子气到心梗,甚至还是真实发生的案例。这么多家长,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都不懂家长要做园丁的道理吗?显然也未必。

理想的教育,当然是家长和学校老师一起做园丁,给孩子慢慢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但现实很骨感,在普遍还是很卷的当下,父母就算想做园丁,很多时候也身不由己。像北京四中这样的名校,可能在教育上有自己的坚持,但很多地方的学校,包括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其实都在变相要求家长当好木匠的角色。

现实中很普遍的情况,就是学校对家长的教育角色越来越看重,越来越多的事情要家长签字、监督,包括当天布置的作业、做完的测试卷等。还有不少地方,只要孩子的家庭作业没做完、考试成绩退步了,学校就会“请家长”。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家长怎么能有淡定的心态做园丁?不管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还是担心孩子学习退步,家长都不得不承担更多陪伴、监督的角色。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性,但如果孩子在当下就掉队了,以后才能慢慢见效的自主性会不会如期而至、效果如何,很多家长心里没谱。

所以,一些家长做木匠不做园丁,有些可能是教育理念偏差,但有些也是身不由己。在各种压力之下,只能先解决“一时的困难”,否则担心孩子都没有机会去争取长远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而言,马景林的话不只是家长要听,更多的教育从业者都该听一听,共同缓解现实中到处弥漫的焦虑情绪,放缓教育内卷的步伐。

家校合作,既不是给教师增加本不必要的负担,也不是把教育责任更多地转移到家长身上。各方的教育理念真正一致,家长也才能有更从容的心态,做一个教育的园丁,而不是木匠。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