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洲星:书写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乡村正在变化这般风景|访谈

2024-03-12 11: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浙江一所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组建的合唱团,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逐渐走向国家级的比赛舞台,这让外界产生了诸多好奇,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儿童正在体验何种艺术教育?带着这份期待与探究,“80后”儿童文学作家吴洲星走近了这个合唱团。在她创作的以这群孩子为原型的小说《紫云英合唱团》中,呈现了童年被音乐治愈、坚持追逐梦想的新时代乡村儿童形象。

《紫云英合唱团》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吴洲星,多年来为江南的乡村写下许多作品,水乡气质、江南文化在她笔下不仅是一种浪漫乡愁,也被有意识地开掘着地方文化精神。从获得《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大赛奖到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一等奖,她的创作题材与视野不断拓宽,而写作过程中与孩子们的交流接触,让她听到了许多珍贵的声音,看到了文学对他们的影响,在访谈中她如此期许,“我希望用文字去抵达不同时代不同孩子的内心世界,寻觅到他们幽谧的心灵角落,写出他们的欢喜与忧伤。”

“不仅仅是这一群孩子们追梦的故事,

也是我自己的故事

▲ 紫云英合唱团现场演出

记者:新作《紫云英合唱团》有一个温暖治愈又励志感人的原型,一个宁波乡村童声合唱团从零起步,最后夺得国家级的青少组金奖冠军,最初你获知这个故事原型时,产生过哪些疑问和好奇?

吴洲星:2021年,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联系我,将他们做的一期节目《紫云英的春天》发给我,希望我能为他们写一个广播剧。我就这样知道了紫云英合唱团的故事。在我的家乡宁波,有一个叫紫云英的乡村童声合唱团,“连续六年获得了区合唱比赛第一名、市合唱比赛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省合唱比赛一等奖”“2017年一举夺得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青少组金奖冠军”……到底是什么样的潜能和特质,能让一个乡村学校的合唱团走上全国性的舞台,甚至摘得合唱比赛的桂冠,这一切吸引着我去探知。

▲ 作品插图 谭佳妮 / 绘

记者:你在动笔之前似乎对音乐没有系统的了解,接触合唱团过程中有些什么超出预料的细节?

吴洲星:是的,说起来也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我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那时候的乡村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我上学时,没有接受过太好的音乐教育,也缺乏音乐上的熏陶,学校里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只有一个老师会弹琴,她便成了全校的音乐老师,弹得不十分熟练,总是磕磕绊绊的,我们就在这磕磕绊绊的琴音里学会了几首歌曲。上课也只教歌曲,不教谱子,直到今日,我依旧不会照着乐谱唱出一首曲子。当我开始着手写合唱团的故事时,首先要做的功课便是了解合唱,对乐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动笔创作前,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合唱团的结构,通过广播电台搭桥牵线,我联系上了紫云英合唱团其中的一位老师,也看了孩子们接受采访时的视频资料,我吃惊地发现,合唱团的孩子们掌握的乐理知识超乎我的想象,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专业来形容。有个记者问如何把高音唱上去,合唱团的一个女孩子说:“以前我唱高音的时候唱不上去,声音会沙哑,会塞住,后来老师教我们要把牙关节打开,嘴唇把持紧绷的状态,然后用气息顶,就可以把声音唱上去。”每个孩子几乎都能侃侃而谈,谈到音乐,谈到训练技巧,他们会说一些专业的术语,我在他们脸上看到了自信,就仿佛那一刻,他们被音乐的光芒照亮了。

记者:合唱团的名字“紫云英”很有乡村气息,自然淳朴又充满活力,《紫云英》还曾是你刊发的第一个儿童短篇名字,这种植物好像在标记你的成长之路。

吴洲星:我对紫云英这种植物,充满了别样的情感。我出生在南方的乡下,作为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从小便对田间地头的植物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每到春天,我和姐姐就会挽着篮子一起去地里采马兰。稻田里,农人们撒下的做绿肥用的草子长出来了,开出了密密的紫粉色的小花,那便是紫云英。2009年,我尚在读大学,作为写作初学者的我接触到了儿童文学,拿起笔写下的第一个故事便是《紫云英》,很幸运地,它刊发在了当年《儿童文学》十月号总第378期的头条。接到杂志社编辑打来的用稿电话时,我有一种身在梦里的感觉。从那时起,我便一直在做着一个很美丽的梦,因为我再也没有离开过儿童文学。十多年后,我再次写了紫云英的故事,这次的故事叫《紫云英合唱团》。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自己,一个乡村出来的孩子,机缘巧合遇到了文学,开始写作,从此便被这个梦想照亮。而合唱团的孩子们在他们童年时代遇到了“小雨老师”,遇到了紫云英合唱团,于是他们走出乡野,走上了舞台。我和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我们都是一朵小小的紫云英,渴望被看见,渴望被人听见心里的歌声。我太知道梦想有多珍贵了,尤其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所以我渴望将这个故事写出来,将这些孩子们的追梦的故事写出来。我知道我写的不仅仅是这一群孩子们追梦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故事。

▲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剧照

记者:这个故事让人想起电影《放牛班里的春天》的画面、《窗边的小豆豆》里那个积极提倡韵律操的小林校长,同时也想起浙江在百年前有蔡元培和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进行过美育实践。通过这次采访和写作,你看到音乐教育带给孩子哪些变化?

吴洲星:丰子恺先生说:“小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有敏感、丰富、真挚的情感。”在童年时期,便能感知到艺术的美,是何其幸运。又想起了蔡元培先生关于美育的言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感,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艺术并不只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的培养和熏陶。”我为紫云英童声合唱团,为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们感到幸运。在他们童年时期,就有一颗音乐的种子轻轻地撒入了他们的心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无疑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花园的大门,他们走进了这所花园,看见了美,他们向美走过去。当他们徜徉在花园里时,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朵花,若干年后,他们很有可能真的会变成一朵花,甚至是另一座花园。

记者:我注意到这本书出版后,打动了许多有相似童年经历的成年人,他们看到今天的乡村文化在变得丰富具体,文化振兴其实相当一部分是在重新激活传统的审美体验。

吴洲星:乡村文化振兴,它的受益者和对象永远是孩子。这就回到了最初的主题,如何写好中国童年故事。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童年和童心是永恒不变的。乡村在发生巨变,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如今乡村越来越重视教育,这都是好事,但我也感觉到,现在农村的孩子接触土地、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我小时候家里种水稻,每到插秧季节,会跟着父母去插秧,稻子收割了也会去帮忙。现在农村的孩子几乎很少有这样的劳动了。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独特的生活体验,是宝贵的财富,童年时代的生活一直是我写作的源泉。过去的生活塑造了今天的我,我从土地里走出来,土地教会我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做人,写作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付出多少土地会给予你多大的回报,你永远也无法欺骗土地。稻子成熟后,稻穗沉甸甸的,但它总是谦卑地低着头。植物教会我很多道理。我希望乡村在越变越好的同时,有些东西不要改变,比如稻田、紫云英,希望这些风景不要消逝。这些都是乡村独有的珍贵的风景,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我觉得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农村成长起来的,要用笔记录下这些风景,即使有一天它消失了,依然可以从文字中找回它们,重返家园。“准确,也是如何写好中国童年故事的钥匙”记者: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依靠的是故事跌宕起伏的叙事来吸引儿童,你的作品里则有强烈的现实生活感、细腻的儿童性格发展,这里需要保持对当下生活和儿童世界的紧密连接。

吴洲星:有一次我坐火车,在火车站看到过一句话,叫“凡人微光,汇聚成炬,中国力量,未来希望”。我很喜欢“凡人微光”这四个字。我写过《等你回家》,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故事,也写过《乌篷里的红》,关于王会悟女士的故事,时代人物和时代楷模就如同闪耀在我们头顶的星光。和这两本书相比,《紫云英合唱团》里的人物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非常平凡,也许就是夜晚窗户里透出来的那一缕动人的灯光,虽然不及星光闪耀,但是最打动人心的。不管是写星光还是灯火,有一点都是相通的,都是光,会照亮人心。写作就是把照亮人心的那一瞬间写出来。

记者:你笔下的儿童形象很丰富,《紫云英合唱团》是质朴坚持追逐梦想的孩子,《碗灯》里有百年前面对不公勇敢反抗的孩子,“水巷人家”系列里的孩子则有着江南水巷日常生活的亲情维系和乐观力量,这些组合成了中国童年故事的不同侧面,你希望它们承载自己什么样的创作观?

吴洲星: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写下过一句雄心勃勃的话:渴望用文字构筑世界。十几年来,在不停地写作中,我渐渐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世界。我希望用文字去抵达不同时代不同孩子的内心世界,寻觅到他们幽谧的心灵角落,写出他们的欢喜与忧伤。至于如何写,我想引用方卫平老师关于小说的一段话:“讲到文学,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对文学的描绘或者想象、期待,人们对文学性有各种理解,但是实际上,它的艺术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准确,因为有了语言的准确,生活的准确,细节的准确,故事的准确,性格的准确,文学的一切都在了。”准确,也许就是如何写好中国童年故事的钥匙。

记者:去年8月,鲁迅文学院举办的“新时代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与担当”论坛上,你说:“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过去,了解我们民族曾经历过的苦难,了解我们与那些遥远的时代、过去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唯有此,才会对人类、对生命、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写作近十五年,你的创作题材保持着变化,也能感觉到每一次落笔背后的慎重对待。

吴洲星:写作时间越长,我越发对文字心存敬畏。方卫平老师曾告诉我:“每一个语词,每一个细节,每一部作品,它都应该是有表情、有意味、有担当的。每个写作者,每一部作品,每一句上下文,字里行间,它都是作者的生活经验、艺术智慧,还有心灵光亮的一种投射和呈现。”我谨记这段话,谨慎地写下每一个文字,希望能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世界观传递给每一个阅读我作品的孩子。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作品插图

原标题:《吴洲星:书写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乡村正在变化这般风景|访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